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物道 ?
物道君語:
生命如此短暫,唯有美是永恒。
海倫凱勒曾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會選擇一天去博物館:“我將向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span>
為什么我們喜歡逛博物館?人類逝去的歲月漫漶,如夢幻泡影。好在有這些最冷靜、真實的文物,能夠讓我們在一眼之間,領略那些曾為人類照亮黑暗的美麗。
圖|物道 ?
物道君挑選了十二個博物館里的最美國寶,分享給大家。
我們看美麗的文物,其實也是在看自己的生命。希望這短暫一生,也能在歲月長河里,散發(fā)那么一瞬的永恒光芒。
在故宮博物院里,深藏著將近180萬件文物。那么多的寶貝,可是我最想和你推薦這幅《千里江山圖》。
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千年不褪色,用的是稱之為寶石的青綠顏料繪成。
畫上厚厚的寶石經歷近千年,容易脫落,每一次的展開都會損毀畫卷。所以近一百年來,真跡只展出過三次。
貴重的東西總是易逝,青春也是如此。
畫家叫王希孟,畫這幅畫的時候,他只有18歲。在宋徽宗的指導下,他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這幅將近12米的山水長卷,之后便很快去世了。
一輩子,只留下一幅畫。但是那勃勃的青綠山水,勃勃的宋人心氣,至今還能狠狠擊中我們的心靈。
據說有一年,宋徽宗做了一個夢,夢里的汴京上空,有朵朵五彩祥云,還有一群仙鶴繞宮門飛翔,久久盤旋,不肯離去。
醒來,他驚喜于這是國運興盛之瑞兆,便欣然提筆,畫下了這幅《瑞鶴圖》,如今被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
宋徽宗的畫,有著宋人的“格物”之致,畫得很精細。在《瑞鶴圖》中,他用生漆為仙鶴點睛,使得20只仙鶴均是靈動精妙,呼之欲出。
他在繪畫、書法、收藏領域都有極深的造詣,以超高的藝術審美,引領宋代走向美學的巔峰,最終也把北宋給弄丟了。
可是生命如果沒有經歷過努力追求的絢爛,又怎能甘于之后的平平淡淡?
中國的水墨山水畫這么多,為什么《富春山居圖》這么有名?
最初看到它,覺得不過就是普通的江南山水,而且還被燒過了,殘殘破破的。可是當知道它背后的傳奇故事,也忍不住提起了好奇心。
元代黃公望80多歲畫完它時,在當世就已經是名作。此后畫卷經手多人,明代沈周也愛不釋手,遺失后還憑借記憶臨摹了一幅。
明末收藏家吳洪裕因為太愛它,臨死前焚畫,幸虧侄子及時救出,但原畫還是燒斷了,被重新裝裱為兩幅。
《富春山居圖》局部
最終,前卷《剩山圖》成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后卷《無用師卷》也被收藏在臺北故宮。
我們想要去看它,看它哪怕曾經被火燒過,也要搶救回來,再當成國寶掛在博物館里;
看它的殘山剩水,素淡枯寒,或許只有同樣經歷過命運跌宕的人,才能更好回味出其中心境。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元(1206-1368) 黃公望作 縱31.8cm,橫51.4cm 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
你還記得曾經在歷史課本上看過它嗎?國家博物館的這只人面魚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每當凝望著它時,我們總會驚嘆于,人類的幼年時期,竟會有這么豐富的想象力。
紅色的河水中,小魚在歡快地追逐嬉戲。它們有的親吻著孩子的耳朵、嘴巴,有的靜靜趴在他的頭上。也有的,在遠處睜著好奇的大眼睛,靜靜守護這個折翼孩子的靈魂。
有人覺得這個陶盆很親切,就像是孩童時代的記憶;有人覺得它不吉祥,是夭折孩子的葬具。
生命本來就是新生與死亡的不斷交替。在萬物輪回中,每一個曾經來過這個世界的靈魂,都值得被記住、被珍重。
唐代的金器一直很罕見,但是1970年,西安郊外的何家村一下子就出土了一大批窖藏金器,制作工藝均屬唐代的最高水平,幾乎驚動了世界。
而其中最富麗堂皇的這只鴛鴦蓮瓣紋金碗,就被定級為國寶,也成為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在金碗內外,層層蓮瓣盛開,金光璀璨,花紋繁復,誰不想擁有一個這樣的“大唐第一金碗”?而在唐朝時,它是專屬的皇家酒器?;蛟S,只有玉液瓊漿才能與它相配。
為什么我們會迷戀盛唐風華?只為活出那一份浪漫奔放,自信雍容。
1957年出土的這件五代時期蓮花碗,是越窯秘色瓷的稀有作品,也是蘇州博物館三件國寶之一。
陸龜蒙說,“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笨墒窃谒鼪]有發(fā)現(xiàn)之前,沒有人能夠說清,“秘色瓷”,到底是一種什么顏色?
