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kāi)通VIP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

          苦參酊400ml苯甲酸30g水楊酸30g 95%乙醇加至1000ml

          制備:將苯甲酸和水楊酸溶于適量乙醇中,加入苦參酊,攪勻,加乙醇至1000ml,攪勻即成。

          說(shuō)明:本品具有軟化角質(zhì)和抑制真菌作用,用于治療體癬,股癬,手足癬,疊瓦癬,花斑癬,糠皮孢子菌毛囊炎,灰指甲等皮膚病,3天見(jiàn)效,日2次。

          細(xì)菌性皮膚?。?/p>

          蛇床子、苦參各30g,蒼術(shù)、黃柏、川椒各15g,輕粉0.5g。

          用法:水煎三次,趁熱取藥汁分早中晚三次熏洗患處,每次十分鐘左右。紅疹期加蟬蛻10g。必要時(shí)可配合內(nèi)服清熱解毒藥。

          鵝掌風(fēng)、灰指甲:陳醋1斤,加入去皮大蒜頭一兩,香煙絲(十支),泡二日后用醋浸手,一次10分鐘,一日二次,浸后可用清水洗凈,連用10日有特
          效.(此方最好在大伏天使用)

          鵝掌風(fēng):

          暖參茶+排濕湯+氣血湯,白醋適量。

          用法:早晚暖參茶+排濕湯,中午吃氣血湯,一次各一袋,另外用塑料袋裝上醋,將患掌泡在醋中一宿。

          方解:本病是濕寒過(guò)重,阻止氣血難以到達(dá)手足,西醫(yī)叫真菌感染,中醫(yī)叫血虛凝固生風(fēng),連續(xù)數(shù)次,即可痊愈,愈后吃暖參茶+排濕湯+氣血湯三到六個(gè)月療效顯著,本方對(duì)灰指甲也有較佳療效,堅(jiān)持吃滿療程不復(fù)發(fā)。

          指甲軟脆、易斷,指甲有縱紋肝主筋、其華在爪(指甲)肝藏血充足,通常指甲會(huì)比較光滑,有光澤,堅(jiān)硬,肝血不足就容易得灰指甲,指甲軟脆易斷等。手指甲上出現(xiàn)縱紋:說(shuō)明身體氣血虧虛,出現(xiàn)了透支,是肌體衰老的象征。

          后愛(ài)紅參氣血湯 14味大組方,補(bǔ)氣血的同時(shí)健脾、調(diào)理悲傷欲哭、抑郁癥問(wèn)題。

          腳氣手癬灰指甲:

          優(yōu)質(zhì)陳醋一斤,大蒜頭半斤,明帆五克。

          用法:將醋先倒在大盆里,把大蒜切碎,泡入陳醋里,再加入5克白礬,然后三種材料浸泡半天,再把有腳氣、手氣及灰指甲的手腳一起泡蒜醋液里,每次15分鐘左右,每天泡兩次。泡完后用清水清洗手腳,醋汁可留待下次用,直到腳氣消失為止。

          腳癬濕疹:

          腳趾頭水氣重、尿少、無(wú)汗。麻黃4克,連翹9克,杏仁9克,桑白皮15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5克,大棗10枚,茯苓15克,白術(shù)12 克

          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兩袋。  

          腳上老繭:

          取艾葉500克,紅花100克。平均分為20分

          每日一份(加食醋100克,花椒20粒,食鹽2勺),用紗布包裹加水煮開(kāi),用水量為漫到腳踝處即可,趁熱泡腳,以15—30分鐘為限。

              本方既可以去除叫上的壞死老皮、老繭、凍瘡、裂口、灰指甲、腳癬以及多年不癒的雞眼等,還能是你的腳光滑細(xì)膩

          腳氣粉:

          吳茱萸一兩(炒糊) 白礬 一錢 (共壓成細(xì)粉)用法:先將薄荷一把放入水中燒開(kāi),待溫時(shí)洗腳,涼干,再將藥末分成三份,用雞蛋清調(diào)合成糊,涂病位處。用量:每日一次,三次全愈!

          腳氣腳癬:

          生姜100g,食鹽50g,陳醋100g。

          用法:生姜食鹽放入鍋中,加入清水約兩大碗,煮沸十分鐘,倒入洗腳盆,待其自然冷卻至腳能接受的溫度,加入陳醋,浸泡患腳三十分鐘。一般三至七次可見(jiàn)好轉(zhuǎn),但要讓腳部皮膚恢復(fù)正常光滑,就需一至兩周。

          爛腳丫

          復(fù)方新諾明片18片,壓成粉,用牙膏調(diào)均勻敷,每日三次,三到五天即愈。

          手足破裂和角化:

          吳茱萸9克,桂枝15克,當(dāng)歸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人參9克,阿膠10克(打碎沖服),丹皮15克,甘草10克,麥冬15克,干姜15克,半夏15克?!?/p>

          水煎服,一天一劑,兩煎混均,分兩次服。 

          手足癬:

          苦參、蒼術(shù)、海桐皮、苦楝子、銀花、地膚子各30克,花椒20克,川槿皮、百部、土茯苓、馬齒莧、皂角刺各60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瓦罐內(nèi),加食醋2500毫升,攪勻后封口。放陰涼處10~15天即可用。在浸泡前先清洗患處,將指甲(趾甲)削剪,以使藥液浸透指甲(趾甲)根部。浸泡時(shí)將患部全部浸泡于藥液內(nèi)15~30分鐘(時(shí)間越長(zhǎng)越好),同時(shí)吃氣血湯、排濕湯一次各一袋,連續(xù)吃氣血湯、排濕湯、浸泡15~30天即可根治。冬季可將藥液加溫后浸泡,夏天藥液蒸發(fā)后可加添適量醋繼續(xù)使用。

