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的資料
主講:陳光裕教授
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理念、方法與案例分析
一、對傳統(tǒng)歷史課備課及教案的反思
1、“教案模式”的基本特征:
核心——教師如何處理教材、怎樣展示教師的教學技巧等。
幾種中學歷史教學法專著教師“備課”部分的內容分析:
【案例一】
茅蔚然《中學歷史教學法》——“編寫課時教學計劃”:
首要的關鍵是備課,備課的核心在于科學地處理教材。基本做法:
第一,系統(tǒng)地鉆研教學大綱和教科書;
第二,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知識水平。
課時教學計劃的程序和結構:
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課堂類型、教學提綱、直觀教具、小結鞏固、布置習題或思考題等。
【案例二】
陳毓秀《怎樣教好歷史課》一書,兩個專題涉及備課與教案問題。
在《以教材為依據(jù),備好歷史課》專題中,提出幾個備課的要領:
一是通讀教材,熟悉教材;
二是鉆研教材,吃透教材;
三是以教材為依據(jù),充實講課內容;
四是以教材為依據(jù),突出歷史課特點。
“吃透教材”的含義:
弄清楚教科書上全部基礎知識;
挖一挖教材背后的歷史內容;
找一找教材深處的內在聯(lián)系。
【案例三】
張保華《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有“中學歷史備課與教案”一章。
鉆研大綱;
熟悉教材(包括擬定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疑點,增減材料,研究教材層次等);
精心設計(包括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板書、教學程序等)。
張保華認為一份完整的教案,包括12項內容:
(1)授課時間和班級;
(2)授課題目;
(3)教學類型及課時安排;
(4)教學目標;
(5)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
(6)教學方法;
(7)教具準備;
(8)教學過程(含導課、敘述、講解、板書、提問、演示、鞏固、結課等環(huán)節(jié));
(9)板書設計;
(10)教學總結;
(11)作業(yè)布置;
(12)教學后記。
課前教師須認真熟悉教案,上課時“把熟記在心中的教案,講給學生聽,這樣就能使自己的授課變得通達流暢、生動有趣和富有實效性”。
2、“教案模式”的源頭和理念實質:
源頭:凱洛夫的教育學,其課堂教學論基本特點以教材和教師為核心,復習學過的知識,講授新的知識,布置作業(yè)都是圍繞教材展開。
以這種教育思想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案模式在我國流行了幾十年。
理念邏輯:
原教學大綱是教學法規(guī),統(tǒng)一教材是大綱唯一解讀文本,教師只有按照教材教,才能保證教學大綱的執(zhí)行,才能保證教育方針的貫徹;學校管理者督促教師教學的方法之一是檢查教案;教案是執(zhí)行和落實教學大綱、也是規(guī)范“教教材”的具體手段。
實質:“教教材”,以教材為中心、以教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
標準的教案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板書設計,教學用具、布置作業(yè),甚至教師要說的關鍵語,一一都要寫進教案。
舊的模式中,“研究教材”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和要求。
“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即“吃透教材”。吃透了教材就能貫徹和落實教學大綱。因此,教師成為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執(zhí)行者。
傳統(tǒng)“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制定:
