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變法改革者,大多沒有什么好下場,比如吳起,比如商鞅。這個很好理解,槍打出頭鳥嘛,況且那些變法者,不光是出頭那么簡單,他們還想從既得利益者碗中搶食——哪怕是一條狗都不會同意,何況是心眼比蜂窩煤上的窟窿還多的人!
在很多國人的印象中,王安石給人最初的感覺是一個文人。這可能是因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寫得超贊,詩歌更是雅麗精絕,意境高妙。但是,對于王安石另一個身份——政治家的身份,后世卻是褒貶不一。贊賞他的人,視其為賢明宰相,“一代圣人”;而反對他的人,則稱他是“元兇極惡”,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zhǔn)祝?/span>
王安石與司馬光
事實究竟如何,顯然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好在也不是毫無頭緒,人都說性格決定成敗,接下來我就先對王安石的性格進行立體化描繪,至于他在你眼中呈現(xiàn)的形象是妖魔鬼怪還是仙道神靈,就看你如何理解了。
一、拗相公的倔脾氣
王安石有個外號在歷史上很有名,叫“拗相公”,翻譯成大家都能理解的詞,就是“倔驢”。據(jù)說有一次包拯請客,王安石當(dāng)時是他的下屬,也被邀請在列。在吃飯時,包拯作為東道主,就挨個向大家敬酒。大家出于尊敬,無論能喝還是不能喝,都會喝上幾杯。唯獨王安石,不管包拯如何勸,始終滴酒不沾,一點面子都不給,把包拯弄得極為尷尬,當(dāng)場下不來臺。幸虧這事發(fā)生在包拯身上,要是稍微不厚道的人,絕對會在以后工作中給王安石穿小鞋。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難怪《宋史》會對王安石有如此評價:“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span>
王安石
王安石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人脾氣倔,是缺點,也是優(yōu)點。因為只有這種我行我素的人,才能在滿是荊棘的變革路上,一條道走到黑。我想神宗當(dāng)初選中王安石主持變法,應(yīng)該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然而讓神宗想不到的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王安石的性格特征,不止“脾氣倔”一點,還有固執(zhí)己見、難以容人等實打?qū)嵉娜秉c。
二、從好友變成死敵
司馬光與王安石曾是相互傾慕的好朋友,但就是因為這場變法,使得兩人漸行漸遠(yuǎn),徹底葬送了友情,并最終成為政治上的死敵。
司馬光比王安石大兩歲,比王安石早四年考中進士。本來司馬光不用參加科考也能當(dāng)公務(wù)員,因為他的父親在地方上做知府,符合恩蔭子女的條件。但司馬光不愿意沾父親的光,靠自己的真才實學(xué),一舉高中進士甲科,這時他才二十歲。加上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很早就被人廣為傳揚,所以司馬光不僅是一個政治新秀,而且還是一個受人追捧的名人。
司馬光
司馬光
相比于司馬光,年輕時的王安石就要黯淡了不少。
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王安石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始終不愿意進京任職,一次又一次拒絕朝廷為他安排的肥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想過早地與朝中那些樹大根深的大佬過招。因為,從現(xiàn)有的史料看,王安石屬于那種“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人,你讓他放下身段,去配合能力不如他的領(lǐng)導(dǎo)工作,幾乎不太可能。
所以,無論說王安石是特立獨行,還是說他是韜光養(yǎng)晦,甚至是沽名釣譽,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安石這種有意無意的舉動,確確實實給他贏得了巨大的名聲,以至于到最后,上到皇帝,下到文武百官,無不渴望見識一下王安石的真面目。用司馬光的話說:“介甫(王安石的字)一人享有天下大名30多年,才華橫溢,學(xué)識淵博,淡泊名利,志向高遠(yuǎn);不管認(rèn)識不認(rèn)識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介甫不當(dāng)大任則罷,但凡身肩大任,則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蒼生都會承受他的恩澤?!?/span>
盡管司馬光如此看重王安石,可真遇到具體的政治問題時,兩人卻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當(dāng)時王安石還未出任參知政事,宰相曾公亮等人上言,說河朔一帶受災(zāi),國庫的錢不多了,請求皇帝在舉行祭祀的時候,不要再窮大方,少給大臣發(fā)點紅包。司馬光也認(rèn)為,救災(zāi)要緊,朝廷的大臣,應(yīng)該節(jié)約開支,能省就省,從自身做起,起到表率作用。
王安石則提出不同的看法,說:“國庫里錢少,不是當(dāng)務(wù)之急,當(dāng)務(wù)之急是弄清錢少的原因,原因就是沒有善于理財?shù)娜?。?/span>
司馬光反問:“你所謂善于理財者,不過是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的口袋罷了。百姓的口袋要是沒錢,就有可能成為盜匪,這絕不是什么善法?!?/span>
王安石不以為然并非常自信地說:“真正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足?!?/span>
司馬光呵呵一笑,道:“天地所生的錢財萬物,都有一個定量,不是在百姓那里,就是在朝廷這里。你說的不加賦而國用足,肯定是從百姓那里巧取豪奪,其壞處比增加捐稅還大。這不過是當(dāng)年桑弘羊之流蒙騙漢武帝的那套把戲罷了?!?/span>
神宗皇帝估計也聽不懂兩人爭論的具體是啥,他唯一知道的是,朝廷窮得快揭不開鍋了,王安石說他能搞到錢,所以我必須得支持他,而且是無條件支持!