          結(jié)節(jié)性癢疹

          防風(fēng)15克,白鮮皮10,蛇床子10,蒼耳子10,夏枯草10,百部10,當(dāng)歸10,秦皮10,蒲公英10,甘草6

          水煎服,一日2次。

          帶狀皰疹(蛇盤瘡):

          苦參、蛇床子、地膚子、黃柏、白芷、雙花、菊花、石菖蒲、青黛、滑石、石膏各10g。面部丹毒去黃柏、石菖蒲,加升麻、薄荷;胸腹部丹毒去白芷、石菖蒲,加膽草、山梔;四肢丹毒去菊花、白芷、石菖蒲,加桂枝、桑枝或蒼術(shù)、牛膝;嬰幼兒丹毒加川蓮、山梔。

          用法:水煎300-500毫,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兩至三次服用。

          外用方:雄黃10g,明礬5g,蜈蚣一條。

          用法:共研為細(xì)末,用凡士林或香油調(diào)成糊狀藥膏,外涂患處。每日一至二次。忌辛辣。

          帶狀皰疹后遺癥神經(jīng)痛:

          桃仁15g,紅花10g,川芎12g,雞血藤20g,丹參20g,乳香12g,沒(méi)藥12g,地龍15g,忍冬藤30g,天丁20g,全蝎6g,蜈蚣3條,元胡15g。

          每天1劑,水煎3次服用。

          汗皰疹:

          熟地20克、山藥15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5克、防風(fēng)15克、蒺藜30克,

          水煎服,一天一劑。

          汗皰疹

          基礎(chǔ)方

          材料:苦參、地膚子、藿香、白芷、威靈仙、野菊花、明礬各30克。

          患者若水皰多,則加龍膽草、土茯苓各30克;若見(jiàn)水皰干涸、脫皮,露出紅色新生上皮者,加白芨、白蘞各30克。

          方法:加水2500毫升,煎煮取液,浸泡浴洗手足,每日2次,每次20分鐘,每日1劑。

          生殖器皰疹:

          蘆薈(酒蒸)、靈脂、夜明砂、當(dāng)歸、陳皮、川芎均為酒炒,青皮(醋炒)、莪術(shù)(煨)、南木香各一兩,人參、川蓮、姜水炒干,炙蟾酥各三錢,砂仁(酒炒)。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xì)末,公豬膽一枚,取其汁,加入末中和勻,再煮成粟糊,如桂丸般大,每次服一丸,米酒調(diào)下。

          皮癬:

          紫荊皮50克,樟腦6克

          用黑豆油浸泡三日外涂患處。

          筋骨草(亦名暖骨草)治一切風(fēng)濕筋骨疼痛,拘攣寒濕,腳氣,遍身癬瘡疥癩,泡酒服,治一切痿軟痰氣,五勞七傷,服之如神。普濟(jì)方治反胃吐食,暖骨草獨(dú)棵,民族地區(qū)經(jīng)驗(yàn),治一切腫毒初起,敷之即消。接骨用酒服末五錢,三劑即愈。忌蛋蒜。

          牛皮癬用明礬兌朱砂3:1泡酒精一周涂二十天

          牛皮癬:

          紫草30g,生地30g,丹皮 15g,赤芍30g,黃芩15g,荊芥15g,白蒺藜30g,炙首烏30g,生黃芪45g,僵蠶5g,苦參15g。

          用法:冷水浸泡一小時(shí)后,小火煎煮,沸后五至十分鐘離火,每次服用150ml,每日煮兩次,每劑連用兩天。忌口。另外用川椒、茵陳、苦參、紫草等,煎煮后加老陳醋、蜂蜜、鹽,稍溫,頻頻濕敷患處。

          牛皮癬:

          癬上面有白色鱗屑,撓掉后露出紅色皮膚,特別癢。一般牛皮癬都與血虛有關(guān)。脾土不足,陰虛血燥,營(yíng)衛(wèi)失調(diào),從而引動(dòng)木邪來(lái)犯,應(yīng)該健脾抑木,養(yǎng)血潤(rùn)燥,調(diào)和營(yíng)衛(wèi),以除風(fēng)邪。黃芪15克,當(dāng)歸15克, 白芍15克,桂枝7克,炙甘草10克,生姜12克,大棗7枚,生地10克

          一付熬出兩袋,早晚飯后各一袋。之后,服用人參健脾丸和歸脾丸。

          辨證:肺腎陰虛,里熱熾盛,肝風(fēng)內(nèi)動(dòng)

          治法:風(fēng)引湯加減,清熱降火,平肝熄風(fēng)

          處方:寒水石2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紫石英20克,石膏20克,赤石脂15克,干姜10克,大黃10克,甘草6克,滑石15克,鉤藤20克,蟬蛻10克,研粗末,每日20克,分2次水煎服。

          二診處方:生白芍10克,生龜板10克,干地黃10克,麥冬15克,阿膠10克(烊化),生牡蠣10克,生鱉甲10克,北五味子6克,胡麻仁6克,天麻10克,蟬蛻3克,全蝎3克。水煎服,3劑。

