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近期有一個辯題引熱議“正確的廢話要不要說”。經(jīng)過雙方激烈的辯論,現(xiàn)場觀眾最終支持的是正方:正確的廢話要說?!耙驗楹芏嗟摹覑勰恪?,都藏在了廢話里?!?/p>
在親子書籍《父母的語言》中,作者薩斯金德博士也將父母和孩子好好說話放到了第一位。他在書中提到了歷時三年的研究: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詞匯量會增長得越快,孩子日后測試出來的智商會越高。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一項調查顯示,父母跟孩子說的話,85%都是批評類的話語。一些父母愛比較,一張嘴和孩子說話都是“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一些父母覺得孩子不能夸獎,夸獎容易驕傲,所以說話都是“但是”句型,“你這方面做得不錯,但是你在別的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還有的父母跟孩子說的話都是反復嘮叨型的,被孩子嫌棄,是真正的廢話。
父母的話中
藏著孩子的未來
好好說話很重要
說正確的話更重要
身為父母
我們該如何跟孩子好好說話呢?
不做傳統(tǒng)式家長
與孩子真誠對話
王向紅(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十一學校語文教師):隨著孩子長大,交流的煩惱增多。同一屋檐下,默默不語的情形并不鮮見;好好說話、聽得進話成為生活難題。原因何在?
一部分是中國式傳統(tǒng)家長心態(tài)與新一代青少年心理需求有矛盾。自古以來,父母對“犬子”愛之深,教之勤,責之切,以為越從高從嚴要求越能成大器,《紅樓夢》中大觀園試才題對額,寶玉表現(xiàn)良好,賈政明明頗有些得意,可嘴里說出來的評語卻是“畜牲”。這種挑剔式心態(tài),放到新世紀平等、尊重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身上,肯定會遭到強力反彈。
更重要的一部分是語言本身的復雜性。聽到一句話,除聽到的內容,更要加上說話的情境、前因后果,和對說者動機的揣測。即使是親生的子女,自認為天下知子女者莫若父母,可真溝通起來,一來一去,失真很大。
此外,說話的大人有時候摻雜了可怕的私心。很多時候話語權滿足了我們的虛榮心。有時候挾道德之制高,說正確的廢話,對子女反復教育;有時候利用話語權達到了泄憤遷怒的目的,如平日工作壓力大,回家之后面對子女,隨口挑毛病提要求。這都會使家長心情暫時舒暢然后是長期懊惱,子女卻察言觀色,不滿和壓力郁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緊張的親子關系。
所以,家長要向孩子學習,學習他們純真善良、不帶私念的美好品德。然后才可以考慮好好說話的事情。正確的方式是什么呢?唯有真誠。
言出真有因。就事說事,不說空中樓閣的、旁敲側擊的、拐彎抹角的話。言出真能踐。不是像局外人一樣站在高處提要求,而是要考慮做得到;既言傳又身教,既引導又陪伴。言出真得體。讓“好話”帶著理解和愛,也帶著恰當?shù)木涫?、語氣、表情,從一顆心里流出來,能流進另一顆心里去。良言一句三冬可暖,更何況是自己的親骨肉。只要說得得體,孩子定會愛聽。
區(qū)分父母的需要
與孩子成長的需要
董麗燕(北京市豐臺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教師,心理咨詢師):《非暴力溝通》作者、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舉出導致彼此傷害的四大暴力溝通方式:一是評價,如“你在別的方面還有很多問題”;二是比較,如“你看看隔壁家小王”;三是外推責任,如“你不好好學讓我傷透了心”;四是強人所難,如“咱家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應該……”
其中,評價的實質是小題大做,偷換概念,一句話將所有的責任歸咎于對方,讓孩子百口莫辯;比較的實質,是想方設法找一個能夠摧毀孩子自信的參照物,將孩子剛剛在嘗到一點成功中長出來的自信的小苗頭,掐死在萌芽里,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知恥而后勇;“你讓我……”外推責任的句式,實質把自己的失望傷心不如意歸咎于孩子,企圖讓孩子因此而產生愧疚懊悔,以報答父母;強人所難的實質,一是將自己都做不到的期望硬砸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替自己去實現(xiàn),二是制作一個十全十美的模子,企圖得到一個完美的孩子。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孩子,是不是這四種表達方式聽了之后心如刀絞?那么,如何避免暴力溝通呢?
