因為沒有安排好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一個9歲的小女孩 ,從家里跳樓身亡。
她留下了兩張紙條,一張紙條上寫著:“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另一張紙條上寫的是:“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p>
而孩子,發(fā)給媽媽最后的語音是:老師要求寫的作業(yè),只有25分鐘來寫了,自己完成不了。
這個孩子,內心有多么的掙扎:
一張紙條上,分明是自問: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另一張紙條上,卻是掙扎后的釋然與解脫:媽媽,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也許,我們覺得孩子太過脆弱了,也許,我們也可以怪老師,但很多這樣的跡象,卻是我們疏忽了,那個小小的孩子,也許上一刻笑著跟我們說話,下一刻,卻冷靜的做出這樣的決定。
另一個南京的9歲小男孩,寫下一張字條,然后真的就這么走了。
字條上寫著:“奶奶,我前天把學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懲罰,所以我跳樓了。”
一個12歲的初中男孩,因為作業(yè)沒寫完,從自家樓上一躍而下。痛不欲生的母親,卻責怪著老師為何要布置這么多作業(yè),結果害死了孩子。
有太多這樣的報道了,每一次都讓人不禁扼腕嘆息,為何現在的孩子,都那么的脆弱呢?
曾有學者在邯鄲,采用兒童抑郁自評量表,針對小學二年級到五年級的522名小學生進行抑郁癥狀現況調查,最終的結論是:兒童中抑郁癥存在較普遍,達到了亞臨床的情況,這就需要學校和父母引起重視,要及時進行干預和心理疏導,防止這樣的情況進一步的惡化,帶來不良的后果。
正如馬云在《開學第一課》上所說:
幼兒園的重點是育兒,培養(yǎng)習慣,小學是價值觀和做人的道理,初中則是記憶力和紀律性,高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對未來的興趣,大學開始追求人生的道理。
這也意味著,幼兒和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發(fā)揮的是關鍵性的作用。
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可以不去重視,我們的家庭教育。這方面一定要引起重視。
在學校方面,國家衛(wèi)健委也明確提出,針對抑郁癥的孩子,會將抑郁癥的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之中。各個中學、大學等,都要設置心理輔導(咨詢),配備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很多這些孩子的問題,往往與環(huán)境有關,也與家庭教育有關。
但是現在,孩子出了問題,有的家長總是責怪老師沒教好,責怪學校沒管好,卻很少反思孩子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家庭教育環(huán)境”是否出了問題!
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發(fā)展孩子的語言和興趣,等到入學后出現了各種問題,才慌不擇路、怪東怪西,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早早的把目光盯在學習上,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卻對孩子的興趣、優(yōu)勢、能力和心態(tài)非常漠視,毫不在意,甚至有很多家長覺得,這些東西干嘛要注意?只要學習成績好,其它一切靠邊。
現在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焦慮,而這些都傳導給了孩子,也讓孩子的抑郁癥高發(fā),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浮現。
而這些,不是簡單一句:“現在的孩子就是脆弱,打一頓就聽話了”這么直線的思維。用暴力和強制的手段,帶來的是問題的激化和放大。
所以,希望更多的家長意識到這一點,從這些方面來做好:
1、每天的親子陪伴,讓孩子有機會和父母有親密的聯(lián)結
通過親子共讀、親子游戲和親子交流等體現出來;
親子陪伴,需要的是來自于父母的關愛,一個有父母關愛的孩子,獲得安全感和心理營養(yǎng),他的心理,也會更加健康。
2、每天一鼓勵;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管好我們的嘴,開啟我們的耳,多聽少罵,鼓勵不是溺愛,更不是矯寵;
也許我們會覺得,罵多一句怎么了,批評還不是為了你好?相信父母是愿意為了孩子好,但還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同時也要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
3、批評有節(jié)奏,獎懲有原則
批評孩子,這是父母天然具有的權力,父母通過對孩子言行的監(jiān)管,來塑造孩子良好品性,但這樣的批評,要就事論事,而不是借機發(fā)泄情緒。更不應該翻出舊帳一通漫罵。
獎勵要注意:不要無原則獎勵,而承諾的就一定要兌現,最好的獎勵是短時間兌現,時間拖得太長,就沒有激勵作用,獎勵一般不要超過一周時間。小目標小獎勵,大目標大獎勵,而這些獎勵,重在精神與陪伴,少用物質,慎用金錢。
3、做好自己,就會影響孩子。親身示范,勝似千言!想要孩子有好習慣,從我們自己做起,同時,我們也要有一種積極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正如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對生活如初戀,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強”,讓這樣的生命活力,讓孩子也看到感受到。
只要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就像法國人總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一個陽光快樂的孩子是一個能自主的孩子,他(她)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span>
也希望我們,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陽光健康的成長,未來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