          三診處方:生白芍10克,生龜板10克,干地黃10克,麥冬15克,阿膠10克(烊化),生牡蠣10克,生鱉甲10克,北五味子6克,胡麻仁6克,天麻10克,大竺黃10克,膽南星6克,鮮竹瀝10克。水煎服,3劑。

          牛皮癬:

          生地(酒浸)、當(dāng)歸各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桃仁、紅花各10g,丹皮、紫草各15g,定風(fēng)丹60g(首烏、蒺藜對(duì)藥),白蘚皮、烏蛇肉各30g(蜜丸先吞)、炙草10g,鮮生姜10片,大棗10枚,暖參茶2袋(兌入),氣血湯2袋(兌入),排濕湯2袋(兌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兩次服用,二個(gè)月為一療程。

          方解:牛皮癬為血液病,濕寒造成血虛、血熱、久熱成毒,本方有祛濕、除寒、補(bǔ)血解毒之功,專治牛皮癬及各種癬,臨床應(yīng)用本方治療多例,療效顯著,二至三個(gè)療程根治,隨防多例未見(jiàn)復(fù)發(fā)。

          牛皮蘚(濕熱類型)表現(xiàn):

          面部和全身全是片狀癬塊兒,顏色發(fā)紅,撓后有滲出液體。

          小柴胡湯:柴胡15克,黃芩15克,黨參30克,紫蘇籽30克,川椒3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浮萍30克,蒼耳子30克,苦參30克,土茯苓30克,川楝子30克,小茴香15克,陳皮30克,大黃3-15克(如果大便溏稀大黃就用3克以下,如果便秘大黃的量就可以相應(yīng)增加,大黃有泄下作用,便秘多用,腹瀉或者溏稀就少用。),生石膏20克。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兩袋,早晚飯后各一袋。

          小柴胡湯加減(血熱型)表現(xiàn):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5克,黃芩15克,黨參30克,紫蘇籽30克,川椒3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丹皮15克,赤芍15克,梔子10克,天花粉12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生地30克,白蒺藜15克,蟬蛻8克,大黃5克(不便秘的人大黃用1.5—3克即可),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兩袋,早晚各一袋。

          小柴胡湯加減(血瘀型)表現(xiàn):皮損肥厚,呈地圖狀斑塊,浸潤(rùn)明顯,色澤黯紫,舌質(zhì)黯紅。

          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5克,黃芩15克,黨參30克,紫蘇籽30克,川椒3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赤芍15克,丹參15克,川芎10克,莪術(shù)6克,三棱6克,當(dāng)歸10克,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兩袋,早晚各一袋。

          小柴胡湯加減(血虛型)表現(xiàn):得病很久,最初的熱癥已退,沒(méi)有新的斑疹發(fā)生,鱗屑覆蓋較多,患處肥厚,并出現(xiàn)皸裂,咽干。

          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5克,黃芩15克,黨參30克,紫蘇籽30克,川椒3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赤芍12克,白芍15克,當(dāng)歸10克,炒山藥30克,麥冬20克,玉竹15克,知母12克,天花粉15克,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兩袋,早晚各一袋。

          尖銳濕疣:

          金錢草、土茯苓、金銀花各30g,車前草、皂角刺、連翹、夏枯草各10g。

          用法:加水1000ml,浸泡一個(gè)小時(shí)后,武火煮沸,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劑,十天為一個(gè)療程。同時(shí)局部外用適量濕疹散:代赭石40g,枯礬、冰片各5g。共研為細(xì)末,分裝十至二十包備用。用時(shí)以茶水調(diào)為糊狀敷于患處,或直接用濕疹散干撲于患處。每日兩次,直至痊愈為止。

          白癜風(fēng)神方

          苦參三斤 露蜂房(炙) 松脂 附子(炮) 防風(fēng)各三兩 梔子仁五兩 烏蛇脯(炙)六兩 共搗為末,一服一匕,陳酒下。

          外用∶

          附子 天雄 烏頭各三兩 防風(fēng)二兩以豚脂煎膏涂之。

          白癜風(fēng):

          升華硫磺、制馬錢子各5g,醋煅銅錢10g,百部30g。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xì)末,裝入三十個(gè)膠囊。成人每日一次,每次一粒,兒童酌減,晚上睡前半小時(shí)服用。同時(shí)配合外涂白癜風(fēng)藥液:百分之七十五酒精1000ml,白芷150g,補(bǔ)骨脂60g,紫草、硫磺、鴉膽子、硫酸銅、硇砂各10g,烏梅20g,五味子30g,銅綠3g;其中五味子水煮取汁,鴉膽子、烏梅砸碎,硫酸銅水溶,共合浸泡一周,過(guò)濾外用。每日一至二次,涂后日光照射十五至二十分鐘,連用一至三個(gè)月。

          白癜風(fēng):

          斑鳩菊籽222g,羅馬除蟲菊根44g,甘姜4.4g,吐?tīng)柌继?.4g。

          用法:將斑鳩菊籽醋制后晾干,在與其他藥共研細(xì)末,加三倍蜂蜜制丸后供內(nèi)服。每天三次,每次6至9g。

          方解:本方治療白癜風(fēng)效果最佳!服藥期間忌食涼性或刺激性食物。

          華佗治白癜風(fēng)神方:

          苦參三斤 露蜂房(炙) 松脂 附子(炮) 防風(fēng)各三兩 梔子仁五兩 烏蛇脯(炙)六兩 共搗為末,一服一匕,陳酒下。

          外用∶

          附子 天雄 烏頭各三兩 防風(fēng)二兩以豚脂煎膏涂之。

          白癜風(fēng):

