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其中,最易混淆的就是14K注金、14K包金與14K金。事實上,14K注金本質(zhì)上就是14K包金,而14K金與兩者不同。包金工藝的國內(nèi)標準與國際標準不一致,所以許多商家用“14K注金”特指符合美國標準的包金工藝黃金首飾。
(K金飾品(其整體成色一致)、包金(注金)飾品、
鍍金飾品、薄層鍍金飾品)
K金
K是英文單詞Karat的縮寫,是國際上用來表示黃金純度(即含金量)的符號。K金是一種合金,主要成分是黃金,加入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屬(如銅、銀、鋅、鎳等)制成,可根據(jù)需求配比出不同的含金量。
包金
國內(nèi)標準QB/T 1131-2005《首飾 金覆蓋層厚度的規(guī)定》對“包金覆蓋層”的定義如下:“采用機械加工方法將金箔牢固地包在首飾制品基體上得到的金覆蓋層,稱為包金覆蓋層”,同時要求“金覆蓋層厚度不小于0.5μm(微米)”。
小貼士
此處的金覆蓋層厚度以純金來定義。
包金,是通過機械力碾壓或高溫熔接,將金或K金金箔包在銀或其他種類金屬胎體表面的方法。其內(nèi)在材料并非黃金、鉑金之類的貴金屬,而是一些鋁、銅、鋅等合金材料(也有銀包金),在這些材料的表面裹上一層黃金或K金,像包裝紙一樣將內(nèi)在材料包裹起來。包金飾品具備有金飾品的光澤及質(zhì)感,以及較高的耐磨性和抗氧化能力。
鍍金
鍍金,英文名稱為Gold-Plated。國內(nèi)標準QB/T 1131-2005《首飾 金覆蓋層厚度的規(guī)定》對“鍍金覆蓋層”的定義如下:“采用電鍍或化學鍍等加工方法得到的金覆蓋層,稱為鍍金覆蓋層”,同時要求“金覆蓋層厚度不小于0.5μm(微米)”。需要注意的是,國標中對厚度為0.05μm-0.5μm的鍍金覆蓋層定義為“薄層鍍金覆蓋層”。
(黃銅鍍金首飾)
鍍金是采用電鍍或化學鍍等方法,在基底金屬上鍍上一層金,但鍍層一般都比較薄。鍍金分為兩類:一類是同質(zhì)材料鍍金,對黃金首飾的表面進行鍍金處理,以此來提高首飾的光亮性及色澤;另一類是異質(zhì)材料鍍金:對非黃金材料的表面進行鍍金處理(如銀銅鍍金),提高材料的色澤,從而提高物品的觀賞效果。
(Beurdeley法國路易十六風格 銅鍍金鑲碧玉浮雕座鐘及八燈燭臺)
包金與鍍金的區(qū)別
01
加工方法不同
包金采用機械加工方法,鍍金采用電鍍或化學鍍等加工方法。
02
覆蓋層的純度不同
國內(nèi)標準中,包金覆蓋層的金含量不低于375‰,鍍金覆蓋層的金含量不低于585‰。
03
覆蓋層(合金)的厚度不同
國內(nèi)標準中對包金和鍍金的覆蓋層的純金厚度要求相同,不小于0.5μm即達標。但是市場上常見的覆蓋層一般不是純金,要達到上文提到的“包金覆蓋層的金含量不低于375‰,鍍金覆蓋層的金含量不低于585‰”的要求,又要滿足純金厚度不小于0.5μm,因此市場上常見的包金的覆蓋層(合金)要比鍍金的覆蓋層(合金)更厚。
貼金
貼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工藝,《天工開物》記載了對貼金工藝的高度贊揚:“凡色至于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nbsp;貼金需要金箔作原料,具有薄如蟬翼、軟似綢緞、輕若鴻毛的特點。金箔能夠貼成潤滑的外表,也能夠加工成精美的圖畫。古代許多皇宮寺廟的雕梁、和內(nèi)部其他結構都常常采用貼金工藝,使建筑無比輝煌。
貼金,簡單來說就是將成色很高的黃金打造成薄如蟬翼的金箔,再將金箔貼在各種物體上。在現(xiàn)代包金工藝還沒有誕生時,貼金與包金是同一意思,即將很薄的金箔包貼在器物外表,起保護作用。由于有了現(xiàn)代包金工藝,貼金工藝成了一項獨特的工藝。貼金對一些不能用鍍金和包金技術進行加工的產(chǎn)品,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鎏金
鎏金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是在銅、銀等價值較低的首飾上均勻地涂上一層金與汞的混合稠漿,然后在低溫下烘烤,汞遇熱后蒸發(fā), 金則附著銅的表面, 然后壓平、拋光而成。目前,這種方法已很少使用。
黃金飾品從古至今都備受歡迎,在我國珠寶市場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分清黃金飾品相關名詞,選一款稱心如意的黃金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