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媒體中心
編輯丨媒體中心
2019年5月18日,中國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的“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走進北京十一學校。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73名國際代表通過實地訪問,近距離了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并觀察人工智能及其他前沿技術如何影響學校教育。
十一學校自2008年實施“高中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變革”以來,始終瞄準未來社會的改變與人才的適應性,致力于培養(yǎng)能與機器人競爭與協(xié)作的新一代。為此,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學校在課程體系、組織結(jié)構、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度變革,以“頂天立地”的原則,基于國家課標,滿足個性需求,構建了分層、分類、特需、綜合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使人之為人的特性更加凸顯,為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做好了準備。
十多年來,學校緊緊圍繞“志存高遠、誠信篤行、思想活躍、言行規(guī)范”的辦學目標,高立意高挑戰(zhàn)地培養(yǎng)支持與促進學生立志成為某一領域的領軍人物或杰出人才。
近年來,學校早早地分析研究了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后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非常清楚地認識到“編程就是人機之間對話的語言”,感受到未來學生必然生活在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的自然切換與融合之中。因此,學校的課程體系順應著這樣的趨勢不斷迭代,助力著學生成長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領軍人才,而不僅僅是技術產(chǎn)品的使用者。
隨著學校變革的持續(xù)深入,十一學校從4500名學生擁有4500張課表開始,通過靈活的選課平臺不斷研究學習新方式,產(chǎn)生出4500種個性化學習需求。為了更好地識別、發(fā)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校搭建了支撐變革的智慧校園平臺,構建了高性能的自動化排課、閱卷和診斷系統(tǒng),在學生的優(yōu)勢識別、潛能發(fā)現(xiàn)和規(guī)劃引導方面起到了精準到位、提高效率的作用。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如何與已有的30多門技術課、藝術課,甚至是語文、生物課相結(jié)合?學校構建起從通識教育活動,到常規(guī)信息技術課程,再到高端課程項目研究的融合性課程體系:通識教育主要為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體驗人工智能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主要包括日常體驗活動及各類人工智能沙龍。
常規(guī)課程為選擇性必修,學生在前半學期進行Python基礎語言的學習,后半學期根據(jù)興趣選擇,包含算法類的:智能博弈,程序設計與算法;涉及圖像識別技術的:人工智能與APP開發(fā);涉及語音識別技術的:開源硬件、機器人技術;以及網(wǎng)站設計,數(shù)據(jù)庫技術等16個模塊的課程。
高端項目主要面向?qū)τ嬎銠C科學或人工智能方向非常感興趣的同學,包括自動駕駛,機器人項目,跨學科的人工智能研究性課題等。
由于豐富可選擇、前沿有梯度的課程的開設,許多學生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潛能和熱愛,近年來學生在全國中學生人工智能大賽、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活動、北京市學生機器人智能大賽等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更為重要的是,每一位老師也在擁抱變革,他們通過與智能機器人協(xié)同合作,為進一步聚焦學生的成長,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學習找到了新入口。
接到承擔接待參訪任務后,十一學校高度重視,積極籌備,為確保每一位國家代表能夠充分而深度地了解,十一學校設計了5條精彩路線,由48位志愿者擔任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俄語講解員,努力講好十一故事、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