          白斑散

          【處方】 細(xì)辛6g,白芷3g,雄黃3g。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主白癜風(fēng)。

          外陰白斑

          方:淫羊藿100g,魚肝油軟膏適量。

          用法:將淫羊藿研成極細(xì)末,然后與魚肝油軟膏調(diào)勻即可。先排空尿液,用生理鹽水將外陰洗凈,再用棉簽將藥膏涂于患處,每日兩次,七天為一療程。痊愈為止。

          陰部騷癢:

          養(yǎng)脾祛濕、清火除熱。

            用方:萆薢30、薏苡仁30、赤茯苓15、黃柏15、蒼術(shù)30、澤瀉15、滑石30、通草6、丹皮15、梔子15、知母10。

            瘙癢嚴(yán)重并伴有口苦者,可配合龍膽瀉肝丸。

          寒性蕁麻疹:

          此病遇冷即發(fā),目前各大醫(yī)院都很難治愈。

          方:當(dāng)歸、川芎、生地、首烏、荊芥、刺蒺藜、地膚子各10克,防風(fēng)、甘草、桂枝各6克,生姜片5片。

           用法:每日一劑,每劑煎兩次合一起分二次服。

          小兒蕁麻疹:

          分析:蕁麻疹病因是血虛生風(fēng)或者受邪。癥狀:全身和臉部起紅色疙瘩、非常癢、越撓疙瘩越多,癢過(guò)后,疙瘩又消失。腹痛、飲食差。治法:健脾祛風(fēng)清熱。神曲7.5克,焦山楂7.5克,枳殼7.5克,陳皮7.5克,烏藥7.5克,白芷5克,防風(fēng)5克,丹皮7.5克,白芍7.5克,生地15克,犀角5克(水牛角),甘草5克。

          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二袋,早中晚各一袋。本方參照6歲孩子的劑量。年齡比此年齡或大或小的要相應(yīng)增減劑量。

          黑痣、刺瘊:

          方1;澤漆  又名貓眼草。

          用法;取新鮮藥草,折斷梗子,用流出的白色津液涂抹局部,侯其自干。

          療效;一般一次即癒。涂抹后局部有癢痛但很快可消除。一周后結(jié)痂脫落。

          方2;氫氧化鉀3克、糯米26克,蒸餾水10毫升。

          用法;把三物合裝瓶中,靜置12小時(shí),變成漿糊狀。每用少許點(diǎn)在痣上,10分鐘后,邊沿變白,周圍皮膚紅暈,約半個(gè)小時(shí)紅暈消失,凹陷,5--8天自然脫落。脫落后留有淺在壓膜樣瘢痕,經(jīng)4--6月皮膚恢復(fù)正常。涂藥后有3--5分鐘灼痛感,其他無(wú)不良反應(yīng)。

          療效;經(jīng)治200例,一般涂藥一次即脫落。

          毛囊炎:

          方:黃芩、黃連須各15g,陳皮、甘草、玄參、連翹、馬勃、薄荷、柴胡、桔梗各6g,僵蠶、升麻各3g,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各9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方:嫩松香500g,銀朱105g,蓖麻籽肉300g,炙乳香、炙沒(méi)藥各36g,麝香2.4g。先將蓖麻籽肉搗爛,然后加松香、乳香、沒(méi)藥、銀朱共搗千多次,最后加麝香(研細(xì))再搗勻成硬膏,放陶罐內(nèi)備用。用時(shí)隔水燉烊,攤厚紙上,貼患處。

          治療陰虱、治療蚊蟲叮咬:

          75度酒精一斤,藥用硫磺20克(粉碎)、白礬20克(粉碎)、土槿皮15克、苦參15克、百部15克把這四種藥放到玻璃瓶?jī)?nèi)加酒精一斤密封,泡5天后可以使用,每天用藥棉沾藥水搽患處2次

          瘊子:

          大蒜用石頭的臼子搗爛成粘稠狀,將針消毒,在瘊子上扎一下,不要太深,將蒜泥放瘊子上,用紗布裹一下,痛的堅(jiān)持不住子,拿下來(lái),不痛了在放上去,反復(fù)幾次慢慢就會(huì)消失,消失后用暖參茶祛濕寒,以免日久又長(zhǎng)。

          背部癰疽:

          秘方:當(dāng)歸60g,白芷45g,乳香22.5g(細(xì)研),松香、川穹各30g,白蘞45g,緋帛灰15g(細(xì)研),亂發(fā)灰15g(細(xì)研)甘草45g,鉛丹300g,木鱉子12枚(去殼),杏仁30g(湯浸去皮尖,雙仁炙),木香45g,黃蠟60g,麻油1000g。

            用法:先將油放入鍋內(nèi),煉至香熟,將當(dāng)歸等八味藥細(xì)銼,下油中浸一宿,以文火煎,待白芷赤黑即濾出。次下松香,黃蠟、乳香、緋帛灰等,再煎令消,以棉布濾去渣,滴在水中為珠子,膏即成,用瓷器盛。用時(shí)以布攤貼,每日換藥兩次。

            方解:本方出自《太平圣惠方》,有排膿生肌的作用,主治癰疽發(fā)背,潰后肌肉不生者。效果顯著。

          皮膚潰瘍:

          竹茹50g,磨成細(xì)末,撒粉在潰瘍表面,形成大約2-3mm厚度的覆蓋層,外用紗布簡(jiǎn)單包扎,每日一換

          小兒水痘:

