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5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葺。讀q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茨也。”顯然,在許慎這里,葺完全同義于茨。茨的本義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講過,就是用茅草蓋屋。比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里有:“繕完葺墻,以待賓客?!倍蓬A(yù)作注說:“葺,謂以草覆墻?!薄毒鸥?湘夫人》中也有:“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還要把荷葉啊蓋在屋頂上。
(湘夫人)
與“茨”稍有不同的是,葺的本義還包含有修理房屋的意思。這跟咠字相關(guān),咠表示口耳相接的講話,是小聲講話,而葺則是小規(guī)模的修補。比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叔孫所館者,雖一日,必葺其墻屋,去之如始至。”杜預(yù)作注說:“葺,補治也?!笔鍖O婼所住過的地方,盡管只住一天,也一定修補墻屋,離開的時候好像剛來的時候一樣。這是成語“一日必葺”的出處。
本義之外,葺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修飾;整齊。李清照在《詞論》中有一段對詞的論說:“至晏元獻(殊)、歐陽永叔(修)、蘇子瞻(軾),學(xué)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逼渲械摹拜荨?,就是這個意思。晏殊、歐陽修、蘇軾的詞,不過就是句讀不加修飾,不整齊的詩罷了。(2)整頓;治理。五代李存勖《南郊赦文》:“到官惟務(wù)于追求,在任莫思于葺理”中的葺即用此意;(3)重疊?!毒耪?悲回風》中有:“魚葺鱗以自別兮,蛟龍隱其文章?!蓖跻葑髯⒄f:“葺,累也”。(4)同“緝”,捉拿的意思。蘇東坡的《徐州上皇帝書》:“凡使人葺捕盜賊,得以酒予之。”
葺的小篆寫法如圖:
(葺的小篆寫法)
2、葢。讀gài。《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苫也?!鄙塾⒌摹度航?jīng)正字》說:“今經(jīng)典多作蓋?!币簿褪钦f,這個字,就是蓋的古字,蓋,中華書局注音版的《說文解字》直接標為“蓋”而下面的小篆仍用“葢”,就是現(xiàn)在的蓋。
苫字是后面一字,給的解釋是“葢也”兩字互訓(xùn),《說文》里很多這樣的情況。苫,本指蓋屋用的茅苫,后泛指用白茅等編的覆蓋物。這是葢的本義。《爾雅.釋器》里說:“白葢謂之苫。”郭璞作注說:“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為蓋?!北热纭蹲髠?襄公十四年》里說:“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作疏:“被苫蓋,言無布帛可衣,唯衣草也?!贝┲酌┚幍牟萆弧?/p>
本義之外,葢還有如下意思:(1)搭蓋。比如我們現(xiàn)在說的蓋房子。(2)房屋的代稱。比如《管子.侈靡》:“百蓋無築,千聚無社,謂之陋,一舉而取?!背砂俚姆课輿]有建筑,成千的村落沒有神廟,這種情況就叫作“破敗”,對這樣的國家是可以一舉而取的。蓋,指的就是房屋。(3)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比如,鍋蓋。此外,還專指車蓋,古馬車上面的蓋如圖:
(車葢)
《釋名.釋車》里有:“葢,在上覆葢人也?!北热缍鸥τ性姟秹衾畎锥住酚校骸肮谌憹M京華,斯人獨憔悴?!币彩怯萌≤嚿w的意思。又專指傘,比如《淮南子.兵略》里有:“暑不張葢,寒不被裘,所以程寒暑也?!鄙朴跒閷⒌模瑹崽觳粨蝹闵w,冷天不披裘衣,用以品察寒暑。又專指動物背部的甲殼。比中烏龜葢兒,螃蟹葢兒。
(黃羅傘,龍寶蓋)
(4)又指加在上面。比如我們平常說的蓋章?!夺屆?釋言語》里有:葢,加也,加物上也?!岸鸥τ性姟毒灰姾喬K溪》:“丈夫葢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5)遮蔽,掩蓋?!队衿?皿部》:“葢,掩也,覆也?!北热缤醴蛑凇端握摗分械拿裕骸耙皇轮貌蛔阋匀懶∪?,一行之疵不足以貶君子?!保?)勝過,超過。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葢五帝,澤及牛馬?!保?)崇尚。比如《國語.吳語》中有:“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韋昭作注說:“蓋,猶尚也”就是崇尚之意。(8)黨。意出《廣雅.釋言》“蓋,黨也?!?/p>
(9)副詞。表示揣測、推斷。相當于“大概”。比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辈⒉皇菧蚀_說孔子有三千弟子,而是大概。(10)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和理由。比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p>
(屈原作《離騷》圖)
(11)語氣詞。比如曹丕的《典論.論文》名句:“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
此外,蓋還通盍,即讀hé音,相當于何。還通闔,亦讀hé音,指門扇。還通害,讀hài。朱駿聲的《說文通訓(xùn)定聲》里有:“蓋,假借為害?!钡溁?、妨礙、傷害意。
葢的小篆寫法如圖:
(葢的小篆寫法)
