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說文解字·敘 注釋

          摘要: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nóng)氏結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 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51〕,以見指〔52〕,武信〔53〕是也。五曰轉(zhuǎn)注〔54〕。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55〕,考老〔56〕是也。六曰假借〔57〕。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58〕,令長〔59〕是也。

          及宣王〔60〕太史籀〔61〕著大篆〔62〕十五篇,與古文〔63〕或異。至孔子書六經(jīng)〔64〕,左丘明述《春秋傳》〔65〕,皆以〔66〕古文,厥〔67〕意可得而說。其后諸侯力政〔68〕,不統(tǒng)于王〔69〕。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70〕,田疇異畮〔71〕,車涂異軌〔72〕,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73〕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74〕,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75〕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76〕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77〕,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jīng)書,滌除舊典,大發(fā)隸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78〕,以趣約易〔79〕。而古文由此絕矣〔80〕。

          自爾〔81〕秦書有八體: 一曰大篆〔82〕,二曰小篆,三曰刻符〔83〕,四曰蟲書〔84〕,五曰摹印〔85〕,六曰署書〔86〕,七曰殳書〔87〕,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88〕。尉律〔89〕: 學僮〔90〕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91〕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并課,最者為尚書史〔92〕,字或不正,輒舉劾〔93〕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94〕,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95〕時,召通《倉頡》讀〔96〕者,張敞〔97〕從受之。涼州刺使杜業(yè)〔98〕,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99〕,亦能言之。孝平皇帝〔100〕時,征〔101〕禮等百余人,令說文字于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楊雄〔102〕采以作《訓纂篇》〔103〕。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104〕,群書所載,略〔105〕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106〕,使大司空甄豐〔107〕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108〕,頗〔109〕改定古文。