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大肚匣子的毛瑟M1932手槍是國人十分喜愛的一支沖鋒手槍,對于軍迷來說,更是耳熟能詳,然而在該槍大批量生產(chǎn)之前,還有一款過渡型,似乎很少被人說起。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款過渡型。
駁殼槍自1896年在德國問世,三十多年間變換了近百種樣式,但卻從沒有連發(fā)功能,因?yàn)榈聡苏J(rèn)為手槍打連發(fā)不科學(xué),所以,一直到1930年為止,即便是二十響的毛瑟手槍,也只能半自動射擊,不能連發(fā)。如圖:
請看上圖這支二十響的毛瑟手槍,就沒有快慢機(jī),只能半自動射擊。
不僅僅二十發(fā)固定彈倉的毛瑟手槍只能半自動射擊,即便是三十響的插梭盒子,也沒有快慢機(jī)。
上圖系毛瑟M1926手槍,你看,那么長的梭子,仍然只能半自動射擊。
西班牙人卻不一樣,上世紀(jì)二十年代末,他們生產(chǎn)的皇家型仿毛瑟駁殼槍上,首次給手槍安裝了快慢機(jī),使駁殼槍有了連發(fā)功能。如圖:
上圖系皇家1型手槍,1927年出品,雖然是十發(fā)固定彈倉,槍上卻安裝有快慢機(jī),這大概也是世界上第一支能夠打連發(fā)的沖鋒手槍吧。
沒想到的是,這種連發(fā)的沖鋒槍手槍在中國受到極大的歡迎。看到西班牙人抄襲自己的成果賺中國人的錢,德國人坐不住了,這個被抄襲者受利益的驅(qū)動,開始抄襲抄襲者。很快,在1930年11月25日,德國造第一款沖鋒槍手槍被研發(fā)出來并取得專利,這就是大肚匣子的前身——7.63毫米M1930沖鋒手槍。
這款沖鋒手槍與后來的大肚匣子并不完全一致,從外觀上也有區(qū)別。其主要區(qū)別有三,一是槍管長度不一樣,M1930沖鋒手槍的槍管長度是132毫米,后來的大肚匣子、即M1932沖鋒手槍的槍管長度是140毫米。國人俗稱標(biāo)準(zhǔn)槍管(132/140毫米)的駁殼槍為“二把盒子”,其中管長140毫米的稱作二把長八分,管長132毫米的稱作二把短八分。M1930沖鋒手槍管長132毫米,故俗稱作短八分的快慢機(jī)。
上圖系長八分與短八分的對比。請注意,上面兩支均不是快慢機(jī),而是半自動型號,這里主要是用于對比槍管長度,因半自動長短八分與全自動長短八分完全相同。
二是M1930沖鋒手槍的槍機(jī)導(dǎo)軌開有兩段減重槽,M1932沖鋒手槍的槍機(jī)導(dǎo)軌沒有減重槽。如圖:
三是M1930沖鋒手槍的快慢機(jī)是片狀,而改進(jìn)后的M1932沖鋒手槍的快慢機(jī)是桃狀。如圖:
這支M1930沖鋒手槍產(chǎn)量不大,有說生產(chǎn)了3500支的,有說4000支的。但在這不多的出品中,卻還有極罕見的變種,請看圖:
這是一支二十四響的M1930快慢機(jī)駁殼槍。大肚匣子是有二十四響的,前些年由劉威、李強(qiáng)、張豐毅等主演的《飛虎隊(duì)》即清一色的二十四響,但M1930沖鋒手槍本來就不多見,二十四響的就更是特別罕見。如果拍賣的話,不知這槍能拍出怎樣的天價了。
和德國、西班牙生產(chǎn)所有其他品牌駁殼槍的目的一樣,這總共3500支(或4000支)M1930沖鋒手槍,也全都賣到了中國,長征時期羅瑞卿使用的,就是這樣一款毛瑟M1930沖鋒手槍。如下圖:
這款短八分的M1930快慢機(jī)手槍,恰恰是這個快慢機(jī)不是很成功,于是又改進(jìn),這便誕生了后來大量輸入中國的大名鼎鼎的M1932沖鋒手槍——大肚匣子。
這是后話了,以后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