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陶器
瓷器藝術的前身是陶器,所以在表述的時候經常會陶瓷不分。據考古發(fā)現,陶器是目前為止發(fā)現的我們祖先生活中,最早進行復雜加工出來的日用器皿,距離今天大約有近萬年的歷史。但是高嶺土為主要原料制作瓷胎的現代瓷器,主要還是以元代以后才成規(guī)模產業(yè)化的發(fā)展。瓷器在早期還是以強調功能化為主,也就是強調它的使用價值,雖然不同時期都有一些不同風格的裝飾紋飾圖案進行美化,但是總體上還是比較簡樸,收藏這類瓷器主要是為了了解古陶瓷的歷史發(fā)展演變過程,以及通過這些器皿進而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習俗,以及影響整個社會生活政治和文化。其中早期影響力最大而且最有代表性的是越窯青瓷,到了元代中后期高嶺土胎質的花瓷出現以后,景德鎮(zhèn)就逐漸成為中國最大的瓷都,深刻影響了中國陶瓷行業(yè)600年。
▲黃釉花口瓶
從收藏者的角度來說,中國地大物博,陶瓷的發(fā)源地眾多,造成了本身的窯系眾多,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就有很多種不同用途需求,用途的差異又衍生出非常豐富的原始造型,同時由于自古以來的多次出現的族群大遷徙又使得全國各地的風俗文化的大融合。因為陶瓷藝術歷史悠久,年代風格也非常突出,它們本身就有多重收藏價值??墒穷}材種類太多也會輕易超越我們的個人收藏能力,如果我們不能從自身的條件出發(fā),有目的的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收藏門類,恐怕很難有所收獲。
中國史前和三代時期陶器的品種很多,從不同角度來考慮,分類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以質料來劃分有泥質陶、夾砂陶和夾炭陶;以胎質來劃分有軟陶和硬陶;以用途來劃分,有生活用陶、生產用陶,還有建筑用陶;按陶胎的顏色和裝飾技法,又可以分為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印紋陶、壓花陶、釉陶等幾類。
根據古陶瓷的存世情況來進行一個初步分類。
一、按照制作時間工藝材料分類可以分為
高古陶器(夏商周)、
高溫陶器(春秋時期到漢代)、
單層釉陶器(漢代到宋代)、
多次施釉復燒陶器(宋代到元代早期)、
半陶半瓷器(元代中后期),
高領土瓷器(元末到近代)。
二、按照用途分類
日用器
陪葬品
文房清玩
禮器
三、按照著色紋飾風格分類可以分為
素胎陶瓷
單色釉陶瓷
三彩釉陶瓷
青花瓷
彩繪瓷
劃畫瓷
雕花瓷
堆塑瓷等
四、按裝飾題材風格分類
龍紋
纏枝花卉圖案
寫實花鳥動物圖
人物故事
經文和各類書法作品
除此之外,分類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這里不再一一羅列。分類是一種個人主觀行為,完全可以按照每個人的個人選擇方式或者標準來進行操作,藏家還可以根據各個年代和窯口的器型進行分類收藏,比如各個年代各窯口的玉壺春瓶或者葫蘆瓶系列,都可以夠成一個單獨的收藏館,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單獨設立一個題材進行收藏。分類收藏也是展現藏家個人才華的一種方式。
在通常情況下,瓷器件的價值大小決定了價格高低,而不同的價格則對應了瓷器件的價值檔次。從目前的市場實況看,古今瓷器的價格結構大致可作以下分檔。
▲大明成化蓋罐
就年份已久的古舊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當推各個朝代的官窯瓷器件,其中又以“御窯”和名頭特別響的器件價格為高,因而也最具收藏價值。多年來的市場表現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場追捧,其現在的價格與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琺瑯蓮子碗等,如今的市場價已達百萬元至上千萬元之巨。
瓷器收藏品的價值的確定,是瓷器收藏鑒定的一部分,稱為“評價值”。評價值是通過對某件瓷器質量優(yōu)劣的鑒別,以評定該瓷器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鑒別器物的優(yōu)劣,主要看其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變形等,以及是不是上乘之作、稀世珍品等,從而評定其藝術水平、收藏價值。
一件古陶瓷器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樣的。比如:宋代、明代的民窯陶瓷,20世紀三四十年前幾乎不為人們所重視。近些年,人們又特別看重它們,特別是民窯器繪畫的揮灑豪放、含蓄精煉、拙樸茂美,為藝術家們所傾倒,崇拜得五體投地。又如:有些人酷愛青花瓷,另一些人則對青瓷一往情深。
盡管如此,評定古陶瓷價值還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價值高;“物以稀為貴”,歷史上生產少的、難得一見的、出土傳世極少的科學價值高(如、汝瓷、官瓷、明代窄白朝代器等);名窯精品,如邢窯、鈞瓷等價值也很高;見于文獻著錄的瓷器(如水樂青花壓手杯,成化斗彩雞缸杯等)高;官窯器由于胎釉細潤、造型規(guī)整、繪畫精妙,歷來價值比較高
▲大明成化葡萄杯
古瓷和其它老東西一樣,經過漫長的歲月,受到周圍環(huán)境和物質的影響,特別是它的表面層,或多或少起了各種各樣的變化,留下了自然造化的痕跡。古瓷表面受其他物質影響,起變化了,一時看不到本來面貌。這種不開門只是真相被暫時掩蓋了。 “古玩”中的“玩”字可大有文章。
有的人會依靠非常直觀的第六感,那么玩古瓷,可是試著注意這“九感”
輕重感
*手感盡管很重要,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異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復制和對照,因而也往往作為觀感目鑒的必要補充性的輔助手段來使用,很難獨當一面、一錘定音。*
▲黃底花鳥琺瑯彩碗
干濕感
有句話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衣著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溫度、濕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濕感也會有明顯的不同。一般說來,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歲以上者才會有出汗的手感,但800歲以上的瓷器卻也少有出汗的濕潤的手感。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澀、干而滯、干而燥,反復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氣摩挲釉面會發(fā)出干澀、鈍滯、刺耳的摩擦聲;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卻雖比較干,卻有潤、滑、爽的感覺,無論如何揉搓與摩挲都絕對不會出現干澀刺耳的摩擦聲。所謂澀、滯、燥與潤、滑、爽,每一個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個字都是經驗、汗水甚至淚水的結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萬次地反復上手、揣摩、總結、凝練、提純。
