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皴
此種皴法適用于描寫江南山水,北方土多的地方,也用此法,因此用筆要柔和。山石輪廓不用剛強的線條,也沒有方折的筆觸,極少用濃重的墨,而是筆圓柔渾,用筆清潤淡雅。皴石的筆道如同散開的麻繩披落在山石上,故稱披麻皴。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善用此法。
步驟一:以中鋒勾勒近處土石輪廓。
步驟二:由近及遠將輪廓勾全。
步驟三:以稍偏一點的筆鋒在輪廓線內(nèi)進行皴法練習(xí),筆中含水要適當(dāng),用墨不要太濃重。運筆方向是從上往下運行,先皴石之右面,再皴石之左面,石之上半部及中間部分留白,以顯示凸面。
步驟四:在有皴線的地方以臥筆輕擦,墨要淡,水分要少,以不露重痕,不破壞皴線為妙。
步驟五:對畫面進行細致整理,有的地方要加皴,有的地方要加擦,使畫面更加完善。然后用淡墨染大石之陰面,留出陽面不染。小石要染得比大石重些。
步驟六:在土石上點苔,以加強蒼潤之感。完成此石。
解索皴
解索皴是披麻皴的變體,如同繩索被解開披落在前。用筆為中鋒,曲折轉(zhuǎn)折運筆,要求疏密得當(dāng),粗細相間,干濕并用,忌浮滑。此皴法可先不勾輪廓,而是先皴,再根據(jù)取勢勾其輪廓。也可勾皴并舉,一氣呵成,再輔以擦、染、點。由此體現(xiàn)出一種生辣、婀娜、蒼勁的感覺。元代王蒙和明末清初的梅清常用此法。
步驟一:從上往下勾皴,在左下方順勢勾出兩小石。
步驟二:對大石和兩小石進行補充。
步驟三:加點、擦和染,完成此石。
步驟四:補充前景山坡,使構(gòu)圖相對完整,調(diào)整完成。
荷葉皴
其皴法狀如荷葉筋脈。先從山頭畫起,自上而下,由重而輕筆筆分歧,四面散開。筆以中、側(cè)鋒相輔,忌左右對稱,下筆要肯定。元代趙孟頫曾用此法。
步驟一:以中鋒勾石之輪廓。
步驟二:從上往下加皴,皴線上方墨重,下方墨輕。
步驟三:對皴線進行補筆。
步驟四:擦、染、點,完成此石。
卷云皴
宋代李成、郭熙曾用此法。卷云皴造型似云頭,頗似火成巖,因此郭熙在畫礬頭石時就用此法。
步驟一:先從左面外輪廓勾起,再勾右面外輪廓,依前法再勾勒第二層輪廓,然后用淡墨筆分出山之脈絡(luò)。
步驟二:以由重到淡的墨進行皴擦,先從石之上部開始逐漸往下運行。
步驟三:補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