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
是一種全民熟悉的止咳良藥,研制出的成藥也很多,例如川貝枇膏、川貝秋梨膏等。
今天說是屬于中藥界的三種貝母,它們分別是川貝母、浙貝母和土貝母。雖然名字相似,但其實不是同一種植物,比如川貝母和浙貝母屬于百合科。而土貝母則屬于葫蘆科,今天就簡單介紹下他們之間的區(qū)別。
顧名思義,就是四川主產(chǎn)的一種貝母,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和梭砂貝母的干燥鱗莖。前三者的鱗莖形狀有所不同,我們分別稱之為"青貝"和"松貝",后者一般稱"爐貝"。
功效:清熱止咳,化痰潤肺。
產(chǎn)地:主產(chǎn)四川,云南甘肅等地也有部分出產(chǎn)。
習(xí)性: 川貝母植株的生長期一般3-6個月。到了9月下旬,植株開始枯萎、倒苗,然后進入休眠期。
采收:川貝母一般在6—7月采收。用種子繁殖的家種貝母,于播后第三年即可收獲。選晴天挖出鱗莖,清除殘莖和泥土。注意挖時勿傷鱗莖。
加工:貝母挖出后要及時攤放曬席上,千萬不能水洗;基本上一天時間就能曬至半干,第二天曬至全干最好,切勿直接在土上或者鐵器上攤曬。切忌堆積,應(yīng)平鋪攤開,否則容易回油變黃。如果晴天不足,可先將貝母埋于沙土內(nèi),等天氣放晴再取出曬干。條件好的加工戶也可采用烘干機設(shè)備,烘時溫控設(shè)置在55℃以內(nèi)。在整個烘干過程中,必須等到貝母外婆呈現(xiàn)粉白色的時候,才開始翻動。翻動時候千萬不能用手,必須用竹器或者木器,以免手觸碰后變成"油子"。 值得收藏的各大種類中藥材的初加工方法(投票)
價格:目前松統(tǒng)3435元/公斤,青統(tǒng)3025元/公斤,爐白皮統(tǒng)3000元/公斤。
浙貝母顧名思義主產(chǎn)地為浙江,屬于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干燥鱗莖。浙貝分為有"小貝"和"大貝",小的不去心芽,常叫做"珠貝"。大貝通常都會先去除心芽。
功效:清熱化痰,開郁散結(jié),治風(fēng)熱咳嗽,肺癰喉痹。
產(chǎn)地: 主產(chǎn)浙江、江蘇。江西、上海,湖南,湖北也有部分栽培。
習(xí)性:浙貝鱗莖種子本身具有休眠作用。當(dāng)莖從地上部枯萎,鱗莖便開始進入休眠,直到9月方才解除休眠。種子經(jīng)60天的低溫環(huán)境或者直接越過冬天也可解除休眠。因此種植上大家常采用秋播模式。發(fā)芽率可達(dá)75%~85%。
采收: 種植戶一般在初夏的時候開始采挖,觀察到植株開始枯萎了就行,采挖回來后洗凈。然后將大小分開,大的除去心芽,稱為"大貝",小的不去心芽,稱為"珠貝"。
加工:通常將直徑3CM以上的大個分開,取出心芽,然后將分好的鮮貨放入中藥材脫毛機中脫去表皮,使其液體滲出,然后加入4%的貝殼粉,讓貝母表面混合布滿貝殼粉,再倒入竹筐過夜,待貝母干燥一晚,第二天再取出曬三四天,然后待其回潮 二三天使其內(nèi)部水分滲出,再曬至全干。回潮后也可直接用烘干機烘干,設(shè)置 60-70攝氏度以下的溫度即可。
價格:小統(tǒng)40元/公斤,原包統(tǒng)39元/公斤。
別名土貝、地苦膽、草貝。屬于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干塊莖。
習(xí)性:土貝母耐寒冷,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無論是山地,還是平原都可種植。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
產(chǎn)地:河北海、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通常種植戶會在10月份莖葉枯黃時,開始采挖種莖,挖出塊莖后,清洗泥土,再放入開水中,煮至無白心時然后取出曬干或烘干即算完成初加工,可為成品藥材出售了。
價格:統(tǒng)貨16元/公斤。
天林藥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