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yuǎn)觀近鑒宋朝人·320·智勇善戰(zhàn)“楊六郎”:是楊大郎?
楊延昭(958-1014),楊業(yè)之子,《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一·楊業(yè)傳》后有附傳。
附傳記,延昭本名延朗,后來改成這個名字。延昭小時候沉默寡言,兒童時很多時候都擺軍陣作為游戲,他的父親楊業(yè)曾說:“這個孩子和我相類?!币蛑看纬稣?,必會讓延昭跟從。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延昭入職,得職銜皇帝侍從“供奉官”。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出動?xùn)|、中、西三路大軍,發(fā)起對遼國的“雍熙北伐”,楊業(yè)受任為應(yīng)、朔路即西路軍副主將,率軍攻打遼國據(jù)有的應(yīng)(治今山西應(yīng)縣)、朔(治今山西朔州)等州,延昭作為父親所部的先鋒,在朔州城下作戰(zhàn),被亂箭射穿胳膊,但拼斗卻更加急猛。
其后,延昭以“崇儀副使”職銜出任景州(治今河北景縣)知州。當(dāng)時江、淮地區(qū)嚴(yán)重歉收,朝廷任命他為“江、淮南都巡檢使”,去管理治安,后升他職銜為“崇儀使”,實任定遠(yuǎn)軍(治今安徽定遠(yuǎn))知軍,再改“保州(治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就地加升職銜為“如京使”。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冬天,遼國侵?jǐn)_宋朝北部邊境,延昭當(dāng)時駐在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區(qū)遂城鎮(zhèn))。遂城城小,又沒有防備,遼軍攻城很急,在城外用土堆筑了“長圍”,連攻數(shù)日,遼軍將領(lǐng)每次督戰(zhàn),城中軍民人眾都極度害怕,延昭見狀,集合全部城中丁壯上城墻,發(fā)給武器鎧甲,組織守城。其時恰逢夜間天氣極為寒冷,延昭命令軍民打水,灌注在城墻上,第二天天亮,水全部結(jié)為冰,堅硬、光滑不可攀登。遼軍攻不下城池,潰散而去,遂城軍民殺出,繳獲很多鎧甲、兵仗。戰(zhàn)后,延昭因功升任莫州(治莫縣,今河北任丘北)刺史。
遂城之戰(zhàn)后,宋真宗為迎擊遼軍進(jìn)駐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宋軍主將、“鎮(zhèn)(治今河北正定)、定(治今河北定州)、高陽關(guān)(在今河北高陽東)三路行營都部署”傅潛手握重兵,駐扎在定州,延昭與楊嗣、石普等宋軍將領(lǐng)屢次請求增兵,與敵軍作戰(zhàn),傅潛不許。遼軍回撤國內(nèi),傅潛被治罪,宋真宗召延昭到臨時駐地“行在”,屢次與他面談,訪問邊防要事。事后宋真宗非常喜悅,指著延昭對幾位親王說:“延昭的父親楊業(yè)是前朝名將,延昭率領(lǐng)部隊守護(hù)邊塞,有乃父之風(fēng),非常值得高興?。 辟n予延昭豐厚的獎賞后,派他回了駐地。
咸平四年(1001)冬天,契丹再次南侵,延昭在已經(jīng)升格為“威虜軍”的遂城西邊羊山埋伏下精銳部隊,然后從北面襲擊敵軍,裝作不敵,且戰(zhàn)且退,退至羊山,遼軍進(jìn)入伏擊圈,埋伏的宋軍突然發(fā)動,遼軍大敗,主將被擒,宋軍將其斬首,用盒子裝了首級獻(xiàn)給朝廷。戰(zhàn)后,延昭因功升任莫州團(tuán)練使,與保州團(tuán)練使楊嗣一同得到任命。宋真宗對宰相說:“嗣及延昭,都出自與朝廷疏遠(yuǎn)的外臣之家,但都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妒、嫉恨他們的人很多,是朕勉力庇護(hù)他們,他們才能得到這樣的地位!”