          貫眾、黃芩各15g,射干9g,板藍(lán)根、鴨跖草各30g7。

          用法:將上藥水煎兩次,取汁混合,濃縮,每日一劑。年齡小于兩歲的患兒,可將兩劑藥分三天服完。二至五劑為一個(gè)療程。

          水痘:

          金銀花、連翹、竹葉各9g,牛蒡子6g,薄荷(后下)、木通、生甘草5g。重型濕熱熾盛加黃連、赤芍、茯苓、紫草、鮮生地、薏苡仁。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兩至三次,飯后服用。

          痤瘡:

          枇杷葉、桑白皮、連翹各15g,黃柏、白花蛇舌草、黃連各10g,生地20g,甘草5g,暖參茶2袋(兌入),排濕湯2袋(兌入)

          加減:脾胃積熱,皮疹色紅,納呆,便秘,苔黃膩,脈濡加生薏苡仁30g,生山楂、茵陳、生山梔各15g,黃連改用黃芩

          熱毒內(nèi)盛,膿瘡居多,局部疼痛,苔黃燥,脈數(shù)加知母、白芷、赤芍各10g,金銀花、菊花各30g

          便秘加生大黃5至10g

          瘙癢難忍加蟬衣6g

          疹色深加紫草10g

          有結(jié)節(jié)加皂刺、夏枯草各10g

          有感染加板藍(lán)根20g。

          痤瘡基本方:

              癥狀:臉上痤瘡紅腫連片,能擠壓出白色膏體,心煩容易發(fā)怒,或者情緒激動(dòng)??诳嘌矢桑y以入睡,或者睡的很晚。

            診斷:膽胃上逆造成的郁久化火之變肝失疏泄。

            治法:降膽胃,瀉肝清熱、涼血解毒

            處方: 姜半夏15 龍膽草9黃芩10 桅子10,澤瀉10,通草5,車前草 10,當(dāng)歸8

            生地6 柴胡10 凌霄花10,生甘草5 白芍15 黨參15 川芎10 茯苓30 白術(shù)30  生姜15 大棗12枚 紅花10 熬10付,一付熬出兩袋。

            如果臉熱、口氣熱、總發(fā)燒,可以加生石膏15克、知母5.如果10付之后效果很好,可以拿掉龍膽草,繼續(xù)服用10付,如果不再心煩拿掉梔子繼續(xù)服用。如果白帶發(fā)黃加梔子10 黃柏10

            二、痤瘡?fù)瑫r(shí)胸部疙瘩

            癥狀:在面部、頸部、胸部出現(xiàn)大量痤瘡。背部均有大量密集或散在的丘疹,有的呈黑色,有的呈鮮紅或暗紫色,大小不等,有白色膿點(diǎn),

          黃褐斑:

          丹參60g,當(dāng)歸15g,桃仁、紅花、澤蘭、郁金、三棱各9g,益母草、毛冬青各30g。脅痛噯氣加香附6g,青陳皮15;便秘加制川軍6g,黃芩9g;全身倦怠乏力加黃芪20g,黨參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次服藥時(shí)加服蜈蚣粉1.5g,每天服用3g。

          帶狀皰疹后遺癥:

          赤芍15g當(dāng)歸15g生地15g元胡15g枳殼15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5g乳香7g沒(méi)藥7g甘草3g丹參30g徐長(zhǎng)卿15g白芷15g防己15g薏仁15克

          水煎三次混均分三次服。

          水痘:

          金銀花、連翹、竹葉各9g,牛蒡子6g,薄荷(后下)、木通、生甘草5g。重型濕熱熾盛加黃連、赤芍、茯苓、紫草、鮮生地、薏苡仁。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兩至三次,飯后服用。

          銀屑?。?/p>

          馬錢子、水銀各35g,朱砂6g,核桃仁12個(gè)。

          用法:先用香油或豆油將馬錢子炸鼓起來(lái),壓成粉末;朱砂及桃仁放鐵鍋內(nèi)先炒成半糊狀。將上三味藥拌勻,然后加水銀做成十五個(gè)約雞蛋黃大小的藥丸(水銀需先單獨(dú)放研缽內(nèi)研末好后再加入上藥內(nèi))。治療時(shí)患者用清水洗凈肚臍,然后將藥丸一粒放入肚臍固定,二十四消失后更換新藥丸。

          嚴(yán)重牛皮癬:

          荊芥12g,防風(fēng)12g,羌活15g,獨(dú)活12g,前胡12g,柴胡12g,麻黃6g,蒼術(shù)10g,當(dāng)歸15g,川芎10g,生地黃30g,雞血藤50g,胡麻仁15g,苦參40g,白鮮皮50g,蟬蛻12g,金銀花30g,連翹30g,豬牙皂3g,土茯苓60g,烏梢蛇30g,生甘草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白癜風(fēng):

          升華硫磺、制馬錢子各5g,醋煅銅錢10g,百部30g。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xì)末,裝入三十個(gè)膠囊。成人每日一次,每次一粒,兒童酌減,晚上睡前半小時(shí)服用。同時(shí)配合外涂白癜風(fēng)藥液:百分之七十五酒精1000ml,白芷150g,補(bǔ)骨脂60g,紫草、硫磺、鴉膽子、硫酸銅、硇砂各10g,烏梅20g,五味子30g,銅綠3g;其中五味子水煮取汁,鴉膽子、烏梅砸碎,硫酸銅水溶,共合浸泡一周,過(guò)濾外用。每日一至二次,涂后日光照射十五至二十分鐘,連用一至三個(gè)月。

