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3.7億個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社會的縮影。家庭大小不一,但關系頗為復雜。諸如父母子女的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關系、姐妹關系、婆媳關系、姑嫂關系、妯娌關系等等。各種關系都要處理好,家庭才能和諧。但眾多關系中,最主要的是家庭代際關系,而孝道則是處理家庭代際關系的核心內(nèi)容。在過去學《三字經(jīng)》,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時,就強調(diào)“首孝悌,次見聞”,其意就是教育孩子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所見所聞??鬃咏逃龑W生要做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是說學生回到家里要孝順父母,出去在外要尊敬長輩。中華啟蒙經(jīng)典《千字文》,對孝道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臨深履薄,夙興溫情。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其意就是說侍奉父母,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小心翼翼;要早起晚睡,使父母在冬天得到溫暖,夏天得到清涼。這種盡孝的品德和行為,就像蘭草那樣芬芳清香,猶如松柏那樣茂盛長青。中華經(jīng)典叢書“二十四孝”之一就是告誡世人不要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皯驯氘斈辏燎陂喨f千。此時非父母,哪得自安便?!币簿褪钦f,懷抱著自己的孩兒,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當年。如果不是父母辛勤哺育,哪有我現(xiàn)在的舒適安閑。我們應吸取古代孝道的精華,為今所用。
我國有13億人口,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超過總?cè)丝诘?1%。這么多的老年人既存在一個家庭代際關系問題,又存在著一個社會代際關系問題。就家庭代際關系而言,既具有同社會代際關系相同的社會屬性,又具有親子關系的自然屬性。家庭兩代人成長的時代不同,經(jīng)歷不同,觀念不同,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差異,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代際之間存在隔閡。就社會代際關系而言,老年是弱勢群體,一些年輕人總認為老年人笨手笨腳,老而無用,歧視老年人,甚至虐待老年人。家庭代際關系不協(xié)調(diào)往往會反映到社會上來;社會出現(xiàn)代際隔閡又反過來影響家庭代際關系。因此構(gòu)建和諧社會,必須協(xié)調(diào)好家庭代際關系和社會代際關系,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環(huán),互補互動。如何協(xié)調(diào),最基本的就是要傳承弘揚以“孝道”為核心的尊老敬老優(yōu)良傳統(tǒng)。常言道:“百善孝為先”,之所以要以“孝為先”,是因為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辛勤撫育和真心實意的無微不至的關愛。子女長大成人后,孝敬父母,贍養(yǎng)父母,是對父母撫育的回報,父母得到子女的贍養(yǎng),是父母應享受的權利。孝親敬老尊賢,是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形成的傳統(tǒng)美德,是傳統(tǒng)代際關系的精華。當今時代變了,家庭功能在變,家庭類型結(jié)構(gòu)在變,但傳統(tǒng)的優(yōu)良美德不能丟。當今“四二一”家庭在增多,眾多的在職人員全身心地投入職業(yè)生涯,往往忽視對家庭老人的贍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更應弘揚孝道文化。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家庭養(yǎng)老仍是一種主要養(yǎng)老形式。作為子女,不論工作多忙,任務多重,孝心不能丟。有了一顆孝心,總可以抽時間回家看看,或定時打電話問候老人,或通過其他方式給老人以精神慰藉,否則就要增加代際隔閡,影響家庭和諧。當然,我們在弘揚以“孝道”為核心的孝親敬老尊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必須對傳統(tǒng)“孝道”的內(nèi)容進行科學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父母辭世要“守孝三年”,“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家長制,宗法觀念,男女不平等,包辦婚姻等封建糟粕,都應予以摒棄。所以構(gòu)建和諧社會,必須建設以孝道為核心的新型家庭代際關系,取代傳統(tǒng)的代際關系,要建設開放、平等、情感交流、代際溝通的新型家庭,以取代傳統(tǒng)的封閉、依賴、家長制、代際隔閡的舊式家庭。
(陳昌喜摘自2007年11月7日《天津老年時報》,陳吉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