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jīng)允許,請勿私自轉載,否則視為侵權!
很多家長比較重視孩子幼小銜接這一階段,通常從幼兒園大班時開始重點對孩子進行知識儲備、能力鍛煉,興趣培養(yǎng)等,對幼兒園的定位也堅持“小班適應中班玩,大班再談幼升小”的觀念。但,隨著我們這學期步入大班,我發(fā)覺孩子的時間越來越有限,而能力的養(yǎng)成,知識的儲備并非一朝一夕。如果家長把孩子的能力提升全都寄希望予幼兒園大班,恐怕時間會來不及,效果也會差強人意。
所以,我認真總結了恬恬的中班生涯(雖然第二學期homeschool,但我們全程都在認真完成老師的線上課程),根據(jù)孩子的狀態(tài)和能力展現(xiàn),歸納梳理了七大能力,分別是專注力,自控力,語言表達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我建議家長從幼兒園中班開始重點培養(yǎng)這七大能力。
接下來分別談一談這七大能力的具體內容和培養(yǎng)建議。
提到專注力,家長首先會想到“孩子好動,坐不住”,認為這是專注力不夠的表現(xiàn),也有家長認為孩子對一件事的三分鐘熱度也是專注力不夠的體現(xiàn)。而網(wǎng)上關于專注力分齡的一覽表(出處不詳,具體見下表)顯示,年齡越低,專注力時間越短,孩子至13歲以后,專注力時間才能達30分鐘以上。
不過我認為,上述的專注力,只是相對狹義的專注力,又因為分齡一覽表的數(shù)據(jù)佐證,很容易將我們帶入孩子專注力不好,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但幼兒園中班階段,孩子4-5歲時,我們更應該注重廣義方面的專注力培養(yǎng),也就是讓孩子養(yǎng)成對事物“感興趣”,并愿意去“進一步了解學習”的習慣。
之前我說過,專注力其實是一種情緒力,是基于對事物感興趣而產(chǎn)生的一種情緒,所以專注力的培養(yǎng)就是要讓孩子養(yǎng)成對事物“感興趣”,發(fā)自內心覺得很好玩,很有趣。
但實際上孩子經(jīng)常反饋給我們的是:“這有什么意思”,“這個根本不好玩”,“這個太無聊了”,而家長若想要培養(yǎng)孩子對事物感興趣,就要身體力行的覺得這個事情“很好玩”,“太有趣了”,讓孩子忍不住想要參與,想要一探究竟。
專注力培養(yǎng)第一條:這件事/這樣東西真的很有趣。
當孩子對事物產(chǎn)生了興趣,那么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去尋找事物的秘密(道理或原理),這一點很重要。如果說孩子產(chǎn)生興趣是基礎,那么了解事物才是專注力的核心。如果孩子對事物的了解只是浮于表面,看到的只是顏色,形狀,大小等,但沒有對事物“為什么會這樣”的探究,那么專注力也只是假象。
暑假期間,我每天帶著恬恬戶外活動,通常會選擇有樹蔭的地方,讓她利用健身器材做一些適量的運動。每天重復著千篇一律的健身器材,就算玩出花,也會覺得無聊。所以每次我們戶外運動時,我都會準備一個主題,比如做運動數(shù)數(shù),運動量等量代換,用小木棒計數(shù)和擺方向,觀察風的方向,用水槍遠射等,而這些“有趣”的活動也給孩子帶來了很多思考,讓恬恬明白了東西南北的方位,如何用合適的運動量代替其他的運動,半個小時是多久等等。
在我的引導下,恬恬每天也會努力去思考一個問題,跟我一起查找問題的根源,了解事物的秘密。隨著對未知事物了解的越來越多,問的問題也越來越有深度,有難度,很多問題老母親都得查資料。(捂臉)
專注力培養(yǎng)第二條:這件事/這樣東西為什么會這樣?
