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域黑,是指某一個地域的人瞧不起另一個地域的人,是一種狹隘的地方觀念,一種陋習(xí)?!糯罅苏f,是沒有國家觀念。今之地域黑多以省屬為劃分,因為自元代形成省級行政區(qū)以來,沿續(xù)至今,每個人的地域標(biāo)簽,通常被稱為某省人,如河南人、山東人等。若一省之內(nèi)再加地域區(qū)分,則以所屬之市——相當(dāng)于舊時的郡、州、府,如梅州人、潮汕人等。
中國人的地域觀念,自夏商周即以形成,當(dāng)時先進(jìn)的中原地區(qū)文明,將落后的四方諸民稱為戎、狄、蠻、夷。周代將全國分為甸服、侯服、賓服、要服、荒服——“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稘h書》將賓服寫作綏服,綏靖一詞即來源于此。
周朝時中國以雒邑為天下之中,且夏、商之都在中原,故中原又稱禹甸。古人以邑為一邦之中心,周人將商稱“大邑商”,自稱“小邦周”。商朝大邑有殷、朝歌,周人大邑有鎬京、雒邑,分稱宗周、成周。
周邦之中,又分邑、縣。縣為邑之野,周朝將邦之野分為百縣:“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jīng)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庇谑蔷陀辛肃l(xiāng)遂制度。周代的鄉(xiāng)指城郊,鄉(xiāng)內(nèi)之人稱“國人”,如魯國有三郊三遂,也即三鄉(xiāng)三遂。
依周禮,“鄉(xiāng)下人”指城邑之外的國人,即城市郊區(qū)居民,是優(yōu)于縣人的。后來鄉(xiāng)遂合稱,這就有了“城里人”與“城外人”之分。一縣分五鄙,一鄙分二十里,故縣人又稱鄙人、下里人。再后來到了春秋戰(zhàn)國,縣有縣城,也稱邑,城外人有野人、山人、鄙人、鄉(xiāng)人、里人等各種稱謂。
所以,最早的地域黑是以地區(qū)或城市為中心,產(chǎn)生戎、狄、蠻、夷或野人、山人、鄙人等各種稱謂。在孟子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之前,野人、鄙人還沒有被黑的意思,但是后來就出現(xiàn)了草民、賤民、流民、流氓等各種貶稱。
2
古語說“人離鄉(xiāng)賤”,這主要是針對流民而言的,至于縉紳士大夫之流,則被稱為“衣冠南渡”。
中國第一個大分裂時期是南朝、北朝。因為南朝、北朝敵對,南朝宋國文人沈約在編國史《宋書》時,創(chuàng)《索虜傳》以記北魏史事。隨即,魏國史書《魏書》也編《島夷傳》以記南朝史事。兩國正史,分別稱對方為索虜、島夷,這是中國以南、北為劃分的地域黑的形成。
漢代鑿空西域,稱西域人為胡人,并沒有地域黑之意。自秦漢一統(tǒng)南疆,稱南方人為蠻,也沒有地域黑之意。但戎狄、匈奴、島夷、索虜仍帶有明顯的地域黑。隋唐,最明顯的地域黑是蠕蠕、倭國,但只是針對外國的,并不指對中國人。唐代,將云南一帶婦女稱“菩薩蠻”,并漸至形成詞牌,菩薩蠻是美女的象征,也有了小蠻腰一詞。
自強(qiáng)漢、盛唐,一直經(jīng)營南方,直至南越,蠻早已不再是貶義了,越也不是貶義,夷之稱謂,漸被用于海外、國外之民。
中國第二個大分裂時期是南宋與金。這一時期,民族英雄岳飛甚至稱金人為胡虜、匈奴。元統(tǒng)一中國后,將國人分為四等,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再一次在國家層面上形成地域黑。
在元代蒙古語中,“南人”被稱為“蠻子”,“漢人”被稱為“漢兒”。元代的南人主要指最后征服的南宋遺民,漢人則指較早征服的北方漢人,故漢人也包括四川人、云南人、契丹人、女真人、高麗人,而南人還包括河南人、山東人。
所以,南、北地域黑是國家南北分裂時統(tǒng)治者挑起來的。而在我國最早的分裂時期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反而沒有諸侯國之間的地域黑。自周王朝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后,封建諸國其實都屬中國。春秋時期的地域黑只是中原國家把荊楚稱為荊蠻,但是在楚國、吳國爭霸中原后,這種地域黑也就消失了。
3
