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
組成: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
本方為和解少陽的主方。方中柴胡氣質輕清,能疏解少陽之郁滯,黃芩苦寒,能清胸腹之熱,芩、柴合用,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調理胃氣以止嘔,人參、大棗、甘草益氣和中以養(yǎng)正。
本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有疏利三焦氣機,調達氣機升降,宣通內外,運行氣血之功。
小柴胡湯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咽干,目眩,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小柴胡湯證的證候,在臨床實踐中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只要出現(xiàn)一兩個主要證候,即可診斷。如《傷寒論》原文第103條著重指出:“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痹凇秱摗分械?9、100、101、102條為小柴胡湯在臨床的運用的典范。對后人很有啟迪。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小柴胡湯有促進蛋白質合成、增加糖原、改善高脂血癥、調節(jié)抗體產生系統(tǒng)、誘導干擾素、促進肝細胞再生、抗感染、抗變態(tài)反應、抗應激性潰瘍等作用。后世醫(yī)家以本方為基礎,加減化裁,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
1.治療耳科多種疾病
耳瘡、耳帶狀皰疹、耳脹耳閉、耳鳴耳聾、耳眩暈等病,臨床辨證多因少陽經脈不利而致。
①耳瘡、膿耳癥見一側耳痛,伴頭痛、發(fā)熱,口苦咽干,舌紅苔微黃,脈弦略數(shù)。局部見耳道紅腫,或鼓膜充血——小柴胡湯去人參、姜、棗,加菊花、梔子、膽草。
②耳脹耳閉,耳內脹悶堵塞感,伴頭脹不適,口微干苦,但不欲飲,舌質淡紅或淡胖,苔白略厚,脈弦滑——小柴胡湯加云苓、生苡仁、木通等。
③耳眩暈,癥見旋轉性眩暈,伴頭脹,惡心嘔吐,不欲飲食,胸脅苦悶或心悸心慌——小柴胡湯加龍骨牡蠣(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見《傷寒論》110條)加龍骨、牡蠣以鎮(zhèn)靜止眩,止煩悸。
2.喉痹
①咽喉梗塞不利,胸悶,口不甚干,痰黏白,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苔白微膩,脈弦細滑。局部或見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色淡,或見咽側索肥厚——小柴胡湯加瓜蔞仁、薤白。取瓜蔞仁滌痰散結,薤白辛溫通陽,散滿寬胸。
②咽喉梗塞不利,胸悶,口干欲嘔者,舌質稍紅,少苔,脈弦細。咽黏膜潮紅——小柴胡湯(人參改用太子參)加麥冬。此組方即小柴胡湯合麥門冬湯加減,麥門冬湯為《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癥并治》之方,取麥門冬潤肺養(yǎng)肺,清虛火,半夏下氣化痰止嘔。
③咽喉梗塞不利,痰黏咽異物堵塞感甚,時伴呃逆噯氣,胸脅滿悶——小柴胡加厚樸,蘇子。厚樸下氣除滿,蘇子降氣除痰。
④咽喉梗塞不利,胸悶,胃納欠佳,大便溏,時有腹痛一—小柴胡湯合痛瀉要方。痛瀉要方原名白術芍藥散(《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由白、防風、陳皮四藥組方,有瀉肝補脾的作用。
中醫(yī)學淵深博大,歷代醫(yī)著浩如煙海,我們所學的僅是滄海中一粟,本人在教學醫(yī)療中對經方的運用仍很膚淺,總感到掌握很不夠,有時腦子,甚至理解有錯,感到能將前人的東西真正領會,實實在在學到手,靈活運用于臨床的實在太少了。必須不斷學習鉆研,才能不斷地深入,對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學做一點有意義的工作。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