在研究事物為什么的過程中,家長需要避免給孩子傳遞這樣的理念:“爸爸/媽媽也不了解,以后再說吧”,“爸爸/媽媽也說不清楚,大概就這個意思吧”,“孩子,不要太較真,差不多就行了”。
如果孩子從一開始吸收到的就是“差不多”,“大概”或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樣的理念,那孩子很有可能也會按照這個標準要求自己,所謂的專注力也就形同虛設了。
專注力培養(yǎng)第三條:做事/思考問題善始善終。
自控力作為一種自我控制能力,是對一個人自身的情緒,行為,欲望,感情等面對突發(fā)情況,進行自我控制的行為。提到自控力,有些家長認為這是偽命題,對于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談自控力,根本就是家長推卸責任,把家長的管教監(jiān)督職責甩鍋給孩子;也有家長認為,孩子越來越大,需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所以會嚴格要求孩子,學會克制,學會等待,學會忍耐。
那么,對于幼兒園中班的孩子而言,什么樣的自控力才是符合年齡特征且又能做到的呢?
通常幼兒園的孩子自控力較弱最常見的表現(xiàn)是:做事拖拉,無規(guī)則意識,不能適應有規(guī)則要求的活動。比如老師說十分鐘后開始上課,在選定的區(qū)域內活動,上課不要跟周圍的小朋友小聲說話等,這些都是老師描述的“規(guī)則”,對于中班的孩子而言,這些都可以做到,也有利于幫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秩序感。但如果孩子適應了一年的小班生活,到中班時,仍然不能按照幼兒園的規(guī)則要求自己,不能用規(guī)則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那么家長就要重點關注孩子的自控力了。
孩子自控力不好,就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用自己的思維去控制自己的行為,長此以往,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時間的管控,對情緒的控制,對欲望的理性看待都會隨心所欲,沒有規(guī)則。
家長要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呢?
老話說的好,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同樣,沒有規(guī)矩,孩子就沒有規(guī)則意識,沒有目標,孩子就沒有學習動力。所以,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自控力首先就要給孩子設定目標,制定規(guī)則,讓孩子明白什么事可以做,需要做到什么程度。簡言之,就是給孩子制定可以量化的且符合年齡特征的目標。
自控力作為一種習慣去培養(yǎng),必然要經(jīng)過習慣養(yǎng)成和磨合的陣痛,這個過程離不開父母的反復提醒。當給孩子建立了規(guī)則,家長就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去督促孩子適應規(guī)則,達成目標。這一點,需要家長多點耐心和鼓勵,好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
自控力的培養(yǎng),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作息規(guī)律,需要家長跟孩子不斷的磨合和調整,日常任務的完成,需要家長的督促和規(guī)范,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家長一點一滴的教導,甚至是孩子情緒的大起大落,也需要家長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所以,幼兒園中班的大好時光,家長們要好好利用起來,規(guī)范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提升孩子的自控力,為幼升小打好基礎。
說到語言表達能力,也許有家長會立刻聯(lián)想到“看圖說話”,作為應試項目的看圖說話,固然很重要。不過對于幼兒園中班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看圖說話,而是能完整、連貫且又有邏輯的描述一整件事。
孩子上小班時,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傷了,衣服撕破了,心急如焚,可回家后問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孩子要么不能完整描述,要么一問三不知,根本說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無奈之下,只能找老師了解情況,有時候老師會采取息事寧人的做法,家長也倍感無奈。
那么,既然孩子無法準確表達一件事情的完整經(jīng)過,家長何不借此機會,趁機讓孩子學會表達,學會有條理的描述呢?
通常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弱主要體現(xiàn)在這么幾方面:茶壺里煮餃子,有話說不出;詞不達意,說話沒重點;語無倫次,沒有邏輯;還有的孩子面對家長的問題,不會回答。
面對上述這些情況,家長要怎么做呢?