原來,秘色之美,美在如春水般的湖綠色,還有那份冰清玉潔似風露的水感。
去到蘇州博物館,會看到這件秘色瓷的后面是一片竹林,遠遠望著,就像夏日荷葉把花朵環(huán)抱著。
這種美不被打擾,只是款款流淌在我們的心中,就像一泓靜水,風雨過后,依然倒影出平凡的美好。
乾隆時期的這件芙蓉石蓋爐,雖然不是南京博物院的18件鎮(zhèn)院之寶,卻是網友們心中顏值逆天的“最美國寶”。
當初文物博主動脈影拍下它的倩影后,多少人驚呼“美炸了”,紛紛沖著它去南京博物院,只為一睹芳容。
在唐宋時期,中國的器皿多為金銀、或青瓷白瓷,幾乎沒有這樣嬌嫩的粉色。只有到了清代,帝王的“少女心”審美才逐漸影響到了許多器物。
芙蓉石,其實就是粉色的水晶,質地易脆,很難制作大器,所以這件香爐可謂是巧奪天工。
那種玲瓏剔透的美,仿佛十里桃花灼灼盛開,是讓人想要呵護的初戀。在最美的年華,遇見最美的你,真好。
江西大洋洲出土的這件青銅器,是商代祭祀官與天地溝通時的面具,也是迄今所見唯一的雙面青銅頭像。
因為造型太獨特,被珍視為江西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以及可愛的logo創(chuàng)意來源。
一直覺得,遠古時期的祭祀青銅器都是猙獰恐怖的,不太敢靠近。第一次看到這個青銅頭像時,卻被它的親切形象給萌化了。
這個天真的孩童,咧開嘴,露出八顆大板牙,仿佛正在嘻嘻笑著,“我就這樣靜靜地看著你,不說話?!?/span>
人生越是艱難時,越要抖抖精神,給命運也露出八顆牙的一個微笑。
神秘的青銅神樹,1986年從三星堆地下挖掘出來時,碎成了上千片,我們不知道它原本是什么樣子,也不知道有多大。
三星堆文物修復團隊用了8年的時間,終于拼湊出它的本來樣貌。才發(fā)現(xiàn),這是全世界迄今所見最高大的單件青銅文物。
有多高大呢?哪怕樹頂已殘缺,也有近4米的高度。沒有親自站在它的面前仰望,你不會感覺到,它竟比一層樓還高,仿佛神話中的“扶桑樹”般直沖云霄。
在這樣的浪漫、壯美面前,忍不住心生敬畏,也愿意相信:歷史浩浩湯湯,這場疫情也會消失如煙塵,那時在青銅樹下,我們不見不散!
蓮鶴方壺是春秋時期一件巨大的青銅盛酒器,據傳是鄭國國君子嬰最愛的器物。
1923年從“鄭公大墓”出土時原本為一對,后來勞燕分飛,最完美的一件成為河南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另一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在我們的印象中,青銅大器總是很厚重,這件蓮鶴方壺也不例外。它有1.2米多高,底部和壺身盤踞著蟠螭、蛇虎等各種怪獸,紋飾精細,卻詭譎得讓人不敢靠近。
可是誰能想到,在它的頂部,卻有一個輕盈美麗的世界。蓮花花瓣環(huán)繞著壺頂四周盛開,一只仙鶴立于中心,振翅欲飛。
一朵蓮,一只鶴,奏出青銅時代的絕響,也成為人們對自由生生不息的向往。
我們都聽過笛簫、古琴等絲竹之樂,可是有誰聽過“金石之聲”呢?
咚——當青銅編鐘被敲響時,或清脆明亮,或低沉悠緩,瞬間一聲入魂,如聞仙樂。
戰(zhàn)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這套編鐘,被安置在湖北省博物館的編鐘展廳里,是全國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組編鐘,甚至可以完成一場獨立的音樂會演奏。
不過自從1978年發(fā)現(xiàn)以來,因為太龐大、太貴重,原件只奏響過3次。
因此,湖北省博物館按照原件復制了一套。可惜前幾年去參觀時,剛巧遇到編鐘演奏廳的音樂會臨時暫停,以后便一直惦記在心。即使只能聽一聽編鐘復制品的奏樂,也足夠滿足。
因為這是中國人的禮樂,也是這片土地上最動聽的喜怒哀樂。
有人說,看汝窯,一定要去一次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如今全世界發(fā)現(xiàn)約90件汝窯,那里卻有21件。
汝窯在我們的心目中,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特別是這件水仙盆,溫婉明麗,“沒有一絲火氣”,是全世界唯一一只沒有開片的汝瓷。
可是誰能想到,這么珍貴的汝窯,古人竟然真的拿來作為花盆、種滿水仙花?在清宮檔案里,它甚至還稱為“貓食盆”,曾被乾隆當成喂貓的飯盆。
很難想象,如今我們如果有機會獲得一件汝窯,一定把它高高供起來,而絕對不敢拿它來當一只普通的器物使用。
等到疫情消散、海峽通航的那天,很想再踏上中國臺灣省的土地,去看看那份曾經無欲無求的美。
當然,并非人人都有機會逛完這些博物館,但是或許有那么一瞬間,你曾被某件文物的美打動過,并萌發(fā)出這樣的念想,“有一天,我要去到那個博物館看看它?!?/span>
就像《故宮的古物之美》里面說,“美,是一種觀念——一種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凡人的宗教,是我們?yōu)闊熁鸺t塵里的人生賦予意義?!?/span>
這也是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不易出門的平凡日子里,我們想帶你云逛博物館的初心。愿你懂得,世事會有無常,但有些美好歷久彌新,亙古不變。
圖|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