時有六書〔110〕: 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111〕也;二曰奇字〔112〕,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113〕;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114〕,所以摹印也〔115〕;六曰鳥蟲書〔116〕,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117〕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又北平侯張倉〔118〕獻《春秋左氏傳》。郡國〔119〕亦往往與山川得鼎彜〔120〕,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121〕。雖叵〔122〕復見遠流,其詳可略得說也。而世人大共非訾〔123〕,以為好奇者也,故詭〔124〕更正文〔125〕,鄉(xiāng)壁〔126〕虛造不可知之書〔127〕,變亂常行,以耀于世。〔128〕諸生競說字解經(jīng)誼〔129〕,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130〕曰“馬頭人為長〔131〕”,“人持十為斗〔132〕”,“蟲者屈中也〔133〕”。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134〕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于史籀。俗儒啚夫翫其所習〔135〕,蔽所希聞〔136〕,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137〕,怪舊埶而善野言〔138〕,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139〕。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140〕”,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sup>〔141〕其迷誤不諭〔142〕,豈不悖〔143〕哉!

          《書》〔144〕曰:“予欲觀古人之象〔145〕?!毖员刈裥薰盼亩淮╄?。〔146〕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147〕蓋非其〔148〕不知而不問人,人用其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蓋〔149〕文字者,經(jīng)藝〔150〕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151〕故曰“本立而道生〔152〕”,“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153〕

          今敘〔154〕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155〕,至于小大,信而有證,稽撰〔156〕其說,將以理群類〔157〕,解謬誤,曉〔158〕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159〕,不相雜廁〔160〕。萬物咸覩〔161〕,靡不兼載。厥誼不昭〔162〕,爰明以諭〔163〕。其偁〔164〕《易》,孟氏〔165〕;《書》孔氏〔166〕;《詩》,毛氏〔167〕;《禮》〔168〕,《周官》〔169〕;《春秋》,左氏〔170〕;《論語》,《孝經(jīng)》〔171〕,皆古文〔172〕也。其于所不知,蓋闕如〔173〕也。

          敘曰〔174〕: 此十四篇〔175〕,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176〕其建首〔177〕也,立一為端〔178〕。方以類聚,物以群分〔179〕。同牽條屬〔180〕,共理相貫。雜而不越〔181〕,據(jù)形系聯(lián)。引而申之,〔182〕以究萬原〔183〕。畢終于亥〔184〕,知化窮冥〔185〕。于〔186〕時大漢,圣德熙明〔187〕,承天稽唐〔188〕,敷崇殷中〔189〕。遐邇被澤,渥衍沛滂〔190〕。廣業(yè)甄微〔191〕,學士知方。探嘖索隱,厥誼可傳〔192〕。

          粵在永元,困頓之年〔193〕,孟陬〔194〕之月,朔日甲申。