其實在語言表達方面,我只做了一件事,但一直在堅持重復這件事。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恬恬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描述和回答問題也能做到精準詳盡。
恬恬每天從幼兒園回來,我都會跟她在固定時間(通常是睡前)聊一聊當天在幼兒園發(fā)生的事,一件讓她印象深刻或者跟她有關的事。一開始,恬恬會竭盡所能將她記下來的所有片段統(tǒng)統(tǒng)告訴我,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往往沒有條理,沒有邏輯。我在聽完恬恬的描述后,引導她把這件事的前后關系梳理一遍,再重新描述一番,幫助她學會理清事情的先后順序,抓住事物的主次關系,分清事情的邏輯關系,并嘗試總結她所描述這件事的重點。
通過一次次的描述、歸納和總結,現(xiàn)在,恬恬描述一件事會習慣性的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盡可能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完整。如果事情有一些細枝末節(jié),也會在最后補充完整??傊?,我現(xiàn)在聽恬恬描述幼兒園發(fā)生的事,不再靠自己的理解能力去體會,基本可以根據(jù)她的描述聽懂整件事的前因后果,甚至了解她對此事的看法。
沒有時間專門做語言表達訓練的家長們,可以試試我的方法,堅持每天10分鐘,就會有質的飛躍。
在談情緒管理之前,首先要提醒一點:有一個良好穩(wěn)定情緒環(huán)境的家庭是至關重要的。孩子的情緒表達,大都是通過模仿父母的情緒表達來體現(xiàn)的,所以家庭情緒氛圍極端,孩子通常也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相反,家庭情緒氛圍融洽,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也不會差。
當然,光有環(huán)境沒有引導,也是不夠的。孩子情緒管理的關鍵是情緒被喚醒后的自我覺醒。情緒的自我覺醒需要家長科學合理的引導。因為一旦自我覺醒之后,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衰竭,然后再通過自我或者父母的情緒梳理,慢慢回歸平靜。就像我們成人一樣,憤怒激動時,如果有人能從旁安慰開導你,你的情緒也會慢慢平和。
家長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并不是讓孩子遠離消極的壞情緒,而是讓孩子擁有情緒自我覺醒的能力。如果孩子沒有情緒覺醒和衰竭的過程,那么孩子的情緒就會不斷的重復爆發(fā),最終孩子就是沒完沒了的發(fā)脾氣,哭鬧,作。
那么家長要怎么做,才能科學的引導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情緒是我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是嗷嗷待哺的嬰兒,還是活蹦亂跳的幼童,他們都有情緒,有悲傷,有憤怒,有喜悅,有恐懼,無論是何種情緒,家長都要懂得識別孩子的各種情緒,不給孩子的情緒設限,允許孩子出現(xiàn)各種情緒。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孩子的情緒也會隨著心情的起伏而波動,家長既要識別孩子的不同情緒,也要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的出口,不把負面情緒埋藏在心里,讓孩子覺得發(fā)泄情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在孩子情緒發(fā)泄完畢后,家長要跟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原委,幫助孩子突破認知上限,理解事物的變化及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孩子的情緒,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
《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階段是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幼兒身心發(fā)展以及知識、能力和智慧作用的發(fā)揮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人際交往能力也是幼兒園的必修課。
這學期,恬恬轉園了,面對新環(huán)境,她一直很擔心“我能不能交到朋友呢?”我鼓勵她勇敢去交朋友,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戲,一起做手工,也可以主動問小朋友,我能跟你一起玩嗎?
