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速DIY裝修--沒啥稀奇的電改
2011-06-16
閱讀:10035 評論:23
想起來電改的活像是很遙遠前的事了,那時干活還涼快,現(xiàn)在過了兩個多月,熱的不行,才做完水改,雖然中間有些其他的事,耽誤了一段時間,可也算是慢的驚人。
當時因為擔心鋪地磚時滲水,要趕在樓下刷墻前把室內(nèi)的地磚鋪完,所以電改干的很倉促(我樓上鋪磚滲的我屋頂都是花的)。
因為干活比較急,場地又很雜亂,很多工序沒有拍照,圖片少的可憐,沒啥觀賞性,先來一些材料工具介紹來彌補吧(部分照片也忘照了,網(wǎng)上找些借用了下,日后有機會再補)
網(wǎng)購的國產(chǎn)外貿(mào)款三用電錘,挖槽用,死沉的一鐵疙瘩才不到二百,不知能用多久。一些國產(chǎn)品牌的也貴不了多少,但國內(nèi)品牌的都是方柄鉆頭,而我有一個借來的Atlas Copco兩用電錘,用的是博世款兩坑兩槽圓柄鉆頭,為了鉆頭能互用,只得買了一個外貿(mào)款的。
網(wǎng)購的鴿牌云石機,本市的賣家,還給送貨,也不到二百,看起來做工比較好,其實切的不多用買個角磨機就行。但我有一個借來的,怕用不住,又買了個云石機玩。
借來的角磨機,果真用不住,基本犧牲,角磨機畢竟不是用來切墻的,因為挖接線盒孔的時候不合理使用,軸承進了水又沒注意,把軸承用壞了~
如果找人開好槽,剩下的自己做,以上工具都不用買,只用買個彎管簧和穿線鋼絲就行,剩下的錘子改錐啥的估計誰家都有。
津成的ZRBV線,TB上外地的賣家,買后竟然可以憑身份證到本市的廠家辦事處自取,保證是正品,要比那里直接買便宜些,主要是去那如果要的少都愛答不理的,外面小店又不知真假。
百安居自有品牌的BV線,庫存品,外包裝很臟了,顏色不全,50米小卷,2.5平方的才80一卷,之前在TB上買其他東西時順帶買的,外皮質(zhì)量似乎比津成略好些。
網(wǎng)線使用的是六類非屏蔽線,手頭有些都是超五類的線,六類的問了問都是整箱不零賣,只得網(wǎng)購小卷的,不到3元一米,比超五類線貴不了多少,之前見到有人說用屏蔽線,純屬忽悠。如果用屏蔽網(wǎng)線,除非能實現(xiàn)單獨接地,還得要帶屏蔽的水晶頭,模塊等,否則性能比不帶屏蔽的還要差。
有限電視線銅芯的就行,因為用的不多,本來想用工程上剩下的SYV視頻線代替,但是考慮到和有線電視的SYWV射頻線畢竟有所區(qū)別,幸好賣網(wǎng)線的賣家有可以零剪的射頻線。
弱電線具體品牌圖片就不發(fā)了,免得再被冤枉成賣線的。其實弱電線比較柔軟,只要穿線管沒被砸扁或有太多的死彎,比起強電線來很好更換,日后出現(xiàn)問題也不怕。
鼎堅市場買的聯(lián)塑的穿線管,(抱歉沒找到細節(jié)圖,改天補)套管上生產(chǎn)日期后有個(B),看來應該就是傳說中的B管了,但是轉(zhuǎn)了幾家聯(lián)塑專賣的都只有這一種。16中型0.98一米,20中型1.5一米,在商戶來看這算是貴的了,說其他小牌的還要便宜得多。但看標識是GY.305,確定是中型管,只要是合格品問題就不大。不知道傳說中的A管標識是什么,只是耐溫更低些的GY.315?還是A管就是重型管GY.405或GY.415?或者同樣標識,B管根本就是等外品?