3、苫。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注了一個音shān。給的解釋是:“蓋也?!睂嶋H上,如果按這個意思解,應(yīng)當讀shàn。即《廣韻》所標舒贍切。意思是編茅蓋屋。后來又拓展到用席、布等遮蓋東西。上面講葢時提到過《爾雅.釋器》里說:“白葢謂之苫?!惫弊髯⒄f:“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為蓋?!边@是苫的本義。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是shān,即中華書局注音版所標讀音。在此讀音下,應(yīng)有如下幾個意思:(1)用草編成的覆蓋物。比如草苫子,如圖:
(草苫子)
(2)草墊子?!队衿?艸部》解釋葠時說:“葠,猶苫也,草自藉也?;蜃魃弧!比鐖D:
(草墊子)
(3)同“贍”。供養(yǎng)的意思。比如元曲里有一折《來生債》中有:“枉了我便一生苫鯀寡孤獨,半世養(yǎng)貧困苦。”就用這個意思。(4)顫動?!赌档ね?驚夢》中有“和你把領(lǐng)扣松,衣帶寬,袖梢兒揾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這里的苫,就是顫動的意思。
此外,讀這個音時,苫還是一個姓?!锻ㄖ尽分杏休d。
(三)這個字的第三個讀音讀tiān,音出《集韻》指青苫,意思也出《集韻》:“苫,青苫,藥草。”這種藥草究竟是何草,無法確考,暫時存疑。
(四)這個字的第四個讀音讀chān。用于專用詞苫滯,指樂聲雜亂不和諧?!妒酚?樂書》里有:“五者不亂,則無惉滯之音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苫滯,又本作惉滯?!?/p>
苫的小篆寫法如圖:
(苫的小篆寫法)
4、?。讀ài?!墩f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蓋也”顯然,字意同于蓋。具體解釋可見上面的葢。此外,?在《集韻.泰韻》中有微的意思;在《集韻.祭韻》里有清的意思。均已不常用。
?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5、?。讀qū。另外《廣韻》又有古忽切,應(yīng)當是gū,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刷也?!保@然,就是刷子。王筠的《說文句讀》補充說:“即荔根可作刷之刷,乃縛草所作之器。究竟是何種刷子,現(xiàn)在已查不到荔根作刷的記載,我們【猜想】,很可能指的就是現(xiàn)在用棕椰樹生長的棕絲和劍麻纖維制成的各種刷類,就是棕刷,如圖:
(棕刷)
刷子的本義之外,?還是一種藥草,《正字通.艸部》里有:“?,《神農(nóng)本草》有屈草,生漢中川澤間,主寒熱陰痺。?當即屈。”屈草又叫大辣蓼,九龍?zhí)熳?,裂葉蓼,鴨腳蓼,豬草。一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直立,帶紫紅色,有縱棱,多分枝,被短柔毛。入藥后可用于止血、清熱等。它的樣子如圖:
(?草)
此外,?還是有機化合物,分子式是C18H12,白色或帶銀灰色、黃綠色鱗片狀或平斜方八面結(jié)晶體,在苯中結(jié)成無色斜方片晶,在紫外線下有紫色熒光??扇?。有毒。
?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6、藩。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fān。給的解釋是:“屏也?!敝祢E聲的《說文通訓(xùn)定聲》說:“藩實即棥字之異文?!鄙坨摹度航?jīng)正字》說:“今經(jīng)典藩屏多通作蕃?!薄队衿?艸部》里說:“藩,籬也?!币簿褪钦f藩的本義是籬笆。如圖:
(籬笆)
本義之外,藩字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邊沿;領(lǐng)域。比如《莊子.大宗師》:“吾愿游于其藩?!奔从么艘?。(2)屏障;護衛(wèi)。比如《詩經(jīng).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毛傳》里說:“藩,屏也?!避婈犑瞧琳希蟊娛窃珘?,價人即甲人;(3)遮掩;裝飾?!盾髯?榮辱》有:“以相持養(yǎng),以相藩飾?!本洌从么艘?。(4)用籬笆圍起來。比如《左傳.哀公十二年》:“吳人藩衛(wèi)侯之舍?!庇玫木褪沁@個意思。
(5)車兩邊的遮風。比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以藩載欒盈及其士?!倍蓬A(yù)作注說:“藩,車之有障蔽者?!保?)封建王朝分給諸侯王的封國。比如唐代有“藩鎮(zhèn)割據(jù)”即各封地的王擁兵自重的結(jié)果。(7)舊時指邊疆地區(qū)。《周禮.夏官.職方氏》中有“乃辨九服之邦國:……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辟Z公彥解釋說:“以其最在外,為藩籬,故以藩為稱?!憋@然,這是從藩的本義出發(fā)而引申出的字意。
(唐后期的藩鎮(zhèn)割據(jù)圖)
此外,藩還是一個姓《萬姓統(tǒng)譜》有載。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fán。專措莐藩這種藥草,就是前面課程里提到過的知母。知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葉由基部叢生細長披針形,花莖自葉叢中長出,圓柱形直立,總狀花絮,成簇,生在頂部成穗狀;花粉紅色,淡紫色至白色;果實長橢圓形,內(nèi)有多數(shù)黑色種子,入藥后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功效。樣子如圖:
(知母草)
藩的小篆寫法如圖:
(藩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在字義方面的優(yōu)點是緊緊抓住字的本義,用最精煉的語言,突出被釋字的本質(zhì)特征,指明一個詞的意義界限。因為一切引申義、比喻義都是以本義為出發(fā)點的,掌握了本義,就能夠以簡馭繁,可以推出引申意義,解決一系列有關(guān)字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