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藥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解肌祛風,去陰通陽之功效。主治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
功 用
解肌祛風,去陰通陽
主 治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
歌訣
桂枝去芍義何居,胸滿陰彌要急除。若見惡寒陽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姜(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
功用
解肌祛風,去陰通陽。
主治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
方義
本方為桂枝湯去芍藥而成,主治太陽表證誤下而兼見脈促胸滿者。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通泄為陰,本方辛甘相合,乃保胸陽,宣衛(wèi)陽之劑。方中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宣通胸中陽氣;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通陽;大棗甘緩,合甘草益氣和中;姜草又能調和營衛(wèi)太陽表證誤下而致胸陽受損,外邪陷入胸中,故宜姜、桂之辛散而解表;下后里虛故宜草、棗之益氣和中;去芍藥之酸苦陰柔之品,恐其斂邪,又恐其酸收而滯姜、桂之辛散,有礙陽氣之宣統(tǒng),故去而不用。
運用
本方可以用于肺心病之心悸,冠心病之胸悶,胸痛,風心病之心悸、氣短,體虛型感冒,婦人產(chǎn)后汗出尤多等病證二見上述證機者。
加減化裁
胸痹者,加薤白、瓜簍;惡寒無汗者,加麻黃、紫蘇葉;郁而發(fā)熱者,加石膏、知母;口渴、脈促者,加麥冬、知母。若見微惡寒而不發(fā)熱者,陽虛征兆已現(xiàn),再加附子,溫經(jīng)復陽。
使用注意
若已有結胸證或無太陽中風的胸陽不振、陰虛內熱或熱盛者禁用。
服藥期間,禁用烏梅等酸澀之品。
煎煮藥物時,最好先煮附子約10-20分鐘后再加入他藥,以減附子之毒性。
《傷寒論方解》:太陽經(jīng),經(jīng)醫(yī)誤投瀉下劑后,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等證未解,既未成痞,亦未結胸,心下不痞硬,按之亦不痛,但覺氣上沖胸,胸滿而微悶,脈緊躁而并居寸口,關尺部在相形之下反覺不鼓指。
附注
附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姜(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功用:解肌祛風,兼溫經(jīng)復陽
主治: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微惡寒者
出處: 《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相比較,桂枝去芍藥湯主治太陽中風證與胸陽不足證相兼;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太陽中風證與胸陽虛弱證相兼,其二者雖主表證都是太陽中風證,但主胸中則不盡相同,證有輕重之分。又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均可治療單一的胸中病證,可其主治也有輕重之分,臨證應區(qū)別用之。
重要文獻摘要
《尚論篇》:用桂枝之辛甘,以亟散太陽之邪;其去芍藥之意,酸收二字不足盡之,以誤下故不敢用,恐其復領陽邪下入腹中也。
《傷寒貫珠集》:邪氣仍在陽分,故以桂、甘、姜、棗甘辛溫藥,從陽引而去之;去芍藥者,恐酸寒氣味,足以留胸中之邪,且奪桂枝之性也。
[1-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