就事論事。避免通過聯(lián)想,做出概念化、道德化、扣帽子的評價。
再有比較別人家小孩的念頭時,先拿自己與扎克伯格或顏寧比比,想一想他們在你這個年齡時取得的成就,然后看看你的孩子拿你和他們做比較了嗎?
跟孩子說話少用“但是”,多用“也”。“你這方面做得不錯,但是你在別的方面還有很多問題……”一個“但是”否定了之前的努力,也使前面的肯定顯得虛偽而缺乏真誠,聰明的孩子也一眼就能看穿你重點放在了后面否定的小伎倆,他能不逆反嗎?可以用“也”“還”代替“但是”?!澳氵@方面做得不錯,比如……(表揚要具體),想不想在某某方面也試試呢?”
這樣的句式有善意的建設,而沒有指責的意味,使對方少了防備和反感,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肯定和良好愿望。
總之,家長首先要坦誠面對自己內心的需要,區(qū)分自己的需要與孩子成長的需要,拿掉不切實際的標準和要求,消除推卸責任、含沙射影、歸咎孩子的心理,才能回歸親情,實現(xiàn)良好溝通。
先處理好情緒
再好好說話
張旭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教人說話技巧已成為創(chuàng)業(yè)項目,可見好好說話并不簡單,尤其是在親子關系中,更需要說話技巧。因為孩子腦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容易導致情緒多變,父母有時需要說一些“廢話”來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情緒會先于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
孩子說“世界上沒有幾個好人”,父母馬上反駁“你這個說法不對,我覺得世界上還是好人多?!边@樣正確的話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其實孩子知道自己的說法比較極端,這一點父母也應該明白。您可以先接受孩子的情緒“有時候感覺是這樣的”,孩子得到理解的回應,才會敞開心扉,父母才可能找到孩子消極情緒的癥結。
父母還可以用“反照性”的語言重復孩子的話,孩子說“新來的某某老師真是太討人厭了”,您可以說“你不太喜歡他吧”。用不同的語言重復孩子的話,不添加任何新東西,也沒有對錯的判斷,這樣的“廢話”表示您理解了孩子的話,有利于孩子放下防御繼續(xù)與您對話。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控制自己想批評、想獲勝的沖動。每次說話您都用“但是”來進行批評教育,孩子總是一個犯錯者;每次說話您都獲勝了,孩子都是一個失敗者,那他不是失去與您說話的興趣,就是想辦法在下次說話中贏回來。
親子之間要好好說話,父母得先接受孩子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沖動,創(chuàng)造平等對話的氛圍。
發(fā)揮語言力量的積極作用
武自存(北京存真心理咨詢中心創(chuàng)辦人,北京理工大學特聘心理專家):環(huán)境塑造人,“語言環(huán)境”同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不良語境中長大的孩子,其身心、性格方面會呈現(xiàn)出許多問題,對未來影響深遠。
為什么現(xiàn)在家長都愛批評孩子呢?在于很多家長覺得,我批評孩子是為了他好。這里有個誤區(qū),這個好到底是對家長的還是對孩子的?如果孩子感到壓力過載,難以承受,但是孩子的服從讓家長感覺更舒服安心,這就是權威壓制型的,并不是真正為孩子好。
父母要學會傾聽,遇到問題,解決的第一步是“傾聽”。很多父母一遇到事情容易激動,急于灌輸自己的想法,導致孩子話沒聽全就開始消極抵抗,日子久了甚至越來越不愿交流,自我封閉。
父母要多給予孩子積極的贊美。心理學中的催眠治療特別強調“語言賦能”的效用,孩子在成長階段自我概念尚未成型,經(jīng)常聽到打擊批評的聲音,孩子就會被負面評語“洗腦”,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笨”,越來越“不聽話”。積極關注和正向強化可以讓孩子發(fā)現(xiàn)更多自身的優(yōu)勢,積累自信。
父母要做好榜樣。父母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比如,我們希望孩子健康樂觀愛社交,父母首先行動起來,在生活中更幽默,談話更主動更豐富。
和孩子的語言溝通是一門藝術,希望父母能做到講事實、重感受、懂贊美,在交流中讓語言的力量發(fā)揮出積極作用,給孩子營造出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
來源:現(xiàn)代教育報
文字:王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