王安石變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頒布實施的。
三、變法路上無朋友
當(dāng)然了,根據(jù)常識,我們可以知道,無論多好吃的飯菜,都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同理,一項新措施的推行,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它必然會觸動某些人的利益。從前面王安石變法的內(nèi)容我們能夠看出,它更多是站在朝廷和百姓的立場上制定的,因此也就難免侵犯到權(quán)貴集團的利益,且必然會遭到這些人的反對。
王安石與司馬光
王安石
要是一般人,見有這么多不好惹的人和自己唱對臺戲,估計早就嚇趴下了。可王安石不是一般人,他的人生詞典里根本沒有“知難而退”這四個字,全是“迎難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類的字眼。別忘了,王安石的“倔驢”外號可不是白叫的,發(fā)起狠來,那絕對是六親不認(rèn),十頭驢都拉不回。
比如司馬光,在青苗法頒布后,因認(rèn)為新法會產(chǎn)生侵官、生事、征利、拒諫等弊端,希望王安石廢除新法,恢復(fù)舊制,結(jié)果就把王安石惹惱了。于是當(dāng)神宗準(zhǔn)備讓司馬光出任樞密副使時,王安石竟然說:“現(xiàn)在如果重用司馬光,就等于給反對派樹立一面紅旗啊!”堅決反對神宗的做法,甚至還用撂挑子回家養(yǎng)病的方式威脅神宗。直到神宗權(quán)衡利弊,決定與王安石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他才回來工作。至此,司馬光與王安石的關(guān)系算是徹底決裂,成為政治上的死敵,老死不相往來。
再比如歐陽修,僅僅因為對青苗法有所批評,且沒有執(zhí)行該項政策,就被王安石排擠出朝廷,改任地方官。
又比如蘇轍,在變法之初曾是王安石頗為倚重的人??僧?dāng)蘇轍對青苗法實施后可能產(chǎn)生的弊端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后,王安石居然視其為異類,一怒之下竟欲將他治罪。蘇轍見王安石根本聽不進建議,沒法與他愉快地玩耍,干脆主動請求到地方工作。
而蘇轍的哥哥蘇軾與他情況類似,同樣被迫出京任職。
四、變法者與守舊者的另一面
好了,事情到了這里,我們已經(jīng)能夠發(fā)現(xiàn),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遭到的可不光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反對,還遭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的反對。有一種傳統(tǒng)的觀點認(rèn)為,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其實是代表著腐朽的權(quán)貴階級利益,應(yīng)該對他們進行無情批判。
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dāng)然不是!
王安石與司馬光
王安石與司馬光
因為只要我們認(rèn)真翻檢一下當(dāng)時和后世的文獻資料,就很容易判斷,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人,并不是什么思想僵化和保守的人,他們與那些大地主和大官僚,沒有什么利益上的往來。相反,我們從后來的一些文獻中可以看出,司馬光甚至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窮光蛋,家里只有三頃田,而且老婆死了還沒錢埋,把家里的地給典押了,才搞到一點錢辦喪事。
而司馬光的“死對頭”王安石呢?據(jù)有的歷史學(xué)家考證,說他家里大概有三千畝田,這在當(dāng)時應(yīng)該也是大地主了。所以,我們不能想當(dāng)然就給人扣帽子,畢竟,人是一個復(fù)雜的動物,非好即壞、非黑即白的暴力評判方式很容易進入死胡同。尤其像司馬光、蘇軾、蘇轍等人,都正值人生事業(yè)的高峰,他們冒著喪失政治前途的風(fēng)險與皇帝對著干,怎么猜想也一定有更崇高的目的才對。否則,就很難解釋他們是如何在當(dāng)時與后世獲得如此崇高名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