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童言無忌,大意是說小孩子無論說什么不吉利的話,大人都不會去計較,如果換成大人說同樣的話,可能兩人早就打起來了。
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
如果你覺得對方與你不是同一個層次的,你就會比較容易、甚至發(fā)自內(nèi)心地寬恕一個人。
比如:對方是殘疾人,很多時候你會可憐他,你會原諒他對你的不敬;
比如:對方是清潔工,你就會覺得如果與其糾纏下去,會有失你的身份;
比如:你與門衛(wèi)發(fā)生了沖突,你要這樣想:對方就是因為智商、情商都不夠,才會去當門衛(wèi),他已經(jīng)這么可憐了,算了不與他計較了。
等等。
我這里毫無貶低殘疾人、清潔工、門衛(wèi)的意思,我只是認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如果與人發(fā)生了摩擦,你要盡量找出對方的“短處”或是“卑微之處”,這樣可以在第一時間讓自己心平氣和。
就是一些看起來高高在上的精英人物,如果與你發(fā)生了矛盾,你也要這樣想: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大到天災人禍的降臨、小到生理病痛的困擾,他們活在這世上也不容易,他們也不像在人前表現(xiàn)的那么堅強,他們也會軟弱,也會跌倒,他們一定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才讓他們失去了理智。
你在縮小他人層次的同時,你要放大自己的格局。比如:你要想到今后的你是做大事的人,你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與他人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在你的心中,你甚至要形成自己穩(wěn)定的世界觀,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只是看似重要;你要有自制力,能隨時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輕易發(fā)怒,你能戰(zhàn)勝自己,你才能戰(zhàn)勝世界。
反過來,如果你把自己想得一無是處,你就很難原諒別人,因為別人一個冷眼,你就認為是在欺負你,心理不健康的人,很難有大格局。
你聽過六尺巷的故事嗎?
清代康熙年間,宰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在宅基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yè),時間又久遠,因此誰也不肯相讓,張家人甚至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后批詩一首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發(fā)人深?。?/span>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鄰居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現(xiàn)在一個六尺寬的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