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須菩提于說法人中,應(yīng)最在上!何以故?須菩提隨所問皆能答。”
須菩提言:“諸法無所依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云何諸法無所依?”
須菩提言:“色性常空,不依內(nèi),不依外,不依兩中間;受、想、行、識性常空,不依內(nèi),不依外,不依兩中間。眼、耳、鼻、舌、身、意性???,不依內(nèi),不依外,不依兩中間;色性???,乃至法性常空,不依內(nèi),不依外,不依兩中間。
檀波羅蜜性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性常空,不依內(nèi),不依外,不依兩中間。內(nèi)空性??眨酥翢o法有法空性???,不依內(nèi),不依外,不依兩中間。舍利弗,四念處性???,乃至一切種智性???,不依內(nèi),不依外,不依兩中間。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諸法無所依,性??展?。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應(yīng)凈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行六波羅蜜時凈菩薩道?”
須菩提言:“有世間檀波羅蜜,有出世間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世間、有出世間。”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世間檀波羅蜜?云何出世間檀波羅蜜?”
須菩提言:“若菩薩摩訶薩作施主,能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人,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衣與衣,臥具、床榻、房舍、香華、纓絡(luò)、醫(yī)藥種種所須資生之物,若妻子、國土、頭目、手足、支節(jié),內(nèi)外之物,盡以給施。
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取,我不慳貪,我為施主,我能舍一切,我隨佛教施,我行檀波羅蜜。’作是施已,用得法與一切眾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緣,令眾生得今世樂,后當(dāng)令得入涅槃。’
是人布施有三礙。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著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間檀波羅蜜。何因緣故名世間?于世間中不動不出,是名世間檀波羅蜜。
云何名出世間檀波羅蜜?所謂三分清凈。何等三?菩薩摩訶薩布施時,我不可得,不見受者,施物不可得,亦不望報,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分清凈檀波羅蜜。
“復(fù)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布施時,與一切眾生,眾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不見微細(xì)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間檀波羅蜜。何以故名為出世間?于世間中能動能出,是故名出世間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有所依,是為世間尸羅波羅蜜;無所依,是為出世間尸羅波羅蜜。余如檀波羅蜜說。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所依是名世間,無所依是名出世間。余亦如檀中說。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凈菩薩道。”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須菩提言:“四念處是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乃至八圣道分,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內(nèi)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論】問曰:五百阿羅漢,佛各記其第一: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行頭陀中第一,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第一,摩訶迦旃延分別修多羅第一,富樓那說法人中第一。今舍利弗何以故贊須菩提于說法人中應(yīng)最第一?
(【論】問:五百阿羅漢,佛各記他的第一: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行頭陀中第一,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第一,摩訶迦旃延分別修多羅第一,富樓那說法人中第一?,F(xiàn)在舍利弗為什么贊須菩提在說法人中應(yīng)最第一?)
答曰:佛以佛眼觀一切眾生利根、鈍根,籌量一切法總相、別相,隨其所得法,各記第一,無錯!富樓那于四眾中,用十二部經(jīng)、種種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說,能利益眾生第一。須菩提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空相法門,勝富樓那。
(答:佛用佛眼觀察一切眾生是利根、鈍根,籌量一切法總相、別相,隨他所得法,各記第一,無錯!富樓那在四眾中,用十二部經(jīng)、種種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說,能利益眾生第一。須菩提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空相法門,勝富樓那。)