五年,遼軍再侵保州,延昭與楊嗣率兵增援,到達(dá)戰(zhàn)場未及列陣,遭到遼軍的襲擊,損失大部軍兵。朝廷命令李繼宣、王汀取代延昭、楊嗣二人,準(zhǔn)備治他們的罪,最終宋真宗說:“楊嗣等一向以勇猛聞名,還是觀其后效吧!”沒有追究。
六年(1003)夏天,遼軍再侵望都(今河北望都),李繼宣逗遛不進(jìn),因之被削職,朝廷再次任命延昭為“都巡檢使”。其時朝廷研究防備遼國在秋高馬肥之際入侵的“防秋之策”,宋真宗下楊詔嗣、延昭上書逐條分析利害,接著改任他為寧邊軍(后改永寧軍,治博野,今河北蠡縣)駐軍主將“部署”。
景德元年(1004)九月,遼國攝政太后蕭燕燕、遼圣宗親率20萬大軍入侵宋朝,十一月攻至澶州(治今河南濮陽)城下。宋真宗下詔,為延昭部增兵至滿一萬人,如遼軍騎兵入寇,則駐扎靜安軍(治今河北冀縣北)之東,又令莫州駐軍“部署”石普駐扎在馬村西,保護(hù)駐軍開墾的“屯田”,截斷黑盧口(今址不詳)、萬年橋(今址不詳)敵人騎兵奔進(jìn)沖擊之路,并會合各路宋軍,互為掎角,追襲敵軍,又令魏能、張凝、田敏率略似今之特種部隊的“奇兵”牽制敵軍。其時宋將王超為主將“都部署”,但宋真宗特許延昭不歸王超節(jié)制。延昭向宋真宗上言:“遼軍駐軍澶州,距離其國境千里,人馬都很困乏,雖然數(shù)量眾多,卻很容易打敗;敵軍出外剽掠,大多是騎兵,如果嚴(yán)令各軍,扼守敵人來回的要路,即可將其殲滅,便即幽、易數(shù)州,也可奔襲攻取。”但奏章呈上后,宋真宗卻“不報”,沒有答復(fù),延昭于是率兵進(jìn)抵遼國境內(nèi),攻破“古城”(今址不詳),斬、俘很多遼國軍民。
十二月,宋遼議和,達(dá)成和平條約《澶淵之盟》,兩國罷兵。宋真宗選任邊境各州守臣,親筆寫下所用之人的名單給宰相,任命延昭為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
二年,朝廷追敘上年戰(zhàn)爭中的守御之勞,進(jìn)升延昭職銜為保州防御使。不久,改任延昭為高陽關(guān)路駐軍副主將“副都部署”。其后,延昭在高陽關(guān)任職九年,因不通行政事務(wù),軍中有文書、訴訟之事,常常派親信的低級軍官“小?!敝苷幚?,很被周正欺罔,借機(jī)違法取利。宋真宗得知,將周正趕回軍營,且告戒了延昭。
大中祥符七年(1014),延昭去世,享年57歲。
附傳最后記,延昭智勇善戰(zhàn),所得俸祿、賞賜都用來犒勞部隊,未嘗過問家事;出入跟隨的騎兵很少,如同“小?!?,號令嚴(yán)明,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克敵制勝,則把功勞推給部下,所以人們都樂于為他所用;在邊防20余年,遼國人很忌憚他,視他為“楊六郎”。他去世后,宋真宗哀傷悲嘆,派宦官護(hù)送他的棺槨回京,河朔地區(qū)的人多數(shù)望見靈柩經(jīng)過禁不住哭泣,又錄用他的三個兒子為官,對長期跟隨他的隨員、門客,也經(jīng)過考試、甄別后或錄用、或提拔。
《宋史》傳后之“論”說,延昭能夠傳承上輩的功業(yè),久居邊關(guān),統(tǒng)帥部隊,訓(xùn)練將士,威名方略,聞名于敵人之中。
我們讀《宋史》可知,其傳后之“論”很少評論《附傳》中的人物,延昭能得到撰者這樣的評價,非常難得。
另外,民間故事或小說、戲曲、曲藝等藝術(shù)作品,幾乎都稱延昭為“楊六郎”,但《宋史·楊業(yè)傳》記,在楊業(yè)兵敗陳家谷口、被俘絕食殉國后,朝廷錄用他的兒子、“供奉官”楊延朗(昭)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楊延浦、延訓(xùn)為“供奉官”,延環(huán)、延貴、延彬為“殿直”,則延昭當(dāng)為楊業(yè)之長子。
民間故事或小說、戲曲、曲藝等稱延昭為“楊六郎”,大概起源于《宋史·楊延昭傳》中“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之句。
而遼國軍民因為害怕楊延昭,視他為“楊六郎”,可能與星象神話有關(guān)。我國古代天文書籍《大象列星圖》中說,“南斗六星固主兵機(jī),為大將之象”,《開元占經(jīng)·卷六十八》引《荊州占》說:“狼星,秦、南夷也。名曰候,一名天紀(jì),一曰天陵。狼者賊盜,弧者天弓,備盜賊也。故弧射狼,矢端直者,狼不敢動搖,則無盜賊而兵不起。動搖,明大,多芒,變色不如常,胡兵大討”,“主侵略之兆”。作為“大將之象”的“南斗六星”,是“狼星”,“狼者賊盜”,楊延昭長期駐守邊疆,與遼軍作戰(zhàn),且屢屢取勝,斬殺、俘虜很多遼國軍民,遼國軍民軍把他看做“狼星”下凡,因之視他為“六郎”,是可以理解的。
史籍中的“楊大郎”因為遼人對他的害怕而成為“楊六郎”,進(jìn)而在民間故事、小說、戲曲、曲藝中演變成為廣為人知、且娶了子虛烏有的后周皇室后裔“柴郡主”的“楊六郎”,這就是歷史和傳說、史料和藝術(shù)作品的差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