*在瓷器斷代時,干或濕的手感只是輔助的手段。所謂“古瓷會出汗”和干濕的手感,都是一種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見的汗液或汗滴出現;另外,瓷器干濕的手感與你是否汗手無關。*
潤澀感
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潤、爽潤、舒潤和溫潤,而且是越古越潤、越老越爽。新的瓷器,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無論是打磨還是涂藥,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任他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百計千方也終究無濟于事,諸多努力也許能蒙騙人們觀感,但絕對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
*新瓷的生澀感、滯澀感、阻澀感是絕對不可以人為地令其跨越歲月的年輪的,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青花豆瓶
軟硬感
*硬感是一種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銳感、鮮明感、獨特感的復合體,復雜、混雜而微妙,惟有反復上手、揣摩、分析、比對方可略見端倪。*
▲青花牡丹纏枝蓮玉壺春瓶
生熟感
瓷器也像瓜果一樣,由于燒成溫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燒成溫度低,在1150度以下,則其聲若瓦,為生;燒成溫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則其聲類硬木,為半生;燒成溫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則其聲如石,略有回聲,為半熟;燒成溫度若在1320以上,則其聲像金,回聲悠長,余韻悠然,為熟。與瓜果的生熟狀況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輕,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則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窯的燒成溫度的主要特征,當生者熟或當熟者生自然都不對了。
*所謂瓷器的生、半生、半熟與熟,既不是瓷器品質好壞的分水嶺,也不是瓷器成敗的試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種、不同釉層釉質的客觀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奪天工的技藝、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琺瑯彩山水盤
滑滯感
滑滯感既是潤澀感的延續(xù),又是潤澀感的結果和原因:潤則滑、潤必滑,滑就潤、滑定潤;澀必滯、澀定滯,滯則澀、滯才澀。凡古瓷必滑,光滑、潤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潤、滑膩、滑爽有別,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無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滯必新,是滯就新。
*古瓷之滑源自歲月、發(fā)自肌骨、來自年輪,是歷史的烙印、是衰變的結果、是滄桑的必然。這種自然之滑爽決不是人為打磨、涂油、上蠟等機巧所能仿效和再現的。*
▲青花葫蘆瓶
粗細感
古代民窯的瓷器,往往簡易、粗糙、率意,其粗細感最為粗糙;古代官窯瓷器,盡管技藝水平和用工選料方面為歷代之最,但終究逃脫不掉歷史自然衰變的法則,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現代的新瓷那樣精細,反而略顯粗糙。
*古代官窯瓷器卻往往寓巧于拙、馭精于粗、御美于陋,簡約而不簡單,樸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這是值得把握的。*
▲琺瑯彩西洋人物盤
凹凸感
凹凸感對甄別、鑒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紅的真?zhèn)我饬x重大。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錳高鐵的蘇麻離青進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著料略重之處,往往呈現明顯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錫銀光澤結晶這兩大突出特征。釉里紅的情形與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銅為著色劑的釉里紅對溫度極為敏感,也極易流淌從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紅瓷器往往都呈現出明顯向上凸起和紅色深淺不一有發(fā)黑、燒飛和綠苔點等突出特點,極易辨認且很難仿造。
*瓷器凹凸感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很難仿制;而凹凸感所形成的特殊美感,則是別有味道。*
▲釉里紅玉壺春瓶
收藏家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也是時代文化的建設者,我們每一個人不論個人水平高低和能力大小,也不論是是處在什么樣的社會地位,只要我們曾經來到這個世界,我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百年之后有人化作了高山河流,有人化作了塵?;蛩危遣徽撌嵌啻蟮母呱揭彩且粋€個塵埃來組成,不論多么寬闊的河流也是一滴滴的水滴所構成。我們絕大多數的人永遠永遠都不會被世人所關注,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從來未曾存在過。
在現代陶藝由工藝美術發(fā)展到純藝術形式的這20幾年里,那些做陶人所付出的艱辛的和所做出的成績是世人共同目睹的。在大眾的審美水平和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現代陶藝在大眾的生活中,也日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現代陶藝的普及和發(fā)展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但無論怎樣,在專業(yè)領域內,對現代陶藝的發(fā)展應該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每一個做陶人都應該呵護它和關愛它。
注:(本篇由小編進行網絡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本人會第一時間刪除處理?。?br>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