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iv>
譯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向他們學習,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譯文:消逝的時間,像流水一樣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譯文:三軍的統(tǒng)帥可以被奪去,卻不可以強使一個男子漢的志向改變。
19、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如果不是天氣寒冷,就不會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少落葉的。
譯文:聰明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譯文: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定下來。
譯文: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工具準備好。
譯文: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譯文: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人民憂愁為自己憂愁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憂愁。
3、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譯文:他們產(chǎn)生在這個人群中,但遠遠超出了他們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們那一群。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人了。
4、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譯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譯文:對于行善,沒有別人和自己的區(qū)分,拋棄自己的不對,接受人家對的,非常快樂地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做好事。
7、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所以天將要把重大任務(wù)落到這個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饑餓,使他的身子窮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借此來使他的內(nèi)心震動,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譯文: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譯文:在上位的有什么愛好,在下面的人一定愛好得更加利害。
1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譯文:腦力勞動者統(tǒng)治別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者養(yǎng)活別人,統(tǒng)治者靠別人養(yǎng)活,這是天下的共同原則。
11、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譯文:父子之間要親愛,君臣之間要有禮義,夫婦之間要摯愛但還要有內(nèi)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要有誠信之德。
1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亂,貧賤不能使我改變志向,威武不能使我節(jié)操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13、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譯文:我愛人家,人家卻不親近我,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仁愛還不夠嗎?我管理人家,人家卻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識還不夠嗎?我有禮貌地對待別人,可是得不到相應(yīng)的回答,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敬意還不夠嗎?
1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別人才攻打它。
15、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兩種東西不能同時擁有,就舍棄魚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擁有,就舍棄生命去取得大義。
1、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譯文:雎鳩關(guān)關(guān)相對唱,雙棲河中小洲上。純潔美麗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對象。
3、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譯文: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態(tài)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
譯文:河畔蘆葦白茫茫,夜來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個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譯文:心中這樣愛著他,為什么不大膽向他/她訴說?愛情的種子深埋心中,何時能忘,不受折磨?
譯文:當初我離開家的時候,正是楊柳依依的陽春;現(xiàn)在我戍邊歸來,冒著霏霏的雪花。
譯文: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敬,實際上對上天輕慢不敬。
譯文:沒有經(jīng)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征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
譯文:能看到遠處,才是視覺銳利;能聽從好話,才是聽覺靈敏。
譯文:就好像把網(wǎng)結(jié)在綱上,才能有條理而不紊亂。
譯文:譬如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
譯文: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高潔的志向不可滿足,享樂之情不可無盡。
2、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譯文:對有德才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他。對于自己所愛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處。
譯文:那些能博聞強記而且能禮讓,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稱之為君子。
4、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譯文:能知道做一個好兒子,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父親;知道做一個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的君主;明白如何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喚他人。
譯文:美玉不雕琢,不能成為好的器具;人不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
譯文:善于唱歌的人,能讓人沉浸在他的歌聲中;善于教學的人,能讓人繼承他的志向。
7、差若毫厘,繆以千里。
譯文:開頭雖然只有毫厘的差別,到后來卻錯到千里那么遠了。
譯文: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見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載物
譯文:君子以學習來積累知識,以多問來明辨是非,以寬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譯文:兩人同心,像刀那樣鋒利,可以切斷金屬。同心的話,像蘭花那樣幽香。
譯文:道行不通時就得變,變了之后就會豁然開通,行得通則可以長久。
6、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譯文:天下人要歸同一個地方,只是道路不同;達到同一個目的,只是思慮多種多樣。
譯文:不積累善行達不到成名,不積累惡行達不到滅身。
譯文:處在尊貴的位置上不要驕傲,處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憂慮。
譯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卻不到處炫耀。而是看準時機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1、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譯文:對于“非常人”來說,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順應(yīng)神鬼的吉兇。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順應(yīng)天理。
《春秋》由于文字過于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合刊,其中以《左傳》最為流行。
譯文:多作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我滅亡。
2、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譯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決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譯文:節(jié)儉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惡行中最大的惡。
譯文: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露出來受寒。
譯文: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呢,有了過錯但能夠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譯文:舉薦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遺漏;賞賜爵祿,不要忘記有功勞的人。
譯文:處于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想到了就有防備,有了準備就會免遭禍患。
譯文:樹梢大于樹干,樹就要折斷;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搖擺靈活。
譯文:樹立德行,最可貴的是使它不斷增長;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干凈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