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銀河系中心似乎有點不對勁
不久前,位于南非的MeerKAT射電望遠鏡,基于長達144小時的觀測和70TB的數(shù)據(jù),合成了一張前所未見的銀河系中心照片。
在上面可以看到球形的超新星爆炸,右邊還有不明物體,它有一條明亮發(fā)光的尾巴,看起來雖然很像彗星,但直到現(xiàn)在,天文學家還是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有理論認為它是電離化氣體,是從銀河系中心黑洞人馬座A*附近發(fā)射的,最遠能達到150光年。
進一步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纖維狀的氣體被封閉在蠶繭般的東西里面,它們延伸到1,400光年之外,并朝著與黑洞相反的方向前進,外觀上看就像是沙漏,然而,與巨大的費米氣泡比較起來,這些結構只不過是微小的塵埃。
費米氣泡在銀河系中心從上到下延伸了50,000光年之遠,質量是太陽的好幾百萬倍,它們還發(fā)射出能量水準比銀河系更高的伽馬射線。
除了黑洞的次生活動外,銀河系的周圍的衛(wèi)星星系也在離奇消失,按理來說,銀河系這樣一個巨大的星系周圍,應該會有好幾百個小型伴星系。 然而實際上在銀河系的周邊只發(fā)現(xiàn)了59個伴星系而已。
那么,銀河系周圍的其他天體到底去了哪里呢?
最近10年,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一共研究了100個螺旋星系和其伴星系,并將它們與銀河系進行了比較,目前的結果是:絕大部分衛(wèi)星星系都融入到了銀河系本體,大小麥哲倫星云之所以還存在,只是因為它們還有點活力,還能繼續(xù)生成新的恒星而已。
甚至還有一種理論認為,麥哲倫星云是銀河系里面的“新人”,它一開始并不是銀河系的小弟,是在過去的某個時刻被捕獲的,也就是在30億年前,銀河系的引力捕獲了麥哲倫星云并將其困在軌道上了。
不過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天文學家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殘余的衛(wèi)星星系的,比如六分儀座2號矮星系和室女座3號矮星系,但它們都太小又太黯淡了,一般的望遠鏡根本看不到,遠遠不如仙女座星系和大小麥哲倫星系來得直接。
按照目前的觀測,最快37億年后,仙女座星系就會從側后方撞上銀河系,但是在這之前,兩個星系外圍的暗物質可能就開始碰撞了,然后才是星系本體的融合,不過這種星系之間的交鋒是純引力層面的,并不會出現(xiàn)恒星相撞的情況,就連黑洞也是彼此旋進,然后合并成新的超大質量黑洞。
太陽系和地球,在37億年后的碰撞融合中,有可能遭到來自仙女座星系的引力彈弓效應,從而脫離現(xiàn)在的軌道,變成宇宙中的流浪恒星系,不過按照目前的科技發(fā)展速度,別說37億年后,37萬年后人類文明可能都不在銀河系了。
畢竟和茫茫宇宙比起來,銀河系也只是很小的一個地方,掌握了足夠技術的人類文明,真正的目標是整個宇宙,數(shù)萬億個星系,以及數(shù)千萬億倍于這個數(shù)字的恒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