暗盒網(wǎng)上買的正泰的,看起來質(zhì)量很好,才1.9元,可以通過連接片連到一起,還有一種1.3元的直接就可以插起來,就是略為單薄。
剩下零碎東西就不發(fā)了,要不會沒完沒了~。
電改的活干起來沒什么特別的,很適合DIY,就是在承重墻上挖槽很費力,也許是沒經(jīng)驗的過。如果沒干過力氣活,還是不建議自己開槽,弄得灰頭土臉的,又臟又累。如果想自己DIY,又想省事,可以畫好線找個力工開好槽自己彎管穿線。如果恰巧大部分開槽位置都是非承重墻上自己試試開槽也無妨,那玩意跟豆腐渣似的一摳一個洞。
電表箱處,先接了路臨時用電,大部分電動工具都沒接地,也就沒接地線,但空開最好找個帶漏電保護的,把要改動的線都拔了出來,免得那天誰順手去合閘。現(xiàn)場夠亂吧,很有游擊隊作風~
電路改動設計好后就該開槽了,別的帖子里很常見,云石機切墻,同時噴點水,然后電鎬剔,當時太臟了沒顧著照。承重墻上注意不要切到鋼筋,有的地方鋼筋很淺。在剪力墻上挖暗盒的槽,我不知道有什么竅門,要折騰半天才能挖出來一個,我看有的人用云石機大致切出來后直接用電鎬砰砰砰就鑿出來一個,也有的打幾個孔再鑿。我就很費力,也許是自己家墻不舍得用電鎬使勁鑿,云石機又切不了太深,就用角磨機伸進去切十字,切一層鑿掉一層,再切再鑿,每個暗盒槽都要折騰半天。
切墻時噴水太多,周邊的抹灰層遇水后再加上震動都空鼓了,索性都剝了下來。
挖開后發(fā)現(xiàn)有個洞,不知是干啥的。
在普插的回路末端有個空的線管,用鋼絲穿后發(fā)現(xiàn)是通向電表箱的,直接拽過來了根塑料繩,打算從這里用原有的線管再增加一個回路,降低普插回路的負荷。后來費了老大勁總算是奇跡般的穿過來一組線。
電視背面屋正好放電腦,打了個洞將來連接電腦用。
開完槽后,把線管套彎管簧后彎好后把多余的剪去。盡量不要拐太多彎,當時為了日后好換線,很多地方彎曲半徑太大了,而且沒有及時固定,穿好線后才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彎好的線管有些回彈。給后期鋪磚造成了很大困難,好在基本都是不明顯的地方,墻根處有線管的地方把瓷磚切了小闔口。
把線管和暗盒大概固定好后開始穿線,用穿線鋼絲把線拽過去就行,弱電線很簡單,強電線如果距離長要一個人拽,一個人送,注意不要刮傷線皮。有的地方用的16線管就比較費力,建議強電至少都用20管吧,日后萬一換線也會比較輕松。比起挖槽來彎管穿線算是很輕松的活。但我一直不明白很多為了繞線的那種電改七拐八繞的線管是怎么穿進去的線。
開發(fā)商沒有預留弱電箱,自己也沒有做,只在放路由器處把網(wǎng)線甩出了很多。想著不裝模塊,用甩出來的網(wǎng)線直接壓上水晶頭連路由器,因為硬盤太多打算以后專弄個硬盤服務器,局域網(wǎng)得保證千兆,即便用千兆的模塊接頭多了有時莫名其妙的就變百兆了,還是直接接線可靠點。
一端網(wǎng)線上綁了節(jié)小線管,防止誰手欠從另一端把線拽回去。
現(xiàn)場都太亂了,剩下的沒啥特別的,就不發(fā)了~
線路接頭都還沒接,打算以后裝面板時再接,手頭還有些WAGO的連接器,但總感覺不如絞接的可靠,日后看情況吧。
總得來說電改成本很低,除了開槽費點力,提前要設計好。一般強電幾乎很少出問題,空氣開關都換成2P帶漏保的,即便出問題也只是虛接或跳閘而已,只要設計合理也很好維修。
自己做的好處是想改多少改多少,不用心疼一米多少錢,改的越多賺的越多~
穿線管便宜的要命,可惜開始買少了,太長又不好上樓,懶得再跑。如果一次多買點,實在用不了的可以都預埋好備用。一期工程都走得地面,照明到現(xiàn)在都還沒改動,還在考慮是否需要改。暗盒還有剩下的,線剩的更多。要不是當時套管不夠了,時間也不多,可能會再多加幾個插座,或者干脆廚房衛(wèi)生間也都布上網(wǎng)線:)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