既然元朝將河南、山東居民也稱“蠻子”,那么后來又是怎么變成“侉子”的呢?原來,自秦漢中國大一統(tǒng)后,“秦嶺-淮河”一直被視為南北的分界線,這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氣候上的。
著名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是春秋時期就流傳下來的有關(guān)南北氣候、水土差異之說,之于語言發(fā)音,南北也存在極大差異。
明、清兩代,中國發(fā)生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一是明代的山西大槐樹移民和“江西填湖廣”,二是清代的“湖廣填四川”和客家人遷兩廣。
伴隨官方強(qiáng)制移民的,還有民間移民。清代兩百多年,中國人口翻了好幾倍,民間移民更是頻繁。此外還有因為天災(zāi)、兵亂引起的百姓逃荒以及官員、商人、士人游歷,也極大地促進(jìn)了人口交流,特別是語言交流和文化交流。
移民帶來的根本問題就是土地爭奪和資源搶占,必然會引發(fā)社會矛盾,產(chǎn)生地域黑。吉卜賽人、猶太人之所以不受待見,無不與此有關(guān)。而中國移民,或為去鄉(xiāng)下需要土地,或為去城里需要務(wù)工、經(jīng)商,與當(dāng)?shù)卦用癞a(chǎn)生矛盾。如清末廣東省,廣府人與外來客家人發(fā)生長達(dá)十幾年大械斗,死傷過百萬。河南省由于長期遭受黃河水患及兵災(zāi),逃荒及移民最多,也是被黑得最狠的一個省。贛語方言中有“又皮又侉”,侉即指北方來的客家人。贛州是客家人進(jìn)入廣東、福建前的中轉(zhuǎn)站,是最早的移民城市、地區(qū),而廣東省內(nèi)的客家人中轉(zhuǎn)站是梅州,廣州是廣府人的核心城市,同時也是一座移民城市。
“蠻子”在元朝被作為一個社會等級劃分,但其實這個詞出現(xiàn)的很早,最早見于孔子《春秋》。而“侉子”一詞最早記載于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侉子一詞使人想到北方人身材高大,今流傳很廣的一個方言詞匯叫“拉侉”。
南、北之黑,無外乎南蠻、北侉。北方人嫌南方人秀氣不夠豪爽,女人嗲、男人不夠爺們;南方人嫌北方人邋遢、心大實誠,男人糙哥一枚、女人也不溫柔。我的家鄉(xiāng)地跨淮河、不男不北,長大后離家出門時,父親曾告誡我說:“寧與侉子拚大刀,莫與蠻子拜結(jié)交?!备赣H從未出過遠(yuǎn)門,他的言語也是民間流傳之語。信陽人分信南人、信北人,風(fēng)俗迥異,合稱“豫風(fēng)楚韻”。
至于省際之間地域黑,早在清初小說集《堅瓠集》中即有敘述:“各省皆有地諱。莫知所始也。畿輔曰響馬。陜西曰豹。山西曰瓜。山東曰胯。河南曰驢。江南曰水蟹。浙及徽州曰鹽豆。浙又曰呆。江西曰臘雞。元時江南亦號臘雞。福建曰癩。四川曰鼠。湖廣曰干魚。兩廣曰蛇。云貴曰象。務(wù)各以諱相嘲。”《堅瓠集》所稱的各省地諱,應(yīng)該是指明代;如今,各省這些諱名都不存在了。
但各省地域黑仍有。賈平凹曾在作品中寫到:“山東出響馬,四川出···”此處省略幾十個字,怕寫出來有人罵我。賈平凹所寫的民間謠傳,至少在他年輕時曾聽說過,其中也含有“陜西口口滿天飛”之句。
說實在的,不說元代以前的人口遷徙,單說明清兩代人口遷徙就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各省。即使解放后,隨工作關(guān)系遷到各地的也非常普遍,加之許多水庫移民,以及“農(nóng)轉(zhuǎn)非”,各省之間人口流動真是十分常見。河南省既是遷出人口最多的,也是遷入人口最多的,是全國擁有民族最多的一個省,單是河南省南陽市,就有三十多個民族。
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人本性是壞的,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就拿河南省駐馬店來說,有誰知道1975年那場洪水?愛滋病村、造假鄉(xiāng)都起因于那場淹沒京廣鐵路線達(dá)48天之久的大洪水。我在駐馬店生活五年,至今都覺得那里的人和所有河南人一樣,和所有中國人一樣,都是可敬可愛的。
最后說一句,抗日英雄楊靖宇是駐馬店人,黃帝元妃嫘祖也是駐馬店人。
余長城20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