          尋常疣:

          生地、地榆各15g,地骨皮18g,地膚子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加水適量,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帶狀皰疹后遺癥:

          赤芍15g當(dāng)歸15g生地15g元胡15g枳殼15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5g乳香7g沒(méi)藥7g甘草3g丹參30g徐長(zhǎng)卿15g白芷15g防己15g

            只要是帶狀皰疹后遺癥的病人來(lái)我都用這個(gè)藥方給予治療,一般五天就愈,少數(shù)用上十天的。

          帶狀皰疹:

          玄胡、丁香、王不留行、大青葉、梔子、黃芩、柴胡、車前子(布包)、當(dāng)歸各15g,磁石、板藍(lán)根各50g,郁金25g,龍膽草、生地各20g,澤瀉、木通、甘草各10g。病在頭頸部面部者,加菊花;下肢加牛膝;并感染加金銀花、蒲公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小兒減量

          外用方:雄黃10g,明礬5g,蜈蚣一條。

          用法:共研為細(xì)末,用凡士林或香油調(diào)成糊狀藥膏,外涂患處。每日一至二次。忌辛辣。

          小兒麻疹:

          牛蒡子600g,升麻、麻黃各90g,連翹900g,桔梗120g,銀花400g,葛根200g,蟬衣250g,荊芥100g。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取汁約300ml,再加糖漿200ml,制成約15000ml糖漿劑備用。一至二歲每日12-15ml;分六次服;三至五歲每日15-20ml,分四次服用;五至七歲每日20-25ml,分三次服用;八至十五歲每日30ml,分三次服用。連續(xù)治療至疹消熱退。

          小兒濕疹:

          用食醋熬豬皮凍(可加少量水),涂在紗布上,貼在患處,外固定,一次即可治愈小兒濕疹、急性濕疹。

          小兒濕疹:

          一次治愈濕疹:用食醋熬豬皮凍(可加少量水),涂在紗布上,貼在患處,外固定,一次即可治愈小兒濕疹、急性濕疹。

          祛痘:

          生石膏(先煎)、生地各30克,黃芩、茯苓、澤瀉各15克,知母、黃柏、山萸肉各12克,丹皮、赤芍、桃仁各10克,甘草6克,排濕湯2袋(兌入),暖參茶2袋(兌入),解結(jié)湯2袋(兌入)。

          加減:膿皰加銀花10克,蒲公英15克,硬結(jié)加皂角刺10克,穿山甲12克,囊腫加夏枯草12克、生牡蠣30克、溢脂加虎杖12克、草決明12克。 

          服法:每天1劑,水煎,分早午晚服。15天為1療程,直至皮損完全消退,溢脂明顯減少。患部應(yīng)避免搔抓、忌食煎炸、肥膩、酒類、辛熱之品,忌熬夜。孕婦、月經(jīng)過(guò)多者禁服本方,痘痘消失后,吃暖參茶+排濕湯+氣血湯三到6個(gè)月以免復(fù)發(fā)。

          痤瘡:

          診斷:膽胃上逆造成的郁久化火之變肝失疏泄。

            治法:降膽胃,瀉肝清熱、涼血解毒

            處方: 姜半夏15 龍膽草9黃芩10 桅子10,澤瀉10,通草5,車前草 10,當(dāng)歸8

            生地6 柴胡10 凌霄花10,生甘草5 白芍15 黨參15 川芎10 茯苓30 白術(shù)30  生姜15 大棗12枚 紅花10 熬10付,一付熬出兩袋。

            如果臉熱、口氣熱、總發(fā)燒,可以加生石膏15克、知母5.如果10付之后效果很好,可以拿掉龍膽草,繼續(xù)服用10付,如果不再心煩拿掉梔子繼續(xù)服用。如果白帶發(fā)黃加梔子10 黃柏10

            二、痤瘡?fù)瑫r(shí)胸部疙瘩

            癥狀:在面部、頸部、胸部出現(xiàn)大量痤瘡。背部均有大量密集或散在的丘疹,有的呈黑色,有的呈鮮紅或暗紫色,大小不等,有白色膿點(diǎn),密密麻麻一片。面色紅赤,心煩口苦,舌苔白,

            診斷:膽胃上逆,導(dǎo)致下焦?jié)窈?,濕久化熱,感受風(fēng)邪。結(jié)于肌表,

            治法:降膽胃 解肝郁,和解營(yíng)衛(wèi)

            方子: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柴胡15  姜半夏15 黃芩15 黨參15 桂枝15茯苓30 蒲公英30、天花粉10、浙貝母10 甘草6 生姜15大棗12枚 生龍骨15 煅牡蠣30 如果便秘加生大黃6克,如果不便秘加熟大黃6克。如果大便溏稀加芡實(shí)10 排便困難在吃湯藥一個(gè)半小時(shí)后,吃人參健脾丸。如果怕冷并且腰冷、膝蓋冷腰酸,可以吃金匱腎氣丸。如果月經(jīng)顏色黑,痛經(jīng)可以服用后愛(ài)暖參茶。

            熬20付,一付熬出兩袋,早晚飯后各一袋。

          蕁麻疹:

          生黃芪45g  防風(fēng)10g  白術(shù)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生麻黃6g  杏仁10g 甘草10g  生姜6片 大棗3個(gè)  路路通30g  徐長(zhǎng)卿12g  地龍10g  銀柴胡10g  烏梅15g  白鮮皮30g  雞血藤30g 枳殼2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三次服用。

