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題要看書,這句話成年人好像都知道。那看的書應如何學以致用呢?本次就來介紹下我個人的讀書心得。
在正文之前這里有一份數(shù)據(jù),2018“全民閱讀”調查報告,大家對照下看看自己是否拖了后腿。
不知道有多少人汗顏自己沒有看到那么多了。很多人不會學以致用,有時只是因為他們看不懂書的內容,就甭提用了。這就變的很尷尬。不看之前就一個問題,看了之后又多了好幾個問題。看多了反而越來越糊涂,學習變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也是事與愿違。
其實讀書很甜蜜。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話放我小時候,我也是打死都不信的,有黃金屋還有顏如玉,有個鬼差不多。小的時候,我也是非常拒絕讀書的一個人。一來覺得年紀小看太多不知道啥意思,二來好多書不太有意思看不下去。從小老媽逼著我看了好多的名著。但是實在是被逼著看,心不甘情不愿。真正的愛看書,是到了大學,覺得有資源了,畢竟我老家那個小地方的高中沒有什么圖書館方便借閱;以及有大把時間,可以選一些自己想看的,早就聽聞好多電視劇是小說改編的,書里的原劇情更精彩,就跑去看了好多電視劇電影改編的書籍原作,《基督山伯爵》、《亮劍》、《士兵突擊》、《活著》、《平凡的世界》、《歷史的天空》、《兄弟連》等等,都是那個時候看的。
先從興趣閱讀是最好的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方式。我個人的口味就是喜歡這種軍事,復仇,剛烈的類型。小說是比較刺激的有情節(jié)的,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看著我每天驚心動魄,閑來無事就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其實也并非天天看,但是就當是一種休閑,畢竟學生黨還是很窮的,圖書館的書不要錢。看得多了一個類型也就膩了,需要換換口味。我個人又比較喜歡武俠小說,又轉向武俠書籍,《陸小鳳傳奇》系列,《三俠五義》,《楊家將》,那都是看的津津有味。
再往后又換到了偵探題材,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幻夜》、《彷徨之刃》、《秘密》、《流星之絆》、《惡意》、《嫌疑人X的獻身》,福爾摩斯探案集系列等等,當時圖書館里有的也是讓我看差不多了。
小說看多了就好奇為什么書中的人物差異性那么大,想著看看深刻的東西來分析下人物和劇情,就跑到了學校圖書館心理學的書架一本本看起來了??破找粋€內容,我們國家好像心理學的書架旁邊一般都是哲學類或者經濟學的書,我就又開始往哲學方向開始看。
就這樣一步步入了閱讀的坑。看得越多越覺得很多事情不理解,不懂的越來越多,后來的我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對待知識的敬畏心,語氣上不自覺就謙虛了;隨著看的越多,人也慢慢的變的越來越不敢下結論,閱讀的深入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的推動因素很多,要是隨便下結論讓人笑話多不好,這時候慢慢養(yǎng)成了一種存疑待考的習慣。即遇到拿捏不準的事情,先記下,等到證據(jù)充分了再去下結論,不然往往都會得出錯誤的判斷;隨著看的越來越多,耐性也慢慢培養(yǎng)出來了,原本看半小時就抓耳撓腮想著聊天或者打游戲的,但是看多了覺得書里的故事比電影還有意思,也就坐得住了,不然以我的燥脾氣早就玩兒去了,甚至我讀過一本書寫的太社會(李二狗的書,有興趣的自己百度吧)被朋友們廣泛傳閱,書里的笑點和梗更是讓我們玩了好幾年如今還是津津樂道;因為故事看多了,只要愿意開講基本上就是隨時可以來上一段典故或者說上一段書;談資變多了的同時視野開闊了,很多事情就看的越來有規(guī)律性,確實如書中所說的一般,這時候看問題越來越能夠把握主干了,沒有太多的思索可以能夠給出判斷,而且可以有邏輯性的梳理出自己的判斷依據(jù),朋友越來越覺得我看問題比較準,講的話一針見血,也被越多的人稱呼為有個性(獨立思想)。
一路看來,現(xiàn)在反倒是新鮮刺激的看的越來越少,看經典深沉的東西越來越多。道德經,論語,莊子,孟子,大學中庸成了手頭必備的書,偶爾翻看一句,也覺得很受用。其實按照教學或者成長的思路,哲學類的書籍是要優(yōu)先的,只不過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先從爽文開始閱讀的。盡管哲學經典類型的書很枯燥,但是它直接提出了個框架讓你知道讀書的意義在哪里,為什么要讀書,自己該往哪里走。