傳統(tǒng)教案中,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內容制定,教學內容由教材提供,教師研究教材后制定教學目標,并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影響:經(jīng)過幾輪教學后,教案基本不再變動,備課成為重復性的、熟練工式的勞動。
這樣的備課和教案——“預設”都是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師的學識和經(jīng)驗為判斷,并據(jù)此為標準指令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 。
◎傳統(tǒng)教案中的板書設計:
正板書通常依據(jù)教材的子目設計,副板書是對相關知識點的注釋。
典型的課堂教學,正副板書須清楚分明,是評價教學的一個標準。
板書依據(jù)教材、教材源自大綱。板書之意義是提供學生筆記的提綱,以使學生按照教材和教師教學思路學習。
——實質體現(xiàn)以教材為基點、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標的教學觀念。
結論:
傳統(tǒng)的教案是為了保證教師成為課程的執(zhí)行者而設計的,是與教學大綱、統(tǒng)一教材配套的方式,是舊教育體制下對教師教學的具體要求。
規(guī)范性的教案限制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
完全使用傳統(tǒng)意義的教案會,將導致新課程教學的“穿新鞋、走老路”。
新課程以課程標準取代教學大綱,其配套措施應當提倡現(xiàn)代教學設計。
長期以來來,老師們習慣并接受了這樣的教學思路,從備課環(huán)節(jié)步驟到教案書寫,都趨于“規(guī)范化”、“標準化”和“格式化”。
傳統(tǒng)教案的某種精華(嚴謹治學周密思考等),仍需要繼承和弘揚——詳盡的教案,對于新教師或欠勝任的教師來說,也是必要的。
就一般意義而言,傳統(tǒng)的歷史教案,從編寫思想,準備步驟到呈現(xiàn)方式,許多方面都與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理念不甚吻合,需要我們反思和再設計。
教案與教學設計的比較(1)
教案與教學設計的比較(2)
◎傳統(tǒng)歷史課的備課和教案與新課程理念差異之處:
第一,文本生成順序:
傳統(tǒng)強調精心備課預設教案,文本課前到位,如同一副已經(jīng)完工的圖畫,留給學生的只能是欣賞;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文本事先無法完全預設,而應是在動態(tài)中生成的。
第二,關注的重點:
傳統(tǒng)備課與教案視線主要集中在教師身上,主要考慮教師怎么教著方便順暢、如何施展授業(yè)技巧;
而新課程理念認為,備課與教案的關注點主要應瞄準學生的學習活動上。
第三,文本的使用:
傳統(tǒng)認為寫出教案后,上課就是貫徹既定的教案;
新課程理念認為,上課時應該根據(jù)課堂情境適時地、不斷地進行調整,(教學文本的完成不是在課前,而是在課后)。
第四,備課成果特征:
傳統(tǒng)認為備課的成果應是、也只能是物化的、書面的——即文本教案;
新課程理念認為,既可以是書面的文本,也可以是頭腦中的思路(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生成性的思路)等。
二、海外中學歷史課備課與教案
(一)美國的中學歷史課時計劃與實例
美國學者加里·D ·鮑里奇認為,在實際制定課時計劃(教案)時,必須考慮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
(1)確定從何處入手:
是指每一課的備課與上課,要研究和掌握學生已經(jīng)達到的行為水平。
在一節(jié)課內,教師要關注學生從知識發(fā)展到理解,甚至到應用活動的水平,使教學從一個行為水平進展到另一個更高的行為水平。
在每個新的復雜性水平之前,教師都要問一個問題,“我是否提供了全部的與當前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只有能夠肯定地回答時,才能在學生當前的理解水平上進行教學。
(2)為學習者的多樣性做好準備:
是指每一節(jié)課不管授課的起點是什么水平,總有一些學生在此水平之上,一些學生在此水平之下。因此,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能力分組,根據(jù)水平的差異布置不同的練習;組成學習中心,包含媒體、補充資源、演示材料和練習等,學生可以個性化地學習該課內容;教學游戲和模擬;等等。
