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作者:馬家駒
前幾天閱讀《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證》文章,有同仁關(guān)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與外臺茯苓飲的區(qū)別,在此呢,也略做討論。
胡希恕先生的一個學(xué)術(shù)觀點就是臨床當中,先辨六經(jīng)繼辨方證。見到一個患者,先辨其六經(jīng)歸屬,再去細辨方證。而不是上來就辨方證。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這兩個方證都歸屬于六經(jīng)的太陰病。太陰病的病機是里虛寒,所以它的主要治法是溫、補。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它是一個太陰病的虛性的脹滿,病癥反應(yīng)為腹脹滿,虛性的,所以方中人參甘草生姜來溫中,半夏厚樸辛溫苦溫行氣除滿。厚樸生姜的劑量明顯偏大,半夏生姜是小半夏湯,也是溫化痰飲的基本方,所以也有水飲的因素存在,是一個虛性的,有水飲,以腹部脹滿為主,所以胡老說可能會有嘔的表現(xiàn)。
外臺茯苓飲的方藥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人參白術(shù)茯苓,參苓術(shù),再加甘草就是四君子湯,再加陳皮就是異功散。另外一組是橘皮枳實生姜,也就是橘枳姜湯。同樣出自《金匱要略》。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橘枳姜有治療胸痹,胸痹,胸中氣塞,短氣的作用。當然這里的胸痹是水飲內(nèi)停所致,橘皮、枳實行氣、生姜溫化,是水氣互結(jié)所致的胸痹、胸中氣塞、短氣。
兩組藥物,參苓術(shù)補,橘枳姜行氣溫化水飲,攻補兼施。外臺茯苓飲也是歸屬于太陰病水飲內(nèi)停,常見癥狀表現(xiàn)為心胸部位。條文曰: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直接影響的是心胸間的癥狀,本方作用為“消痰氣,令能食”。所以病機為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導(dǎo)致心胸間滿悶、不能食。
馮老臨床當中認為虛性的水飲所致的胃脹,是外臺茯苓飲的一個主癥。本方的“消痰氣,令能食”,這里的不能食,胃脹,主要也是痰氣痞結(jié)所致,但是虛性為主,并無寒熱錯雜的情況。我們知道半夏瀉心湯也治療心下痞,也有胃脹不能食的表現(xiàn),但病機、六經(jīng)歸屬截然不同,臨床不難區(qū)分。
小結(jié)一下。上述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與外臺茯苓飲的共同點是太陰病,有水飲。治法都是溫補兼以行氣祛飲。但不同點為前者以腹部脹滿為主,后者以心胸部位為主,胃脹也是常見主癥。同時需要注意兩方中的生姜劑量,前者為半斤,后者為四兩,橘枳姜湯中為半斤,可見在太陰病水飲證,生姜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