          曾曾小子〔195〕,祖自炎神〔196〕??N云相黃〔197〕,共承高辛〔198〕。太岳佐夏〔199〕,呂叔作藩〔200〕。俾矦于許〔201〕,世祚遺靈〔202〕。自彼徂召〔203〕,宅此汝瀕〔204〕。竊卬景行〔205〕,取涉圣門〔206〕。其弘如何?節(jié)彼南山〔207〕。欲罷不能,既竭愚才〔208〕。惜道之昧,聞疑載疑〔209〕。演贊其志〔210〕,次列微辭〔211〕。知此者稀,儻昭所尤〔212〕。庶有達者〔213〕,理而董之〔214〕

          〔注釋〕 庖羲氏: 亦作伏羲氏、包犧氏。傳說中上古氏族首領。與女媧一起“再創(chuàng)人類”,為人類“別婚姻”制禮法之祖。 王(wàng): 動詞。以王道治天下。 象: 征兆,跡象。 法: 標準;模式。 文: 同“紋”,紋路,紋理。 宜: 適宜,合宜。指適合的條件。 諸:“之于”的合音;身: 自己。 物: 與“身”相對,指自己以外的客體。 易: 古代指陰陽變化消長的現(xiàn)象。又《易》,古書名。為卜筮之書。相傳有《連山》、《歸藏》、《周易》三種,合稱三《易》,今僅存《周易》,簡稱《易》。 八卦: 《周易》中的八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基本圖形,每個圖形用三個分別代表陽的“-”(陽爻)和代表陰的“--”(陰爻)組成。 垂: 垂示。憲象: 觀測推算天象。以上這一段話出于《周易·系辭下》。 神農(nóng)氏: 古帝王名。始教民為耒耜,務農(nóng)業(yè),故稱神農(nóng)氏。傳說他曾嘗百草,發(fā)現(xiàn)藥材,教人治病。也稱炎帝。 結繩為治: 用結繩的方式記事和治理。 統(tǒng): 治理,管理。 庶業(yè): 眾業(yè)。其繁: 繁盛。 飾偽: 飾,裝飾。偽,人為。萌生: 初生;發(fā)生。 黃帝之史: 黃帝,古帝名。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亦稱“有熊氏”。史: 史官。倉頡: 相傳是黃帝時的史官,傳說是他創(chuàng)造了漢字。 蹏迒(tí háng): 蹏即蹄,獸蹄。迒,獸跡。 分理: 紋理、脈絡之間的聯(lián)系。 書契: 指文字。契本指契刻,一種用簡單刻畫以幫助記事的符號和工具。 百工: 百官。指政府各部門。乂(yì): 治。 萬品: 猶萬物,萬類。察: 明辨。 夬(guài): 《夬》卦,《周易》卦名。卦形為。以上用《周易·系辭》語。 揚: 顯揚,傳播。王庭: 朝廷。此句是《周易·夬卦》卦辭。 宣教明化: 宣揚政教。 施祿: 施,給予。祿: 俸祿。 居德則忌: 身居其德,而明忌諱。此語為《周易·夬卦》象辭。 依類象形: 依類,按類;象形,以象其形。 文: 本義為錯畫。這里說“文”的名稱的由來。 形聲相益: 形符和聲符相互組合以增益。 字: 本義為生子。這里說“字”的名稱的由來。 此句前依《左傳·宣公十五年》正義當有“文者,物象之本”一句。 孳乳: 孳生。浸: 漸。 著: 附著。 竹帛: 竹簡縑帛,在紙發(fā)明之前的書寫材料。 迄: 止。五帝: 一般指黃帝、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帝堯、帝舜。三王: 夏禹、商湯、周文王。此句是說,到五帝三王時代為止。 改易: 變化。殊體: 不同的字體。 封: 古代帝王設壇祭天。封于泰山者: 到泰山祭天的。七十有二代: 虛數(shù),言其多。有(yòu): 又。 靡: 無。 周禮: 周朝的制度。 保氏: 負責批評王的過失和教養(yǎng)公卿大夫子弟的官員。 六書: 一般指六種分析文字的方法,即下文的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漢代另有兩家說法,班固《漢書·藝文志》叫做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鄭從《周禮·保氏》注叫做象形、會意、轉(zhuǎn)注、外事、假借、諧聲。現(xiàn)在一般取許慎定的名稱和班固說的次第。 指事: 一般認為是一些簡單的抽象符號,用來記事記數(shù)或區(qū)別意義。 “可見”二字,依唐顏師古《漢書·藝文志》注所引當作“見意”。識、意二字押韻。視而可識: 看了就可以區(qū)別和記住。察而見意: 仔細看可以知道其意義。 上下: 《段注》作二。為古文。許慎于六書的定義下均各舉二字為例。 詰詘: 詘同屈。詰詘猶屈曲。 形聲: 一般認為是由形符和聲符兩個部分合成的造字方法。 以事為名: 事指事物,名指文字。古曰名,今曰字。 譬: 譬近,譬喻,比方。