【案例4】《美國歷史》課時計劃
單元標題:美國歷史(重建前后的早期開端)
課時標題:國內戰(zhàn)爭的原因——課時2.3
1、吸引注意 在幻燈片上展示下列系列戰(zhàn)爭:
法國和印度戰(zhàn)爭,1754—1769年;
革命戰(zhàn)爭,1775—1781年;
國內戰(zhàn)爭,1861—186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41—1945年;
朝鮮戰(zhàn)爭,1950—1953年;
越南戰(zhàn)爭,1965—1975年。
2.告知學習者目標
期待學生知道國內戰(zhàn)爭的原因,并說明這些原因至少也能應用在幻燈片列出的其他戰(zhàn)爭中的一個。
3.激發(fā)學生回憶前提學習內容
簡單回憶以前講到的法國和印度的戰(zhàn)爭以及革命戰(zhàn)爭的原因。
4.呈現(xiàn)刺激材料
(1)概括導致國內戰(zhàn)爭的重大事件:局部主義的出現(xiàn),勞動力密集型經(jīng)濟以及缺少分工。
(2)界定國內戰(zhàn)爭中的重要人物以及他們的角色:林肯、戴維斯和格朗特等。
(3)敘述戰(zhàn)爭的四個一般原因,并解釋哪一個與國內戰(zhàn)爭的聯(lián)系最密切:經(jīng)濟(利益),政治(控制),社會(影響)以及軍事(保護)。
5.引發(fā)期待行為
全班界定出的四個原因中,哪一個與引發(fā)國內戰(zhàn)爭的重大事件關系最密切。
6.提供反饋
讓學生回答,并指出答案的合理性。
7.評估行為
布置作業(yè):寫一篇一頁篇幅的文章,從幻燈片所列的戰(zhàn)爭中選一個進行評估導致這場戰(zhàn)爭的四個原因各占有怎樣的相對重要性。
簡析:
從實例看出,美國的中學歷史課時計劃與我們傳統(tǒng)的教案在步驟設計方面基本一致,都從吸引學生注意、復習導人新課開始,最后也有反饋、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
不同:美國的教案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而且書寫比較簡潔,不像我們的教案以教師為主、不大注重學生的思考、過于詳備、“洋洋灑灑”,動輒數(shù)千字。
(二)臺灣地區(qū)中學歷史課教案設計
【案例5】
高中歷史《三國鼎立》教學設計與演示(清華大學張元教授)
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關于備課的想法”和“資料選錄”五部分。
前四項供教師參考,“資料選錄”課前印成講義,上課發(fā)給學生,共同討論。
一、教學目標
包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情意教育三方面,只有寥寥數(shù)行,寫得不復雜(略)。
二、教學方法
1.問題討論法:將教材內容設計成一系列問題,在課堂教學時與學生進行討論。
2.資料閱讀討論法: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資料,制成講義,隨問題的提出即刻閱讀行討論。
三、教學內容
本課程分為五個部分,每一部分設計若干問題。
1.漢末中原大亂與亂局的結束
問題一:漢末大亂是怎樣一幅景象?
問題二:大動亂時期人們會有怎樣的想法?
問題三:統(tǒng)有中原,結束亂局的,何以是曹操而不是袁紹?
問題四:汝、穎士人還為曹操規(guī)劃哪些重要的策略?曹操能夠結束亂局還有哪些重要的步驟?
問題五:曹操有結束漢末中原亂局之大功,他何以不代漢自立?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如何?應給予怎樣的評價?
2.曹魏歷史發(fā)展的主要趨勢
問題一:曹操死,曹丕即位為魏王,何以即篡漢自立?
問題二:曹魏政局是否安定?影響如何?
3.劉備、孫權聯(lián)合與赤壁之戰(zhàn)
問題一:赤壁戰(zhàn)前,劉備與孫權對世局的主要看法是怎樣的?
問題二:曹操親率八十萬大軍,何以兵敗赤壁、倉皇北走?
4.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治理四川
問題一:諸葛亮治蜀,面對的主要難題是什么?
問題二:諸葛亮為何屢次北伐?
問題三:諸葛亮是怎樣一個人?我們應予怎樣的評價?
5.孫權在江東的發(fā)展
問題一:孫權在江東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如何解決?
問題二:吳國的建立對南方開發(fā)取得怎樣的成果?