比如說《大學》里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認為需要先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再誠意毋自欺(自欺者必欺人,欺騙)的基礎上,正心:端正心意,來修養(yǎng)自己的內在,達到仁愛:孝悌忠。先把自己家里的父母孝順了,兄弟相處和睦了,對待國家組織忠誠,用現(xiàn)在的話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三觀和人生追求的方向;修身立德是基礎,有這個基礎才能讓家庭家族和睦,進而達到管理層面治國平天下的地步。
對于普通人能做到齊家的地步,已經實屬不易了,管理層面做個中高等也就很厲害了,治國平天下那不是我輩凡人做到的。要明確自己的方向,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方向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不驕不躁;不驕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也即是書里比較有名的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只不過古代的書里不教談情說愛,沒有提到如何與另一半相處,不過其實類比就知道,把上述核心思想借用到感情里。翻譯成白話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
戀愛想談的好,先做到仁愛,對待另一半就像是對待父母一樣的尊重,就像是對待兄弟姊妹朋友一樣的親密付出,就像是對待組織國家一樣的忠誠;明確自己要的戀愛婚姻是什么樣的,明白了就好堅定自己的選擇,不驕不躁,心安理得的規(guī)劃自己的感情生活,這時候(即使出現(xiàn)意外也)一定會有收獲。
再回頭看心理學的內容,還是要帶著辯證的態(tài)度看,有些心理學著作的案例都是國外的事例,并非每一個都可以直接套用,還是需要邊積累邊結合國情運用。畢竟現(xiàn)在的心理學還是一個盲人摸象的階段,各個流派學說各說各有理,沒有一個大一統(tǒng)的理論。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都在用自己擅長的內容來解讀人性心理,最先前沿的心理學在研究腦科學來尋求生物基礎上的心理運作機制。沒有哲學基礎看心理學就是胡亂解讀。知道這些就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科學運用心理學知識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習了。
看小說之類的,其實作者不會告訴你應該如何,不該如何。小說的有趣之處就是它和電影一樣,只是提供一個故事讓你自己看自己品,不像教科書的考試答案有對錯,非此即彼。它更像是一場書中角色的聚酒會,你愛喝什么,愛跟誰聊的來,在酒桌上學到什么,交到什么朋友,全看你個人選擇和造化。我看書遇到看不懂的,喜歡一遍遍的看,再結合大家的書評解讀,直到看懂為止。曾經最喜歡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看了三遍完全是蒙的,完全不理解為什么故事要這樣發(fā)展,直到看了第六遍才慢慢理解書中的人物為何都那么怪怪的:幾乎都直面過親人朋友的死亡,性情多少都會奇奇怪怪想不通,局外人看不懂更是很合乎情理了。
如此閱讀,書中的東西就可以慢慢活學活用了,個人喜好不同,大家可以根據(jù)各自喜好的東西去搜集,完善自己。只是一條,如果希望自己能夠變的智慧,請一定要多讀讀哲學經典,其實都是些古代人的大白話,沒有什么太華麗的辭藻,樸實無華,受用無窮。
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正如楊絳先生所說,你最大的問題就是想的太多,書看的太少。
所謂讀書,不過是閱讀別人的故事,豐富自己的世界。品味人生百態(tài),靜看花開花落,讓自己心安理得的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讀書就算是學以致用了。
更多的關于讀書戀愛交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