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每一個糾結后悔的現(xiàn)在,都有一個不夠勇敢果決的當初。
如果當時果斷一點,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現(xiàn)在果斷一點,未來又會怎么樣?
前不久的一次家庭聚會,我們聊起外公。舅舅不無感慨地說道,他人生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外公離世的頭一天,他曾很不耐煩地跟外公發(fā)火。我的外公在不到二十歲的年紀,在戰(zhàn)場上失去了他的右腿,余生都靠著一只義肢行走,那時候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稱呼外公為“岳挀子”,我也習以為常。外公從戰(zhàn)場回來才娶妻生子,外婆跟他生下三男三女后也早早離世。外公帶著他的義肢寡居了十幾年,在我上大二的時候猝然離世。
現(xiàn)在每每回想起外公,心里依然會揪著疼。這也成為了我人生最大的遺憾。我從未嘗試去理解一個曾經征戰(zhàn)沙場,叱咤風云的老人有著怎樣的一生,有著怎樣的失落和無奈!如果我能早一些懂事,我一定會用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他,傾聽他,陪伴他!
夜深人靜,當我們回首往事,可能會想:
“要是我當初足夠勇敢……”
“要是我當時多一些耐心……”
“要是我當時不那么暴躁的說話……”
“要是我當時能夠委婉地拒絕……”
我們的人生難免會有各種遺憾,我之所以閱讀《果斷美》這本書,就是因為被它的副標題深深地吸引了——如何活出沒有遺憾的人生?
果斷美
這是一本相對簡單的書。正因為簡單,才讓我們可以毫無壓力地作出改變,通過66個小舉動,幫助我們成就不可思議的人生大轉變。
本書作者薩姆·本內特(Sam Bennett),是美國暢銷書作家、創(chuàng)意專家、咨詢師、心靈導師,為成千上萬的藝術家提供咨詢。按照她自己的話來說,從前她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萎靡不振,身無分文,精疲力盡,連自己都受夠了自己。
在她經歷了一系列的改變之后,如今她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呢?
可以用露易絲·海的這句話來概括:“在我無限的生命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且完滿的。”
本書適合什么人閱讀呢?
? 習慣性拖延癥患者
? 間歇性焦慮癥患者
? 完美主義者
? 效率控
? 想要改變卻無從下手的你……
其實人生有很多時候,就是一次次自我清零,而當你擁有了果斷美的力量,就能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下面我將從作者分享的66個小舉動里選取幾個我自己最受益的來與你分享:一掌控時間的六個方法
1.不再把手機帶進臥室。
在清晨,睡眼惺忪時伸個懶腰,跟所愛的人相互依偎,去體會冒出的一些模糊又有趣的想法。這是作者的建議。即使你一直使用手機當鬧鐘,也要改掉這個習慣,買一個功能單一點的真正的鬧鐘就好!
對于這個小建議,我倒是認為我們需要擺正一種態(tài)度:對于手機,我們有選擇權。你可以選擇刷朋友圈,看資訊,看新聞,或者像我一樣打開我們情緒力課程里的感恩練習這一節(jié),跟著音頻練習,以這樣的方式來開啟美好的一天!
總之,我們要把手機當做工具,作出主動選擇,而不是讓手機綁架我們。
2.不要用檢查電子郵件或社交媒體來開啟一天的工作
那么,要做什么呢?
要先做重要的事情。
在此薩姆對于“重要的事”有一個非常清晰又具體的定義:重要的事是指只有你能做的事,是那些能夠獲得長期利益的事。
3.要及時溝通,但不一定要馬上就做
薩姆通常會等4到24小時才回復郵件、電話、短信和施行。因為這樣會讓她有時間來區(qū)分輕重緩急,同時還能去考慮對方的需求并給出確定的答復?!耙煽?,但絕不是容易使喚。”
對于這一點,我認為有必要補充一下,為了防止漏掉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時候掃視一下之后要記得標注成未讀,之后再騰出時間集中回復。
4.有意識地接收信息
作者的觀點是我們要有選擇性地接收信息。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贊同。尤其是各種負面新聞,八卦消息,還有各種廣告,我認為能屏蔽就要在第一時間屏蔽。
我也不希望自己是個“包打聽”,所以必須對信息加以篩選。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接收到的信息的時效性,重要性和及時性。
5.充分發(fā)掘能帶給你靈感的新媒體
對于這一點,就像是手機一樣,我們可以選擇利用好它帶給人們的便利性,讓新媒體的多元化和多渠道來為自己服務。隨時讓自己處于迭代更新的狀態(tài)里,這能讓自己更加豐富和充滿活力。
6.在你的日程表里寫下每一件事
對于這一點,我一直有列日程表的習慣。提前做好規(guī)劃,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這會讓自己一直保持在一種有條不紊的狀態(tài)里。并且,用筆在紙上寫下來更容易記住,也更容易開始。當自己完成了大部分待辦事項,在一個個待辦事項后面打上大大的鉤也會增加自己的成就感。
二
停止一些毀滅性的交流習慣