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是說以事物的類為形符,取相近的音為聲符,合成一個新的字。 會意: 會,合。合其意。 〔51〕 比類合誼: 比,并列。類,字類。合,會合。誼,今用“義”,字義。 〔52〕 指(huī): 指揮。意義指向的地方。 〔53〕 武信:“武”字由“止戈”二文合成,會“制止戰(zhàn)爭”為武之意?!靶拧弊钟伞叭搜浴倍趾铣?,會“人以實踐諾言為信”之意。 〔54〕 轉(zhuǎn)注: 輾轉(zhuǎn)灌注。 〔55〕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大意是說,按類別建立統(tǒng)一部首,把相同的意思灌注給新的字。 〔56〕 考老: 考和老是不同地區(qū)對老人的稱呼,在漢字中,二字同部首,又聲音相近,構成轉(zhuǎn)注字。 〔57〕 假借: 二字同義復合。 〔58〕 依聲托事: 托,寄;寄寓。依據(jù)聲音而寄寓意義。 〔59〕 令長: 漢代萬戶以上縣的長官叫做令,萬戶以下縣的長官叫做長。這兩個名稱沒有專門造字記寫,書寫時借用本義為發(fā)號令的“令”字和本義為久遠的“長”字。 〔60〕 宣王: 東周自共和行政后第一個王,姓姬,名靖。 〔61〕 太史: 官名。籀(zhòu),人名。 〔62〕 大篆: 一般泛指秦小篆之前的古文字。字形比較繁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通行于秦國。 〔63〕 古文: 含義有二,廣義的指所有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戰(zhàn)國古文字。狹義專指戰(zhàn)國時通行于秦以外六國的文字。 〔64〕 六經(jīng): 《易》、《書》、《詩》、《禮》、《樂》、《春秋》。 〔65〕 左丘明: 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失明,曾任魯國太史。相傳曾為《春秋》經(jīng)作傳,后世稱《春秋左氏傳》。 〔66〕 以: 用。 〔67〕 厥(jué): 其,它的。 〔68〕 其后: 指孔子、左丘明之后,即戰(zhàn)國時代。政: 征的假借字,征伐。 〔69〕 王: 指周天子。 〔70〕 七國: 秦、燕、趙、魏、韓、楚、齊。 〔71〕 田疇: 泛指田地。疇: 田中的溝。畮: 同“畝”。 〔72〕 涂: 同“途”。軌: 車兩輪間的距離。 〔73〕 兼: 兼并,統(tǒng)一。 〔74〕 同之: 統(tǒng)一文字。 〔75〕 中車府令: 掌管帝王用車乘的官。 〔76〕 太史令: 掌管天時星歷的官。胡毋: 姓;敬: 名。案《倉頡》、《爰歷》、《博學》三篇,均以開始二字作篇名。以四字為句。漢代合三篇為一篇,總稱《倉頡篇》,以六十字為一章,共五十五章。共三千三百字。 〔77〕 或: 代詞,有的。頗: 副詞,稍微,略微。省改: 省略繁重,改變怪奇。指在字形構造上作了一定的統(tǒng)一規(guī)范。 〔78〕 隸書: 也叫隸字、左書(佐書)。 〔79〕 趣: 趨向。約: 簡約。易: 便易。 〔80〕 這句是說,古文、大篆自此而不通行了。 〔81〕 自爾: 從此。 〔82〕 大篆: 指秦朝統(tǒng)一小篆之前所通行的字體。 〔83〕 刻符: 刻在符節(jié)上的字體。 〔84〕 蟲書: 也叫鳥上書,是篆書的變體,多用于書幡信(旗幟之類)。 〔85〕 摹?。?用于璽印的文字。字體在小篆的基礎上加以變化。 〔86〕 署書: 用于題署的文字。 〔87〕 殳書: 指在兵器上題識的文字。殳,一種兵器。 〔88〕 草書: 因書寫便捷而產(chǎn)生的一種字體,起于秦漢之間。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 〔89〕 尉律: 漢代律書篇名,為廷尉治獄之律。 〔90〕 僮: 今“童”字。 〔91〕 諷籀書: 諷: 背誦。籀: 讀書。書: 書寫。 〔92〕 尚書史: 官名。漢代尚書令史有十八人,主書。 〔93〕 輒舉劾(hé): 輒: 就。舉: 檢舉。劾: 審理,判決。 〔94〕 指文字學,按《周禮》,文字是“八歲入小學”所教,所以把文字學叫做小學。 〔95〕 孝宣: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3年至前49年在位。 〔96〕 《倉頡》讀: 對《倉頡篇》中文字的音讀?!稘h書·藝文志》:“倉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97〕 張敞: 字子高,漢河東郡平陽縣人。 