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的普及,很多人在看了一些歷史方面的普及讀物(比如《明朝那些事兒》)以后,就莫名其妙對古代產(chǎn)生了好感,并且認為,自己如果生活在古代盛世的話,肯定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前無古人的成就,并且封侯拜相、封妻蔭子。
但其實,在古代,階層向上躍遷,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最起碼和現(xiàn)代社會相比,在古代,想要出人頭地,可要比現(xiàn)代社會難上何止千百倍?
1、世卿世祿的先秦時代
在先秦社會,不論是夏商周三代,都奉行世卿世祿的制度。所謂世卿世祿,可以理解成貴族老爺世世代代都是貴族老爺,而窮苦百姓則世世代代成為窮苦百姓。
當然說到這,可能會有人提出: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姜子牙,也是草根出身。但是,不要忘記三點:
第一,個例說明不了什么;
第二,伊尹的出身是奴隸,其實是傳說,沒有足夠的證據(jù);
第三,姜子牙出身草根,被周文王賞識,并在伐紂戰(zhàn)爭后,被周文王封為諸侯的故事,其實是后世文人杜撰出來的,不能當真。反倒是當代考古學、歷史學經(jīng)過分析研究,認為姜子牙其實是羌人的酋長。周文王父子重用姜子牙,本質(zhì)上是周人和羌人一起討伐殷商。
所以在先秦社會,草根子弟哪怕本事再大,也很難實現(xiàn)向上突破的理想。
2. 畫大餅的秦國宗室
也因此,商鞅變法后,鼓吹的通過軍功換取爵位,在當代社會受到了贊美。但其實如果仔細查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更尷尬的一個現(xiàn)實:那就是雖然商鞅老前輩畫大餅畫的很好,但是,從秦孝公時代開始,到秦王子嬰投降為止,在歷史上留下記錄的秦國上層社會人士,是否能找到一個出身草根、依靠軍功上位的秦國人?
答案是否定的。
甚至秦國對外來客卿要厚待,對本國百姓要苛刻。這一點,可以從秦孝公以后,歷代宰輔的情況看出來:
秦孝公時代的商鞅,不是秦國人;
秦惠文王時代的張儀,不是秦國人;
秦昭襄王時代的魏冉等人,都不是秦國人;
秦莊襄王時期的呂不韋,不是秦國人;
秦始皇時代的李斯,也不是秦國人。
換句話說,秦國把有限的資源,都用來招呼外來客卿,本國人,則沒享受到什么福利。
3.世家門閥
兩漢時期,世家現(xiàn)象產(chǎn)生。并且,在魏晉時期正式形成九品中正。這意味著,從兩漢到隋朝之前,一個人的上限,基本上就由其出身所決定。因此有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
當然,在南北朝時期,南朝皇帝為了限制世家的勢力,也曾提拔了大量的寒門子弟做官。但是寒門勢力人單勢孤,而門閥世家關系樹大根深、盤根錯節(jié)。所以,南朝皇帝的這些手段大多沒有太大影響。
當然,南朝侯景之亂后,南朝士族遭到了巨大的沖擊。不過即便如此,南朝士族依舊具備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所以在好的資源被門閥世家把持的年代里,草根子弟想上位,是很不現(xiàn)實的事情。
當然,南朝的開國皇帝——包括劉裕、陳霸先,出身確實不好。但畢竟這是小概率的個例,凡事兒總要考慮主流現(xiàn)象。
4.科舉
當然,說到這,可能會有人覺得,科舉時代來臨以后,草根子弟就容易上位了。這樣想,其實也是很幼稚的。
原因很簡單:在古代,其實一般的小地主家庭,其實都不具備供孩子走科舉之路的財力。因為讀書考科舉,意味著需要家里有足夠的財力保證考生長期處于脫產(chǎn)狀態(tài),并且,科舉的時候,考生需要去府城甚至京城,這一路上的路費、住宿,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并且,科舉的成功率很低。這意味著,如果考不上,那么以前的投資都是血本無歸的存在。
因此在科舉時代,能走得起科舉道路的,都是大地主家庭——至于說某些人家境貧寒,但考上了狀元,對于這種說法,或者只是一個雞湯故事,又或者,可能這里指的家境貧寒,是和上層社會相比——畢竟和資產(chǎn)幾百個億的富翁相比,三五個億的財主,也是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