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文化點心鋪”:這里沒有高深莫測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識。學無止境,每天陪伴!
在古典文學中,有很多經(jīng)典的詩詞作品流傳下來,往往都是因為其中的一兩句“精華”。例如孟郊《游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王維《終南別業(yè)》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等等。
對于這些經(jīng)典作品中的經(jīng)典句子,我們多數(shù)人,從小到大都耳熟能詳。然而,對于這些耳熟能詳?shù)木渥?,如果深究到每字每句的話,我們的理解可能并不一定準確?;蛟S有些人還會被問懵圈了。比如大家熟知的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一句中,“班馬”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蒙圈了。
下面,我們先把此詩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全詩如下:
送友人 李白(唐)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作為唐代最有才華的大詩人之一,李白一生交友無數(shù),因此也自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送別名篇。這首《送友人》就是其中一首代表作。這首詩寫得新穎別致,情深意長,深受評家贊賞。然而,很多人并不一定記得全篇,但對詩中名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卻十分熟悉,可以張口就來。
詩作通過一系列景物和環(huán)境的描寫,渲染了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首聯(lián)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一“青”一“白”,清新脫俗,充滿詩情畫意。頷聯(lián)“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即呼應題目,點出了是為送別友人,又將情感陡轉(zhuǎn),指出了相逢的不易,令人悲傷。
而后,頸聯(lián)“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動人心弦。此時,山明水秀,夕陽西照,風景宜人。可是,詩人卻要與朋友分別,真是令人格外傷感。最后,尾聯(lián)“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更是神來之筆,堪稱絕唱。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在尾聯(lián)中,詩人通過外在的動作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活動?!皳]手”,是寫分離時的動作。那么,詩人當時的內(nèi)心活動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一句“蕭蕭班馬鳴”。那么,“班馬”是什么馬呢?對此,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離群的馬”之意。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在《詩經(jīng)·車攻》有“蕭蕭馬鳴”一句。由此可知,“蕭蕭”是馬嘶鳴的聲音。那么,馬兒為何嘶鳴呢?聯(lián)系到詩中的情景,應該是詩人和友人各自騎在馬上揮手告別,依依不舍。而兩匹馬也似乎懂得主人的心意,不愿意與同伴分離。因此,忍不住蕭蕭長鳴。
其次,這里詩人沒有直接點出自己與友人的一一惜別之情,而是借助馬兒的不舍來婉轉(zhuǎn)表達自己與朋友之間的不忍分離。因為馬猶如此,人何以堪!詩人鬼斧神工,在《詩經(jīng) 車攻》原有句子的基礎上加了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將離別之情寫得繾綣委婉,動人心弦。
第三,為什么“班”字有離別之意呢?語出何處?語出《左傳·襄公十八年》 “ 邢伯告中行伯曰: ‘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其中,對于“班”字,魏晉著名學者杜預解釋為“夜遁,馬不相見,故鳴。 班,別也”。后來,北周詩人庾信在《哀江南賦》有 “失群班馬, 迷輪亂轍?!?/p>
第四,為何是“班”字?這一點可以從文字學上來解釋。眾所周知,漢字“形、音、義”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其中,字形與字義聯(lián)系最為緊密。在《說文解字》中,“班”從刀從玉,本義是指用刀把玉剖開,后又引申為分開、分離之意。由此,“班馬”就應是離群之馬。
可以說,整首詩很好地將景物描寫與情感抒發(fā),融合在了一起,不落俗套,新穎動人。在詩中,山嶺翠綠,溪水清澈,落日鮮紅,浮云雪白。它們相互映襯,清新美麗,將離別的傷感沖淡了許多。最后,班馬長鳴,震蕩長空,將詩人與朋友之間的真摯熱誠推向了高潮。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