〔98〕 杜業(yè): 字子夏,漢魏郡繁陽縣人。 〔99〕 講學大夫: 王莽所設官名。爰禮、秦近都是漢平帝及王莽篡位時的學者。 〔100〕 孝平皇帝: 漢平帝劉衎(kān)。公元元年至5年在位,被王莽殺害。 〔101〕 征: 征辟,征招。 〔102〕 黃門侍郎: 漢代官名。為皇帝近臣。楊雄: 又作揚雄。字子云,漢蜀郡成都人。 〔103〕 《訓纂篇》: 揚雄作小學書,順續(xù)《倉頡》,又易《倉頡》中重復之字。 〔104〕 此處說從《倉頡篇》到《訓纂篇》共有十四篇,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指《蒼(倉)頡》、《凡將》、《急就》、《元尚》、《訓纂》等小學書。共五千三百五十四字。 〔105〕 略: 大略,基本上。 〔106〕 亡新居攝: 攝為攝政,代理執(zhí)政。漢哀帝死后,漢平帝繼位,因年幼,不能執(zhí)政,而由王莽攝政。公元8年,王莽廢漢改元,改國號為“新”。后被推翻。故稱“亡新居攝”。 〔107〕 大司空: 漢代官名。甄豐: 人名。 〔108〕 應制作: 制,皇帝的命令。應皇帝命令而作。 〔109〕 頗: 稍微,間或。 〔110〕 六書: 此處是指六種書體,后世稱“新莽六書”。 〔111〕 壁中書: 漢景帝時,魯恭王為擴大其宮室而拆孔子宅,得古文經(jīng)籍于拆毀的壁中。遂止。 故稱這些古文經(jīng)籍為“壁中書”。 〔112〕 奇字: 古文的異體字。如《說文》卷八下“兒(rén)”字:“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庇志硎盁o”字下“無,奇字無,通于元首。” 〔113〕 程邈: 秦御史大夫,本為衙獄吏,得罪下獄,因創(chuàng)隸書而得秦始皇帝賞識,出為御史大夫。段玉裁認為,此句十三字為錯簡,當在下文“左書即秦隸書”下。 〔114〕 繆(móu)篆: 繆,綢繆,纏繞。因繆篆形體屈曲纏繞,故名。 〔115〕 摹?。?秦書八體之一,用于璽印的文字。 〔116〕 鳥蟲書: 即蟲書。字體多以鳥蟲之形裝飾。 〔117〕 魯恭王: 又作共王。漢景帝劉啟第五子劉余。 〔118〕 張倉: 《漢書》作張蒼。秦朝柱下御史。秦禁挾書,張蒼藏《春秋左氏傳》。漢惠帝三年,除挾書令,張蒼遂獻書。 〔119〕 漢代承秦代的制度,分天下為郡縣,同時又封諸侯為國??褐父鞯?。 〔120〕 鼎彝: 指東漢時發(fā)現(xiàn)的西周和秦代的盂鼎彝器等古銅器。 〔121〕 古文: 指周秦兩代鐘鼎上的銘文。 〔122〕 叵: 兼詞,不可。 〔123〕 訾: 說壞話。 〔124〕 詭: 當作“恑”,變動。 〔125〕 正文: 指隸書。 〔126〕 鄉(xiāng)壁: 向壁。 〔127〕 鄉(xiāng)壁虛造不可知之書: 憑空創(chuàng)造了這種不認識的文字。 〔128〕 常行: 指已通行的隸書。耀: 炫耀。 〔129〕 經(jīng)誼: 經(jīng)義。 〔130〕 猥(wěi): 隨便,隨意。 〔131〕 馬頭人: 指把“長”字分解為“馬頭”和“人”兩部分,以為“長短”的“長”字。這是根據(jù)隸書“長”字的臆說。 〔132〕 人持十為斗:“斗”字甲金文都為象斗之形,故閭里俗師分析為“人持十”。 〔133〕 這句是說,“蟲”字是將“中”字的豎畫彎曲一下。案上引三句解釋“長”、“斗”、“蟲”三字的結構,完全是隨意的臆說,并無造字規(guī)律的依據(jù)。 〔134〕 苛人受錢: 是漢代律令中的句子,苛之字,止句也;苛字,漢代隸書有作“”,近于“止”下“句”者。這是掌刑獄的官員,根據(jù)隸書的訛體、俗體,曲解律法而掠奪民財。 〔135〕 啚(bì): 今作“鄙”。翫(wán),習慣,滿足。習: 熟悉。 〔136〕 希聞: 很少聽到的。 〔137〕 字例之條: 造字的條例,即造字的原則、方法。 〔138〕 埶(yì):“藝”的古字。舊埶: 指典籍。野言: 指鄙俗的說法。善: 以為善,認為好。 〔139〕 秘妙: 神秘奧妙。究: 窮盡。洞: 通達。微: 深刻,精妙。恉: 旨意。 〔140〕 幼子承詔: 這是《倉頡篇》中的一句。幼子指學童。承: 受。詔: 告。教育。 〔141〕 因號: 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作“因曰”。號: 稱。此處指俗儒鄙夫以隸書即倉頡所造的文字,又因為黃帝倉頡同時,遂以為是黃帝所撰《倉頡篇》。 〔142〕 迷: 迷惑。誤: 荒謬。諭: 通曉,明白。 〔143〕 悖(bèi): 惑亂,糊涂。 〔144〕 《書》: 《尚書》,指《皋陶謨》。 