開學第一天回家后,恬恬很激動的跟我說:媽媽,我今天交到一個朋友,也是女孩。我問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告訴我:媽媽,我就按照你說的,跟她們一起玩游戲,一起讀書,然后就有小朋友愿意做我的朋友啦。然后,恬恬還跟我分享了一件在幼兒園的趣事,我聽了也是忍俊不禁。
孩子在幼兒園是需要朋友的,需要跟其他的小朋友進行交流,與同伴交流機會多的孩子,她的社會技能才能發(fā)展的更好。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在幼兒園多交朋友,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成人之間的陌生感通過破冰行動來打破,孩子之間的不熟悉感則用分享來緩解。孩子們可以分享玩具,分享書籍,分享經(jīng)驗,分享快樂,一切可以分享的東西,只要孩子愿意分享,那么他們之間的陌生感很快就會消除。
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也越來越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而團體或集體活動,需要小朋友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xié)作,才能順利完成目標。這樣的團體合作活動,非常考驗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如果孩子一意孤行,不懂得團結合作,最終可能會被其他的孩子孤立,而若孩子在活動中喜歡與人合作,發(fā)揮自己的才干,那么也會受其他小朋友歡迎,孩子自己也能體驗到合作的意義。
家長從幼兒園開始,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孩子進入小學后,才能更好的適應和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
在恬恬中班時期,我就開始跟她磨合每天的時間安排,讓她學會自己管理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我們的具體做法有:
可以用流水賬的方式,記錄孩子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前,他一共做了幾件事?哪些事花的時間最多?
這樣做既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也能讓父母幫助孩子合理規(guī)劃時間,縮減一些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超長假期,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家,時間安排顯得尤為重要。梳理好每天要做的具體內容后,這樣,什么時間段要做什么事,孩子自己清楚,家長也不會太焦慮。
我們一直習慣催促孩子,期望用一個個催促給孩子施壓,但孩子卻因為我們的催促分散了注意力,更加無法專注做事,從而浪費更多的時間,做事更慢。想明白這點后,我也不再一味的催促孩子了,給她限定一個時間范圍,讓她用她喜歡的方式去面對這些事,我只需要給她提供一個沙漏或者計時器即可。
每天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其實挺多,比如晨起,睡前,等飯等,這些比較隨機,短暫的碎片時間,勝在可靈活調配,好好利用這些碎片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每天可以利用的時間居然有25小時。
所謂的獨立思考能力,是指孩子能有效的整理信息,并運用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結論。我們常說“這個孩子很有主見”,其實就是指這個孩子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
這樣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隨著孩子認知提高就自然而然獲得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長的悉心培養(yǎng)和引導。
具體的培養(yǎng)建議有:
如果你希望孩子思考的問題有深度,那么家長的提問就要有技巧,有啟發(fā)性,也要符合年齡特征。我們可以問“人們?yōu)槭裁疵刻於家x書呢?”“新型冠狀病毒對人類有什么危害呢?”“這些書要怎么分類才比較合理呢?”這種啟發(fā)又開放性的問題,既能讓孩子主動思考,也能讓孩子學會辯證的看待事物。
沒有思考就不會有問題,家長鼓勵孩子提問,也就意味著鼓勵孩子多思考,多觀察。當孩子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家長也要認真反饋解答,家長的每一次認真解答,都是為孩子以后提出更多更有意義的問題做鋪墊。孩子是否喜歡提問題,家長的態(tài)度很重要。
只有思考,沒有行動,就不能啟發(fā)更多的思考。所以,家長可以試著放手,鼓勵孩子獨立做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有畏難情緒,家長可以給與正面的引導和鼓勵,讓孩子根據(jù)實際情況,有計劃分步驟的獨立完成。
獨立思考,意味著孩子不依賴他人的思想,利用自己的知識處理復雜的信息并賦予意義。家長盡可能讓孩子自己思考,不要過多干預,允許孩子出錯,也允許孩子發(fā)泄負面情緒。但最終,孩子會因為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獨立思考的意義。
身為父母,既有撫養(yǎng)孩子的義務,更有教育孩子的責任。而不同的階段,養(yǎng)育的任務也不相同。幼兒園中班的孩子,自我能力不斷提升,社交能力也逐步提高,規(guī)則意識日趨完善,父母的教育職責也愈發(fā)重要,但無論孩子成長在哪個階段,家長能用愛心,耐心,信心,用心去陪伴孩子,給她自由,也給他界限,讓孩子順利度過每個階段,孩子終將受益一生。
愿我的分享,與你有益!
happytianmami
淡定的恬媽
不是專家,但一直用心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