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在清末的歷史名人當中,曾國藩和洪秀全是一對繞不開的人物。
在太平天國起義中,洪秀全一度割據(jù)半壁江山,而曾國藩最終也是因為平定太平天國而功成名就,成為了晚清中興名臣。從這一角度講,曾國藩和洪秀全可以說是死對頭。
但是如果我們翻一下這二位早期的生平經(jīng)歷,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極為相似之處。
比如:曾國藩和洪秀全祖輩都是農(nóng)民出身;
比如:他們二人都是寄托著全村的希望,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都名落孫山;
早期經(jīng)歷如此相似,但是他們后期的人生卻完全不同,本期@以史為鑒 就跟大家聊聊曾國藩和洪秀全的故事。
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國藩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xiāng)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婁底雙峰縣荷葉鎮(zhèn)天坪村)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
而洪秀全僅僅比曾國藩小三歲,他是嘉慶十九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出生在廣東花縣福源水村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
曾國藩的爺爺叫曾玉屏,年輕時游手好閑,經(jīng)常和一幫狐朋狗友吃喝玩樂,有一次他正在喝酒,突然聽到路邊一個老頭子對著他孫子說:你長大了千萬別學(xué)這個人,他們老曾家本來是個農(nóng)民家庭,結(jié)果他還騎馬跑城里來吃喝玩樂,我看曾家遲早敗在他手里。
曾玉屏一下子覺醒了,于是干脆把馬賣掉,徒步幾十里走回家,三十五歲才開始勤勤懇懇干農(nóng)活,最后在他努力之下,曾家有了百十來畝地,也是附近知名的小地主。
但是曾玉屏認為自己祖上幾百年一個秀才都沒出過,自己就這樣了,兒孫一定要好好讀書。
于是曾玉屏不惜重金請老師來教自己兒子和孫子讀書。
可惜自己的兒子曾麟書太笨了,考了幾十年,考了十七次秀才都沒考中,依然是個童生。讓曾玉屏非常失望。
曾國藩出生后,曾玉屏就把希望寄托在長孫身上,曾國藩五歲的時候就開始開蒙讀書,八歲時就讀完了五經(jīng),十四歲時,就讓曾麟書帶著兒子一起去參加科舉考試。
洪秀全的經(jīng)歷和曾國藩非常相似。
洪秀全家族是客家人,也是因為戰(zhàn)亂才流落到廣東,洪秀全的父親名叫洪鏡揚,母親王氏。
洪家祖上雖然也當過宋元時期的官員,但是到了洪鏡揚這一代基本上都是務(wù)農(nóng)為生,因為洪鏡揚處事公平,雖然家中財產(chǎn)不多,但也是小鄉(xiāng)紳。
洪鏡揚生有三子二女,洪秀全是最小的幼子。
洪鏡揚和曾國藩祖父曾玉屏的想法一致,要想家族過得好,那么必須參加科舉考試。
于是洪鏡揚帶著長子和次子務(wù)農(nóng),用舉家之力供洪秀全一心學(xué)習(xí),指望家族里能出一個讀書人。
洪秀全7歲時就被送到私塾讀書,而且他也很努力去學(xué)習(xí),在私塾的幾年時間里熟讀四書五經(jīng),村里人也都很看好洪秀全能考個科舉光宗耀祖。
道光十二年,湖南省科舉正式舉行,當時的讀書人要考中秀才要經(jīng)歷縣試、府試、院試三大關(guān);
而這一年則是曾麟書和曾國藩父子第六次攜手去考秀才了。
之前曾麟書十六次考秀才落榜早就是全鄉(xiāng)的大笑話,曾玉屏無奈之下把希望寄托在孫子身上,無奈曾國藩也已經(jīng)五次落榜。
現(xiàn)在鄉(xiāng)里人一提起曾家,話題就是這父子二人科場屢戰(zhàn)屢敗的故事。
在道光十二年的科舉考試中,曾麟書奇跡般地通過了縣試和府試和院試,在四十三歲這一年終于考中了秀才。眾人紛紛道賀:老曾家五六百年沒中過秀才的祖墳終于冒青煙了!
但是有喜就有悲。父親高中秀才,兒子卻落得個反面教材。
曾國藩雖然通過縣試、府試,最后卻卡在院試上。而且這還不算完,考官直接把曾國藩的文章當成反面教材,貼到告示板上。
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全省考生,這就是文理不通的典型,讓大家引以為戒!