1.停止抱怨。抱怨,以及它的雙胞胎姐妹——嘮叨,是兩個非常無用的東西。因為你抱怨的越多,別人就越是充耳不聞。
前面我們閱讀過一本《不抱怨的世界》,其中談到利用紫色手環(huán)來改變自己愛抱怨的習慣。這本書里,薩姆建議停止抱怨和嘮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提要求來代替。
有天早晨我去買早餐,一個女人氣沖沖地來到早餐店里,說自己大清早在店里買的早餐居然涼冰冰的,肯定是店家把頭天剩下的賣給她了。
店員一聽就火了:“你憑什么說賣給你的是昨天剩下的?我們的早餐可都是師傅凌晨兩天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結果,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吵了起來,誰都不服氣。
其實,那個買早餐的人只不過希望店家給她換成熱乎的早餐而已。但是她沒有好好提出要求,而是一直在抱怨,結果弄得大家都不愉快,然后要帶著這樣的不愉快度過漫長的一天,實在是得不償失。
2.承認你不是真的“崩潰”了。
崩潰是憤怒和無能為力相結合的產物。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生氣,發(fā)火并不是崩潰了,而僅僅是憤怒而已,并沒有無能為力到崩潰。
說到底,一直說自己“崩潰”了真的是一種很負能量的做法,久而久之周圍的人都會想要從你的身邊逃離的。
3.沒有做錯任何事,就不要道歉。
在這里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概念——把道歉換成說“謝謝”。比如把“對不起打擾到你”換成“謝謝你花費時間和我一起做這件事”;把“抱歉這么長時間才回復你”換成“謝謝你的耐心”。
說到底,這是一種思維的轉變。
4.如果你真的很抱歉,說出來,說到做到。
對于自己確實感到抱歉的地方,申明責任,求得同情、理解和寬恕,最主要的是要把改變的行為展現(xiàn)出來。
我們可以詢問對方是否接受你的道歉或補償。無論答案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都要讓它過去。一切都結束了,事情就此了解。
交流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當然市面上也有很多教授如何交流的書籍,話術等等。但是每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生活閱歷,受教育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果只是單純地學習一些話術,還不如走心來得更直接。
三扔掉那些對你不再有用的東西。
不再有用即意味著會導致雜亂。作者認為,不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理上是,“雜亂”的典型特征就是停滯不前。你可以一眼看出什么是雜亂,因為它沒有動作,沒有進展,沒有生命力——永遠保持原樣。
作者認為有七種雜亂,我們可以扔掉:
1.懷舊。你愛回憶。你愛送給自己東西的那個人,愛買那件東西時自己的樣子等等。但是這些都不應該成為繼續(xù)保留這些不再使用的東西的理由。
2.你對未來生活的想象。最常見的就是“或許有一天……”如果扔掉這些東西會讓你痛苦,那就說明痛苦真的意味著你想要一個燦爛的未來。所以也可以盡管扔掉吧!
3.未來可能需要的東西。未來的確可能會需要,但很可能到時候用到的是另一個東西。作者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偽裝的完美主義。
4.忠誠。有時候我們不想擺脫某件雜物,很可能正是因為自己覺得當初買這件東西是錯誤的。要承認自己是錯誤的確實很難。但能夠平靜地接受自己會犯錯這個事實,會讓你更快地成長。
5.人格化。這個很好理解,我們會對很多的東西都賦予感情,比如小時候的玩具。事實上,長大了我們真的不會再用到了。
6.重放舊磁帶。擔憂是精神上的雜亂,重復的自我批評也是。任何沒有結果或者不會帶來新想法的想法都在占用你的大腦空間。我們要不斷成長,就要學會區(qū)分有用的想法和其他想法。
7.遞減法則。第一個真不錯,第二個更好。但是已經第五個了,興奮感就在消退。對于這個原理我在曾經的文章里也講述過。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一如既往喜歡的東西,買得太多,屯得太多,最后帶給我們的驚喜和感動可能就沒有那么多了。所以生活中那些多余的東西,能夠處理掉的就處理掉吧。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馬薩·席莫芙是這樣評價這本書的:“如果你的夢想被拖延癥、娃們沒注意和混亂無序所劫持,那你真的需要薩姆·本內特了。在這本書里,她為你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小技巧幫你突破這些壞習慣,使你不再苦苦與之掙扎,而是能夠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現(xiàn)最好的自己?!边@本書里倡導的生活態(tài)度,林青霞、李小冉、張雨綺等明星也在親身實踐。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想要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