四、關于備課的幾點想法(節(jié)選)
1.盡量勾勒出歷史的圖像,盡量體會、感受歷史的情境。
2.不要只講給學生聽,而是要把學生帶到歷史的情境里。
方法之一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即使學生不需要立即回答,也是讓學生思考。
(學生上歷史課,是來學習歷史,他們是學主體,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能力是教師的職責。如果只是灌輸具體的歷史知識,不如建議他們去圖書館。)
3.問題會不會太深?閱讀的資料會不會太難?備課之時,必須先想想。高中學生已經(jīng)十五六歲,智力發(fā)展已經(jīng)接近成人,稍微深一點的問題,或許還有刺激他們智力發(fā)展的作用。閱讀資料引自史書,是否太深?上課之時可以講解,只要篇幅不多,學生應該可以理解。
4.多讀書是做好備課工作的必要條件。
五、資料選錄(存目,具體內容略)
資料一:郭沫若的《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資料二:錢穆的《史學導言》。 資料三:隆中對。
資料四:《資治通鑒》摘錄。 資料五:《三國志》摘錄。
六、實際教學的一些情況(摘要)
五十分鐘的課進行得十分順暢。
采用問題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你來我往,有問有答,無冷場,應該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
【案例6】
臺北縣瑞芳國中(初中)王曉云執(zhí)教初中《社會》(歷史篇)
“西亞古文明”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
一、教案設計:《西亞古文明》教案設計
二、學習單: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種書面活動。由教師先行擬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若干問題,間或穿插輔助資料、圖片,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給學生演練,借以強化教學效果,促進達成教學目標。
本課學習單:
《西亞居,大不易》學習單
如果你是西亞人……今天你在生活中最常擔心的是什么?能支配你生活的主要有哪些人?社會上有哪些特別的職業(yè)?最自豪的是什么人的什么發(fā)明?介紹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形(將以上線索串成一個故事,讓故事發(fā)展下去?。?div style="height:15px;">
三、其他教學方法的活用
(一)眼到:
1.圖片的呈現(xiàn):(1)《兩河流域位置圖》;(2)《塔廟》;(3)《伊納那女神像》和《瑪度克神像》;(4)《國王一古迪亞像》、《蘇美祭司像》;(5)《楔形文字圖》;(6)《空中花園想象圖》、《空中花園遺址圖》;(7)《亞述戰(zhàn)爭圖》和《戰(zhàn)俘圖》;(8)《漢摩拉比法典圖》;(9)《戰(zhàn)火下的伊拉克博物館圖》。
2.表格的制作:(1)《古西亞社會階級圖》;(2)《各民族的文化成就》。
3.千里“音”緣一線牽:(1)制作《西亞居,大不易》的Powerpoint;(2)播放日本NHK電視臺錄制的《四大古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篇)VCD,節(jié)錄其中《烏爾城邦》部分。
(二)口到:
設計下列問題,請同學回答。
1.想想看,住在大河邊的好處和壞處各是什么?
2.兩河流域為何有那么多民族在此進出?
3.兩河流域的很多建筑,為什么都是用泥土蓋的?
(三)手到:
1.讓學生事先去查資料,西亞地區(qū)七個民族各自的特色。
2.填寫《西亞居,大不易》的學習單。
(四)腳到:
1.參觀展覽:
參觀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文明曙光美索不達米亞——羅浮宮兩河流域珍藏展”。
2.角落學習:
由同學來布置會場,首先告知同學主題,本周是“美索不達米亞周”,班級分成七組,由各組依照西亞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成就,各制作一張全開的海報,預期在一個星期后展出,張貼在學校的文化走廊,給同學三天時間去參觀,參觀完要寫出200—300字的心得。
三、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歷史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及分析
備課分析教學背景案例:
某教師在講述清末歷史上的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與《馬關條約》等一系列歷史事件時,都涉及到李鴻章,學生認為他是賣國賊。
但在學習“近代化的起步”一章的洋務運動后,一些學生又認為他為中國近代化作出了很大貢獻,不能全盤否定他。
因此,圍繞李鴻章學生之間形成激烈討論,產(chǎn)生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基于學生的疑惑、爭論,教師讓學生準備一次“如何評價李鴻章”的辯論課。
課前教師已經(jīng)掌握了學生對李鴻章的初步評價,在充分的背景分析后,進行了課堂辯論。
2.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分析
教學內容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
傳統(tǒng)備課也分析教內容,但僅僅關注教材分析,較少關注與學習教材內容有關系的認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對學生能力的要求;
分析學生
過去的備課與教案也有“學生分析”一欄,但多數(shù)限于泛泛而談,停于形式。
實際上,分析學生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備課時應該認真考慮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制定教學方案。
案例:
