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農(nóng)村人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讀書少的人不代表不會為人處事。有時候,農(nóng)村老人對世事的看法也是非常透徹的,甚至還會將這些處世哲學(xué)編成朗朗上口的話,代代相傳。這就是俗語。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淼乃渍Z叫做“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俗話說,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說,人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思想境界,都應(yīng)該達(dá)到一種比較通達(dá)的地步。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自己開悟的,因此就需要從外界吸收一些人生哲理,來使自己進(jìn)步。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四十歲之后的“三不比”。
一、不比出身。我們都知道,人的一生最不能決定的除了自己的長相之外,就是出身。雖然出身不能決定,但是卻能夠通過自己的后天努力改善自己的狀況。人活到四十歲的時候,已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要是還為自己的出身憤憤不平,只知道與別人比,不知道改變,那這四十年就算是白活了。
二、不比金錢。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該有的都應(yīng)該有了,如果沒有,只能說你之前不夠努力,怨不得任何人。到了四十歲之后要懂得知足常樂,不能出處跟別人比。而且,金錢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三、不比孩子。作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應(yīng)該多一些包容與體諒。就算是自己的孩子做得不好,也不全是他們的錯,俗話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孩子如果不好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經(jīng)常拿孩子與別家的孩子比較,這樣不僅沒有用,而且還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如果說“四十歲三不比”是說的自身與家庭方面,那么“五十歲三不親”就是指的處事方面?!拔宀挥H”分別指的是:不親近貪財之人,不親近勢力小人,不親近薄情寡義之人。
人到了中年之后,一定要有自己靠得住的朋友,對于那些靠不住的朋友,一定要遠(yuǎn)離。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將自己的生命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所以一定要遠(yuǎn)離那些勢力,貪財,又薄情寡義的人,只與值得付出真心的人交往。
對于這句俗語,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嗎?歡迎一起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