          蕁麻疹;

          僵蠶12克,蟬蛻6克、川軍25克、姜黃2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裝瓶備用。每次10克,黃酒100毫升加15克蜂蜜沖服。發(fā)汗避風(fēng)兩日,孕婦禁用。

          蕁麻疹:

          桂枝、白芍、麻黃、杏仁各20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棗五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三次服用。三劑為一個(gè)療程。

          銀屑?。?/p>

          選取華佗夾脊穴。

          用法:操作時(shí),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二十六號(hào)一寸長(zhǎng)毫針從上而下刺之,不留針,使刺處少許出血。如不出血用棉球擦拭以時(shí)出血即可。每日或隔日一次,十五天為一個(gè)療程。

          外陰瘙癢:

          生地、赤芍、紅花、丹皮、黃柏、防風(fēng)、炒梔子、連翹、獨(dú)活、藁本、地膚子各10g,玄參、白鮮皮、茯苓、熟首烏各15g,當(dāng)歸12g,薄荷6g,白帆1g,花椒3g。

          加減:局部紅腫熱盛者,重用連翹、薄荷各15g,玄參30g;濕盛者加薏苡仁30g;五心煩熱加知母10g,地骨皮15g;便秘者加大黃(后下)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混勻,分早晚兩次服用。

          白癜風(fēng)(特效驗(yàn)方):

          升華硫磺、制馬錢子各5g,醋煅銅錢10g,百部30g。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xì)末,裝入三十個(gè)膠囊。成人每日一次,每次一粒,兒童酌減,晚上睡前半小時(shí)服用。同時(shí)配合外涂白癜風(fēng)藥液:百分之七十五酒精1000ml,白芷150g,補(bǔ)骨脂60g,紫草、硫磺、鴉膽子、硫酸銅、硇砂各10g,烏梅20g,五味子30g,銅綠3g;其中五味子水煮取汁,鴉膽子、烏梅砸碎,硫酸銅水溶,共合浸泡一周,過(guò)濾外用。每日一至二次,涂后日光照射十五至二十分鐘,連用一至三個(gè)月,同時(shí)吃暖參、氣血湯調(diào)理營(yíng)衛(wèi)。

          生殖器皰疹:

          蘆薈(酒蒸)、靈脂、夜明砂、當(dāng)歸、陳皮、川芎均為酒炒,青皮(醋炒)、莪術(shù)(煨)、南木香各一兩,人參、川蓮、姜水炒干,炙蟾酥各三錢,砂仁(酒炒)。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xì)末,公豬膽一枚,取其汁,加入末中和勻,再煮成粟糊,如桂丸般大,每次服一丸,米酒調(diào)下。

          汗皰疹:

          熟地20克、山藥15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5克、防風(fēng)15克、蒺藜30克,

          水煎服,一天一劑。

          跖疣:

              木賊草、板藍(lán)根、丹參、薏苡仁各30g,香附、川芎各20g,紅花12g,紫草15g。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用煎液熱浸手足,每日兩次,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

          紅皮型牛皮癬:

          葛根20g,黃芩10g,黃連10g,生地30g,丹皮10,升麻10g,當(dāng)歸10g,白鮮皮10g,貫眾10g,地膚子10g,苦參10g,生甘草10g,大黃2g,板藍(lán)根10g

          水煎三次混均分三次服

          濕疹:

          內(nèi)服方:暖參茶、排濕湯、桂附理中丸

          用法:早晚各吃一袋暖參茶、排濕湯,同時(shí)吃桂附理中丸一丸,一天2次。

          外用方:松花粉240g,薄荷24g,黃柏24g,青黛18g。

            用法:將黃柏,薄荷洗凈曬干,切片研細(xì),加入青黛同研,拌松花粉研和拌勻。干拭患處,每日三次。

          方解:濕疹為體內(nèi)濕氣過(guò)重,內(nèi)服外用,才能根治。

          牛皮癬:

          紫草30g,生地30g,丹皮 15g,赤芍30g,黃芩15g,荊芥15g,白蒺藜30g,炙首烏30g,生黃芪45g,僵蠶5g,苦參15g。

          用法:冷水浸泡一小時(shí)后,小火煎煮,沸后五至十分鐘離火,每次服用150ml,每日煮兩次,每劑連用兩天。忌口。另外用川椒、茵陳、苦參、紫草等,煎煮后加老陳醋、蜂蜜、鹽,稍溫,頻頻濕敷患處。

          黃褐斑:

          丹參60g,當(dāng)歸15g,桃仁、紅花、澤蘭、郁金、三棱各9g,益母草、毛冬青各30g。脅痛噯氣加香附6g,青陳皮15;便秘加制川軍6g,黃芩9g;全身倦怠乏力加黃芪20g,黨參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次服藥時(shí)加服蜈蚣粉1.5g,每天服用3g。

          蕁麻疹;

          僵蠶12克,蟬蛻6克、川軍25克、姜黃2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裝瓶備用。每次10克,黃酒100毫升加15克蜂蜜沖服。發(fā)汗避風(fēng)兩日,孕婦禁用。

          皮膚淀粉樣變:

          成藥、驗(yàn)方

          當(dāng)歸片、地龍片,每次各5片,同時(shí)服二陳丸9g,1日2次。

          處方:全蟲6g,皂角刺6g,防風(fēng)10g,苦參10g,白蘚皮30g,白蒺藜20g,當(dāng)歸10g,丹參15g,雞血藤30g,首烏藤30g。

          水煎服,每日一劑。

          濕疹:

