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蘭老中醫(yī)宋柏杉:隨吃隨吐,屬于熱;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屬于寒。[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隨吃隨吐,我喜歡用大黃甘草湯,我不喜歡用黃芩黃連干姜人參湯,我覺得這個方?jīng)]有大黃甘草湯來的快,因為隨吃隨吐這種病人很痛苦,你直接用大黃甘草這么兩味藥,很快地,要么用開水一泡,就是熬也很快,大黃四兩,甘草二兩,也可以按照比例酌情減低劑量,這種食已而吐的病人,吃下去覆杯而愈。就是不明原因胃腸痙攣引起的急性胃痛,你直接用大黃10克,肉桂10克研成粉,迅速用搗藥臼子搗成粉,開水泡10多分鐘喝下,過十多分鐘就會好的,很簡單。有時候急性膽囊炎的疼痛也管用。
朝食暮吐用什么方子呢?我們再回顧一下原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前面是,“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暮食朝吐,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焙筮呎f了,胃反用大半夏湯。大半夏湯劑量不好掌握,那么究竟用什么方子能替代一下呢?
咱們再往后看,胃反,就是早晨或上午所進的食物,到了傍晚或夜間隨機吐出,或者晚上吃的早晨吐出來,我們再看看《三因極一病論》怎么描述的:“病者,胸腹脹悶,四肢厥冷,惡聞食臭,食入即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由飲食傷脾,宿谷不化之所為也?!痹凇督饏T要略心典》里有這樣的描述:“谷入于胃而運于脾,脾傷則不能磨,脾不磨則谷不化,而朝食者暮當下,暮食者朝當下,若谷不化,則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贝税Y多見于食積。
北京房山王艷芳醫(yī)生介紹的一個患者,馮某,20多歲,她就是這樣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我問她吐出的都是什么東西呢?她說:吐出的都是沒消化的食物。這樣我們在《金匱》《傷寒》里選方子,往往選不出更好使的方子,我就在后世的方子里選了五積散,五積散原方,給她開上了。今天初診,一周后才能看出效果。五積散治五般積,二陳平胃痰濕去,三物枳桔行氣血,麻芷姜桂溫表裡。這個方子就這樣開的,我想如果不出意外,效果應該不會很差的。
雷一鈞:
宋醫(yī)生說到大半夏湯,最近給我95歲的老母親用過一劑:生半夏(干)60克,人參45克,白蜜(家里正好有,凝固的)200克。黃煌用姜半夏,我干脆加了5克干姜(家里沒生姜了)。
仲景用兩升半夏,我估摸著是鮮的,干的話肯定不會那么大量,就自我揣摩定了四兩(60克)。
我母親本月22/23連續(xù)兩天中晚飯后不久就吐飯。23日晚上就煮了大半夏湯,當晚一服。
至今日27日一直再無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