這“懸牌批責(zé)”的待遇對于22歲的曾國藩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而在廣東發(fā)奮讀書的洪秀全也沒比曾國藩好到哪里去。
雖然洪秀全讀書也很用功,村中的父老鄉(xiāng)親也很看好洪秀全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是洪秀全的科舉之路也非??部?。
洪秀全16歲的時候就成了童生,接下來就是縣試、府試、院試,要是這三關(guān)都通過后就是秀才了。
20歲時,洪秀全信心滿滿來到廣州參加考試,結(jié)果落榜;這也很正常,于是洪秀全回家繼續(xù)讀書,準備來年再考。
21歲,洪秀全再次來到廣州考試,還是落榜。
但是這一年廣州發(fā)生旱災(zāi),糧食減產(chǎn),洪家里也不好過,洪秀全不忍心讓全家人干活,自己吃白飯。于是經(jīng)人推薦在村里當了一個私塾老師,掙點生活費,順便結(jié)婚。
洪秀全一邊教書一邊讀書,又過了四年,他覺得自己這次肯定能夠考過秀才,于是第三次來到廣東參加考試,結(jié)果第三次落榜。
洪秀全被這當頭一棒打得是信心全無,病倒在旅館之中。要不是好友馮云山的照顧,可能就一病嗚呼了。
曾國藩被“懸牌批責(zé)”后,倍感恥辱,但是曾國藩和他爺爺曾玉屏一樣,有一股天生的倔勁,認準了事情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曾玉屏哪怕全鄉(xiāng)嘲笑,也拼了老命支持兒子、孫子去考試;
曾國藩崇拜自己的祖父,也繼承了這股天生的倔勁。曾國藩給自己取了一個“滌生”的號,意思是“洗刷恥辱,重新做人?!?/span>
曾國藩知道自己笨,于是就把歷年的優(yōu)秀文章和自己的文章反復(fù)對比,來找出自己差在哪里。
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總結(jié),曾國藩認為自己的文章傳承自父親,雖然寫得四平八穩(wěn),但是一看就是死記硬背來的,缺乏大局觀,缺乏對于文章整體的把控,文章缺少真正的見解,道理講不透徹,打動不了考官。
既然分析出來問題,那么接下來就是針對性地改正了。很快曾國藩憑借刻苦努力,找到了寫作文的訣竅,曾國藩開悟了!
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國藩第七次參加科舉。
這一次,曾國藩在拿到題目后沒有急著動筆,先思考了半個小時,等到胸有成竹時,才下筆寫作。
這次老曾家的時運到了,曾國藩歷經(jīng)七次考試終于考中了秀才。
第二年恰逢湖南鄉(xiāng)試,每次的鄉(xiāng)試整個湖南省也就能考中四五十人,八十多個秀才才能中一個舉人。
曾家人雖然支持曾國藩去考試,但是因為曾國藩父子在考秀才時的“彪悍戰(zhàn)績”,對首次參加鄉(xiāng)試的曾國藩壓根沒抱多少希望。
沒想到曾國藩首次參加鄉(xiāng)試,就考中了舉人,考了湖南省第36名。這一下曾國藩就成了二十四歲的舉人老爺,之前嘲笑曾國藩父子的人頓時啞口無言。
之后曾國藩又上京考進士,雖然兩次失敗,但是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會試中,28歲的曾國藩考中了三甲。
雖然是倒數(shù)的進士,那也畢竟是進士。何況后來曾國藩還在選拔翰林的考試中,一舉考了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看了曾國藩的文章后又把他提拔為第二名,曾國藩成了翰林院庶吉士。
成了翰林,將來再不濟也能當一個知府道員,消息傳來,整個曾家頓時成為熱點。
而與此同時,洪秀全則是發(fā)瘋了。
洪秀全在病中夢到一位老人對他說: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于是洪秀全開始翻閱廣州基督徒印制的《勸世良言》一書,認為書中提到的天帝耶和華就是病中對自己說話的老人。
他開始自學(xué)基督教,甚至把家里孔子的牌位都換成了耶和華的。
洪秀全二十九歲的時候,第五次去廣州應(yīng)考,結(jié)果再次失敗。
洪秀全大怒,把所有的書籍全部撕毀,開始撰寫自己理解的基督教教義書籍,并組建了拜上帝會。
但是廣州這一帶是近代東西方結(jié)合最緊密的地方,也是許多傳教士的第一站,洪秀全連《圣經(jīng)》都沒看過,他的教義根本行不通。
于是洪秀全和馮云山直接去偏遠的廣西傳教,最終在這里引爆了太平天國,最后又被曾國藩所平定。
可以說曾國藩和洪秀全前半生都極為類似,后半生也都在探尋不同的拯救中國的道路。
只不過洪秀全剛開始創(chuàng)辦拜上帝會,完全拋開孔孟之道,但是在后期自己卻當了天王,又復(fù)活了封建帝制;
而曾國藩雖然一生維護帝制,但后來卻引進西方的軍事和技術(shù),主辦洋務(wù),開辦新式學(xué)堂,中國幼童公費留學(xué)美國也是曾國藩一力主張。
無論是洋務(wù)運動、新式學(xué)堂還是留美的幼童,后來都成為推翻清廷的中堅。
他們二人的起點極為相似,但是人生道路卻大有不同,看完他們的生平,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更多原創(chuàng):
左宗棠一生都瞧不起曾國藩,為何曾死后千里送挽聯(lián),說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