譬如工師多有所能,所能多故,普不精悉。如有人偏能一事,則必盡其美。富樓那雖多能,不如須菩提常樂行空故,能巧說空,是故舍利弗聞須菩提巧說空義,便贊言:汝于說法人中應(yīng)作第一。舍利弗見須菩提隨所問皆能答,如風(fēng)行空中,無所掛礙。
(譬如工師多有所能,因所能多,不能全精。如有人偏能一事,則必達(dá)到最完美。富樓那雖多能,因不如須菩提常樂行空,能巧說空,所以舍利弗聽到須菩提巧說空義,便贊說:你在說法人中應(yīng)作第一。舍利弗見須菩提隨所問都能答,如風(fēng)行空中,無所掛礙。)
爾時,須菩提不謙不受。何以故?安立平實,好人相故。好人相者,不自贊,不自毀,于他亦不贊、不毀。若自贊身,非大人相,不為人所贊而便自美;若自毀,是妖諂人;若毀他,是讒賊人;若贊他,是諂媚人。
(那時,須菩提不謙不受。為什么?因為安立平實,是好人相。好人相是不自贊,不自毀,對于他人也不贊、不毀。如果自贊自己,不是大人相,不為人所贊而便自美;如果自毀,是妖諂人;如果毀他,是讒賊人;如果贊他,是諂媚人。)
須菩提說無生法故,舍利弗雖贊而非諂。須菩提以舍利弗實贊故不謙,又以斷法愛故心不高,亦不愛著,但答無礙無障因緣,所謂一切法無所依止,無所依止故無障無礙。無所依止義,如先說。
(須菩提因說無生法,舍利弗雖贊而不是諂。須菩提因舍利弗實贊所以不謙,又因斷法愛而心不高,也不愛著,但答無礙無障因緣,所謂一切法無所依止,無所依止而無障無礙。無所依止的意思,如先前說的。)
此中須菩提自說:內(nèi)法空故,色不依止內(nèi);外法空故,色不依止外;中間無所有故,色不依止中間。如色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若菩薩知一切三界無??展?,不中依止,爾時煩惱斷,能凈菩薩道。是故須菩提說,菩薩行六波羅蜜,應(yīng)凈色,乃至一切種智。
(此中須菩提自說:因內(nèi)法空,色不依止內(nèi);外法空,色不依止外;中間無所有,色不依止中間。如色乃至一切種智,也是這樣。如果菩薩知一切三界無???,不適合依止,那時煩惱斷,能開菩薩道。所以須菩提說,菩薩行六波羅蜜,應(yīng)凈除色,乃至一切種智。)
問曰:凈色乃至凈一切種智,即是凈菩薩道,何以故更問?
(問:凈除色乃至凈除一切種智,即是開菩薩道,為什么再問?)
答曰:菩薩能令色畢竟空,是名清凈,是事深妙,不可頓得。是故舍利弗問:新學(xué)菩薩云何修是初方便道?須菩提答:若菩薩能行二種波羅蜜,六波羅蜜是初開菩薩道;能用無所得空,行三十七品,是開佛道。
(答:菩薩能讓色畢竟空,這樣是清凈,此事深妙,不可頓得。所以舍利弗問:新學(xué)菩薩怎樣修此初方便道?須菩提答:如果菩薩能行二種波羅蜜,六波羅蜜是初開菩薩道;能用無所得空,行三十七品,是開佛道。)
凈者名為開,如去道中荊棘,名為開道。何等是二種波羅蜜?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世間者,須菩提自說義,所謂須食與食等。是義,如初品中說。若施時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
(凈的意思是開,如去除道中的荊棘,叫開道。二種波羅蜜是那二種?一、世間,二、出世間。世間是:須菩提自說義,所謂須食與食等。這些道理,如初品中說的。如果施時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
施者離實智慧,心力薄少故依止。依止者,己身、財物、受者,是法中取相心著,生憍慢等諸煩惱,是名世間,不動不出。動者,柔順忍;出者,無生法忍。聲聞法中,動者學(xué)人,出者無學(xué)。余者五波羅蜜亦如是。是名初開菩薩道。
(施的人離實智慧,心力薄少所以需要依止。依止是:在自身、財物、受者,這些法中取相心著,生憍慢等各種煩惱,這樣是世間。不動不出,動是;柔順忍;出是:無生法忍。在聲聞法中,動是學(xué)人,出是無學(xué)。余下的五波羅蜜也是這樣。這是初開菩薩道。)
問曰:菩薩道,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更問?
(問:菩薩道,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為什么再問?)
答曰:菩薩時有道,佛已到不須道,是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菩提道。菩薩行是道故,名菩薩道。此中佛說:遠(yuǎn)道,所謂六波羅蜜菩薩道也;近道,所謂三十七品菩提道也。
(答:菩薩時有道,佛已到不須道,此道因是為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菩提道。菩薩因行此道,叫菩薩道。此中佛說:遠(yuǎn)道,所謂六波羅蜜菩薩道??;近道,所謂三十七品菩提道啊。)
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等雜,故遠(yuǎn);三十七品但有禪定、智慧,故近。六波羅蜜有世間、出世間雜,故遠(yuǎn);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等乃至大慈大悲,畢竟清凈,故近。
(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等雜,所以遠(yuǎn);三十七品但有禪定、智慧,所以近。六波羅蜜有世間、出世間雜,所以遠(yuǎn);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等乃至大慈大悲,畢竟清凈,所以近。)
復(fù)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者,從初發(fā)意乃至金剛?cè)?,其中為菩提菩薩行,皆是菩提道。
(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從初發(fā)意乃至金剛?cè)?,其中為菩提的菩薩行,都是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