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如何從楷書過渡到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唐代書法家張旭在《書斷》中說:“行書,乃正書(楷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這說明了行書簡便易認,而且書寫起來流暢而明快。因此,無論在實用范疇還是在藝術領域,行書都是很受人歡迎的一種書體。我們知道,行書的筆畫和結體形態(tài)是變化多端的,而且?guī)в幸欢ǖ碾S意性。據其“簡易”程度的不同,我們將行書中寫得比較規(guī)整、相近于楷書的叫做“行楷”;寫得比較放縱、相近于草書的叫做“行草”o由于粉筆書法的實用性需要,我們這里主要介紹“行楷”書體及其寫法。
行書同楷書相比有明顯的流動感,這是由于書寫的快捷、筆畫的牽絲縈帶而導致的結果。這也正是行書自身的特點。一般,楷書行筆較慢而穩(wěn)健,粉筆接觸黑板的力度和行筆的速度均變化不大,而且各個筆畫都不連接,只是筆斷意連;而行書書寫迅速、輕盈,行筆的輕重和快慢變化較大,并且筆畫連帶明顯、流利多姿。在筆畫的形態(tài)上,楷書多方折、凝重,呼應含蓄、節(jié)奏感弱;行書多圓轉、活潑,縈帶顯露、韻律感強,在結體字形上,楷書多端莊平正、整齊劃一,行書則奇正多姿、錯落有致。了解行書的這些特點,是寫好粉筆行書的重要門徑。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楷書和行書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從實用書寫角度看,行書是在楷書的點畫、運筆、結體的基礎上變化而成的(但決不是楷書筆畫的簡單連帶,而有其自身的書寫規(guī)律)。有人認為,楷書書寫要求嚴,用得少,不如直接學行書痛快。在他們看來,好像行書是“潦草字”,一開始便能“自由”書寫,甚至可以隨意亂畫,這是明顯不對的。古人認為“楷如立、行如行、草若奔”。意思是說楷書如人站立,行書如人行走,草書如人奔跑。不能站立,何以行走呢?因此,學習行書之前,要練就一定的楷書功底,比如運筆的熟練,結體的工穩(wěn),筆畫間的呼應等。
另有一些學書法的人在千姿百態(tài),富有變化的行書線條面前無所適從,即使想學也不知從何人手,于是認為行書太難!的確,對于缺乏規(guī)范和嚴格訓練的學習者采說,他們平時寫的所謂行書(或稱“自由體”),只不過是東拼西湊而已,或受師長影響,或與同學相似,或從報刊雜志、廣告招貼中不完整地“剽學”。因此,有了一定的楷書基礎之后,如何過渡到行書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既然行書與楷書相互聯(lián)系,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可以把楷書看成是行書的基礎,那么楷書的運筆方法、筆畫形態(tài)、結體的基本規(guī)律就能靈活地應用到行書中。然而,行書與楷書又有實質性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就體現在是否“牽絲縈帶、流暢便利”上。也就是說,行書也有相應的字法,而且同一字的行書往往有多種寫法,但這些寫法一經約定俗成,便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因此,我們在眾多的行書體中總結出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一般規(guī)律。一是在部分楷書筆畫的基礎上增加“鉤、挑”兩個“附件”(這是由于行書出鋒快而引起的);二是將楷書的某些筆畫減省,以至改換少數楷書字的筆順(這是出于牽絲縈帶的需要)三是將楷書的方折筆畫寫得圓轉些(也是為了便于牽絲縈帶),或以點替代楷書的某些筆畫。
請看下面的楷行書對照書寫圖例。
一、加鉤加挑
二、減省筆畫、改換筆順
三、圓轉與替代
以上三條規(guī)律都以行書的牽絲縈帶、流暢簡便為中心。“牽絲”在行書中是不可或缺的。顧名思義,“牽絲”是連接兩個基本筆畫間很細的線條,它是由收筆出鋒/頃勢帶出的,切不能強行描出,喧賓奪主。也就是說,基本筆畫要粗,牽絲要細(也可無),才能使主筆突出,層次分明,使整個字有變化、有韻律。另外,牽絲不要太多、太亂,以免分不清主次。至于在什么地方該牽絲、什么地方不該牽絲,要從大量的臨習中總結,不可盲目造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