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說的,一個小男孩的爸爸媽媽和自己的孩子說不能讓別人知道我們家有錢,于是 ,小男孩在自己的作文中就寫到“我家很窮。我家的保姆很窮,我家的廚師很窮,我家的園丁也很窮……”以前看到這個笑話的時候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現在的父母,富的告訴孩子家里很窮,窮的為了孩子以后更好的生存也說家里很窮?,F在自己也有了孩子之后就開始反思了,我們的父母都對孩子教育了什么?我們在價值觀上面對孩子的教育真的是正確的嗎?
表姐婆家很有錢,家里有幾個廠房,手里還攥有好幾處地產,可就是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卻非常的“吝嗇”,平時他們就給6歲的兒子買那種廉價的衣服,出去逛街也是絲毫不會為孩子多花一毛錢,告訴兒子自己家很窮,平時給孩子的零花錢甚至沒有一個普通家庭給孩子的多,表姐引起為傲,覺得這樣的“平窮教育”模式會讓兒子發(fā)憤圖強,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造成兩個結果。
扭曲孩子對家庭的正確認知
父母扭曲的教育方式,長期以往下去,孩子就會信以為真,這樣的教育方式最大的一個弊端就是孩子產生了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意思就是盡管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知道自己家里不窮,但是他還是堅定不移的相信父母的話,他們家就是很窮,他還要繼續(xù)這樣的方式生活。
影響孩子的個人發(fā)展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被這樣“吝嗇”的養(yǎng)大,那么長大了之后,做起事情來也會縮手縮腳,因為總是覺得自己口袋里面沒有錢,沒有錢就沒有底氣,與人交往也會出現問題,這就是所謂的情商低,一個人的情商低,也難成大事。
還有一種后果就是“適得其反”就像孩子到了叛逆期一樣,之前父母在金錢上有多么的約束孩子,孩子長大之后就會對金錢有多么的鋪張浪費。從而導致對金錢的不正確認知。
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節(jié)約
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適當的節(jié)約可以造就孩子一個良好人格的形成。其實我們一個家庭的真實情況真的沒有必要瞞著孩子,別看他還小,在你不經意間他就長大了,告訴她家里的真實情況,沒有什么好隱瞞的。
正確的引導孩子的價值觀,比如當孩子問你“我們家的房子怎么這么小”的時候,你就可以說,因為爸爸和媽媽每一天都在努力掙錢買大房子呢,有目標,每一天才過的充實。父母對于人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于貧窮坦然面對的態(tài)度,一定會給孩子帶去正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