張元教授應邀在初一年級上過“宋代理學與詞”的一節(jié)課。
他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對初一學生講宋代的理學,既不能簡述理學的概念與各家學說的要旨,也不能選錄資料制成講義在堂討論。因為這兩種方法都超出學生的學習能力,無法取得教學效果。
初一學仍屬喜歡聽老師講故事的年齡,他認為不妨從故事入手,先講理學家的故事,根據(jù)故事作點發(fā)揮,談點問題。但估計學生不會喜歡聽理學家的故事。所以,他在講張載變化氣質的“氣質”時,就以剛剛播出的電視節(jié)目“超級星期天”中訪問的某公眾人物為例,問學生:“她說她不喜歡做什么事?”學生回答:“洗澡?!痹賳枺骸八f她最多幾天不洗澡?”學生答:“三天?!比觳幌丛?,一般人難以忍受,她卻不以為意,多少反映了他的生活習慣比較懶惰,這是她的個性,也就是張載所說的“氣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不太好的個性,都要努力去改變它.使它降到最低。
這個例子說明,備課時對所教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理解水平一定要作細致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3.教學目標的確定與敘寫
與傳統(tǒng)的教案相比,教學設計中對于目標的理解和陳述有較大的變化。
主表現(xiàn)在:
一是目標的主體和維度不同:
傳統(tǒng)的教案所體現(xiàn)的主體是教師,而教學設計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依據(jù),主體是學生;傳統(tǒng)的教案較多地關注知識教學,而教學設計在知識目標之外還須關注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二是目標的陳述功能有區(qū)別。
傳統(tǒng)的教案關于目標的陳述往往比較簡略,缺乏層次性,也缺少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而現(xiàn)代教學設計則比較關注目標的可操作性,關注目標的具體、細化等。
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問題:
案例:(略)
案例:“西歐的基督教文明”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能力:①簡述查理·馬特改革,了解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②說出丕平獻土的故事,簡述羅馬教皇的形成和羅馬教廷的地位;③講述瑯城起義的經(jīng)過,了解西歐城市興起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①比較西歐與中國封建制度及城市的異同,學習用比較的方法來認識歷史問題;②閱讀與基督教有關的書籍(如《紅與黑》、《羅馬教皇》等),加深對天主教會在西歐地位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西歐基督教文明的學習和了解,認識其具有的不同于東方文明的鮮明特點,從而加深對世界文明發(fā)展多樣性的認識。
4.教學方法選擇
當今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何選用、有機組合,值得思考。
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方法,突出傾向問題:不重視學法以及缺少針對性;
對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不可能照搬已有的教學方法,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到底是什么樣子,頗值得深入探索思考。
【案例7】
《(宋代)經(jīng)濟的發(fā)達》教學方法設計:
臺灣建宏出版社《高中歷史教師手冊》,關于“(宋代)經(jīng)濟的發(fā)達”一節(jié),設計教學方法除了“問題與討論”外,還有“進入時光隧道”的主題活動。
活動方式有三個(略)
(二)教學設計的書寫
1.書寫內容
(1)教學設計說明:本教學設計的意圖和整體思路;
(2)教學分析:包括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
(3)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態(tài)度、價值觀;
(4)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手段與媒體等;
(5)教學過程;
(6)教學反思。
2.書寫說明
(1)書寫形式。課堂教學設計的書寫,常見有文本、表格兩種形式,各有利弊。文本形式能充分地表達思想和具體內容,信息量較大,但在直觀地反映教學結構諸要素之間關系方面較為遜色;而表格形式比較直觀,但其容量受到限制。
(2)教學設計的書寫不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jù)具體內容要求靈活呈現(xiàn),不拘一格,寫出個性,寫出創(chuàng)意,寫出不同風格。教學過程的設計可詳可略,但對有些學習內容,如引用的資料、教學資源等方面則要詳細。
教學目標的書寫,應獨立思考,不宜簡單“克隆”、“復制”《教參》現(xiàn)成內容;目標應簡潔明了,可操作性強,包括對象、行為、標準等要素。
(3)教學重點、難點要明確,但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突出重點、化解難點(需作說明)。
(4)教學媒體的運用,須說明教學過程中使用哪些,特別是媒體的使用方法及預期的效果等。
(5)最后的教學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和環(huán)節(jié)。
3.書寫示例
《新課程教學設計選編(八年級歷史上冊)》中《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的教學設計樣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