          松花粉240g,薄荷24g,黃柏24g,青黛18g。

            用法:將黃柏,薄荷洗凈曬干,切片研細(xì),加入青黛同研,拌松花粉研和拌勻。干拭患處,每日三次。或調(diào)成軟膏外敷,同時(shí)吃暖茶、排濕湯三個(gè)月,即可根治不復(fù)發(fā),否則治療不當(dāng)每年復(fù)發(fā)。

          牛皮癬:

          生地(酒浸)、當(dāng)歸各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桃仁、紅花各10g,丹皮、紫草各15g,定風(fēng)丹60g(首烏、蒺藜對(duì)藥),白蘚皮、烏蛇肉各30g(蜜丸先吞)、炙草10g,鮮生姜10片,大棗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兩次服用。 

          單純性皰疹:

          1.石榴皮,地丁,菊花各30克。用法:水煎洗熏患處一天3次。

            2.黃連40克。打成細(xì)面,再加醫(yī)用凡士林250克混合調(diào)膏外搽。日3次。

            3.馬齒莧30克,板藍(lán)根30克,紫草根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甘草30克。

          用法:水煎,早晚飲。

          黃褐斑:

          丹參60g,當(dāng)歸15g,桃仁、紅花、澤蘭、郁金、三棱各9g,益母草、毛冬青各30g。脅痛噯氣加香附6g,青陳皮15;便秘加制川軍6g,黃芩9g;全身倦怠乏力加黃芪20g,黨參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煎液合并混勻,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次服藥時(shí)加服蜈蚣粉1.5g,每天服用3g。

          陰囊潮濕:

          黃柏35克,枯礬20克,煎水500毫升熏洗30分鐘,然后用黃柏和紫蘇葉微炒,研粉撒布患處

          小兒濕疹:

          一次治愈濕疹:用食醋熬豬皮凍(可加少量水),涂在紗布上,貼在患處,外固定,一次即可治愈小兒濕疹、急性濕疹。

          小兒濕疹:

          鮮槐葉適量。

          用法:將鮮槐葉放沸水中洗凈,搗爛如泥,先用溫開(kāi)水洗凈患部,再將鮮槐葉泥外敷患處,以紗布包扎好,每日換藥一次。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1)營(yíng)衛(wèi)熱盛:

          蝶形紅斑,面紅高熱,煩躁口渴,神昏譫語(yǔ),關(guān)節(jié)肌肉疼痛,大便秘小便赤,舌紅絳苔黃膩,脈洪數(shù)。

          水牛角30g,生地30g,赤芍15g,丹皮15g,生石膏30g,寒水石30g,知母12g,黃芩20g,玄參30g,黃連10g,梔子12g,黃柏12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瘀熱阻滯:

          蝶形紅斑,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晨僵,四肢麻木感,煩渴,黏膜發(fā)疹,舌紅苔薄,脈濡數(shù)。

          忍冬藤30g,海風(fēng)藤30g,虎杖30g,崗埝根30g,黃芩25g,石膏30g,川芎15g,羊蹄根30g,生地30g,赤芍20g,鬼箭羽15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氣陰兩虛:

          蝶形紅斑,心煩失眠,口唇干燥,自汗盜汗,頭暈乏力,關(guān)節(jié)疼痛,畏寒怕熱,頭發(fā)稀少易斷,舌紅少苔或剝脫,脈細(xì)數(shù)。

          生熟地各30g,棗皮15g,女貞20g,枸杞20g,雞血藤30g,當(dāng)歸15g,黃芪30g,黨參20g,烏蛇15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4)瘀熱傷腎:

          蝶形紅斑,頭目眩暈,腰膝酸軟,關(guān)節(jié)疼痛,舌紅苔薄,脈弦細(xì)數(shù)。

          生地30g,知母15g,石膏35g,落得打30g,接骨木30g,六月雪30g,炙龜板20g,豬茯苓各15g,續(xù)斷15g,杜仲15g,赤小豆3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5)脾腎陽(yáng)虛:

          面色無(wú)華,浮腫,神疲乏力,面熱肢冷,尿少或閉,舌淡苔白滑,脈沉細(xì)。

          黃芪30g,刺五加30g,制白附10g,豬茯苓各15g,棗皮15g,澤瀉15g,白術(shù)15g,白芍15g,生姜 15g,甘草6g,落得打30g,接骨木30g,黑豆30g,赤豆2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6)上擾神明:

          頭痛頭暈,耳鳴耳閉,視物模糊,皮膚萎縮,肢體涼麻,關(guān)節(jié)疼痛,舌暗紅苔薄,脈弦細(xì)。

          生地30g,杭菊15g,刺蒺藜15g,蔓荊子15g,天麻15g,黃芩20g,僵蠶15g,地龍15g,全蝎5g,法半15g,雞血藤30g,川芎2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紅斑狼瘡:

          生玳瑁9g,羚羊角粉0.6-1g(沖服),秦艽6g,漏蘆15g,烏梢蛇15g,白茅根30g,石斛30g,天花粉9g,生石膏60g,金銀花炭15g,生地30g,丹皮9g,生甘草1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兩煎和勻,分早晚各一次服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多種病的秘方
          付濟(jì)華內(nèi)科秘驗(yàn)方
          中醫(yī)筆記抄本(1)印
          醫(yī)藥保健散方,收藏備用,一定有您或家人需要的
          中藥方劑集錄第二篇
          陳氏名老中醫(yī)家傳秘方集錦(純干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