〔145〕 象: 字象。此句說,我想看看古人的字象。文字中“四象”指象形象事象意象聲,皆為字象。 〔146〕 遵修: 遵循、研究。穿鑿: 指沒有憑據(jù)的說法。 〔147〕 此句引自《論語·衛(wèi)靈公》。及: 到,接觸到。闕文: 空缺之文。即缺而不書或脫漏的文字。亡(wú): 通“無”。 〔148〕 非: 非議,批評。此“非其”二字一直管到“使天下學者疑”,都是孔子所批評的。衺: 同“邪”。邪辭,不正確的言論。 〔149〕 蓋: 句首發(fā)語詞,有承上啟下作用。其下為推斷性的議論。 〔150〕 經(jīng)藝: 指儒家習稱的“六藝”。 〔151〕 垂: 垂示。識: 認識。 〔152〕 這句引自《論語·學而》。 〔153〕 這兩句概括了《易·系辭》的兩句話:“言天下至嘖而不可惡也,言天下至動而不可亂也?!眹K(zé),深遠。至嘖: 最深奧的道理。 〔154〕 敘: 列舉。 〔155〕 通人: 學識淵博通達的人。據(jù)清代學學者研究,《說文》所引“通人”之說除孔子之外,尚有楚莊王、韓非、司馬相如、淮南王、董仲舒、京房、劉歆、揚雄、爰禮、尹彤、逯安、王育、張林、莊都、歐陽喬、黃顥、譚長、周成、官溥、張徹、寧嚴、杜林、衛(wèi)宏、徐巡、班固、傅毅、賈逵等二十八人。 〔156〕 稽: 考查。撰(zhuàn): 撰錄。 〔157〕 類: 字類。 〔158〕 曉: 諭。使明白。 〔159〕 部居: 部類。 〔160〕 廁: 置。雜廁: 混雜安排。此語出自史游《急就篇》:“分別部居不雜廁。”但《急就篇》是類書性質(zhì)的字書,以意義分類,系聯(lián)語詞。《說文》是以字形歸類。 〔161〕 咸: 副詞,皆。覩: 今作睹,看見。 〔162〕 厥誼: 其義。昭: 明白,清楚。 〔163〕 爰: 于是。諭: 告曉,告知。這句是說,如果其義不明白,就清楚地告訴他。 〔164〕 偁(chēng):“稱”的古字。舉,等于說“征引”。 〔165〕 孟氏: 即孟喜,漢東??ぬm陵縣人,作《易章句》。 〔166〕 孔氏: 指孔安國,孔子后裔。作《古文尚書傳》。 〔167〕 毛氏: 即毛亨,作《詩故訓傳》。 〔168〕 《禮》: 指《儀禮》,包括《禮記》。唐代以前只稱《禮》,唐代開始稱《儀禮》,并將《禮記》另作一書。 〔169〕 《周官》: 《周官經(jīng)》,即今《周禮》。 〔170〕 《春秋》左氏: 《春秋》除《左傳》外,另有《公羊傳》、《穀梁傳》等。此處只提左傳。不用《公羊》《穀梁》。 〔171〕 《孝經(jīng)》: 相傳是孔子弟子曾參所作。漢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東漢初年,又由衛(wèi)宏??边^。以上所引各種典籍,大多為漢代的古文經(jīng)。 〔172〕 古文: 此處“古文”包括大篆和戰(zhàn)國時期的六國古文。即非隸書書寫的經(jīng)典。 〔173〕 闕如: 空缺不書。此句引《論語·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174〕 敘曰: 有人認為這二字應當放到全文的開頭部分。 〔175〕 此十四篇: 許慎的《敘》本來包括《說文解字》十四篇的全部篇目和五百四十部部首。這些內(nèi)容在“敘曰”二字前面。但因其為表格形式,五代末和宋初的學者徐鍇徐鉉在整理《說文》時,都把原書各卷各分為上下兩卷,共三十卷。從而把敘文從五百四十部表格后截成兩段。因而習慣上把“敘曰”以后稱為“后敘”。今連成一體,省略篇目和部首。 〔176〕 許慎原書把說解字數(shù)也作了統(tǒng)計,今本《說文》字數(shù)與此不符。為后人整理而成。 〔177〕 建首: 建立部首。 〔178〕 立一為耑(duān): 耑,即“端”,開端。 〔179〕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引自《周易·系辭》。這里用作將文字歸類的方法。方: 事情。類聚: 指同部。群分: 指異部。 〔180〕 同牽條屬: 徐鍇《系傳》作“同條牽屬”。與下句“共理相貫”對稱,當從之。 〔181〕 雜: 繁雜,本指各種顏色之間的交錯配合,這里指部次、字次的安排。越: 超越。指越過各類的界限。 〔182〕 引而申之: 指《說文》全部文字以“一”開頭,通過字形和意義的聯(lián)系,把五百四十部和九千多字串聯(lián)起來。 〔183〕 究: 探究。萬原: 所有文字的意義由來。 〔184〕 畢終: 二字同義。亥: 指五百四十部首的最后一部,也是九千多字的最后一字。 〔185〕 知化窮冥: 引自《周易·系辭》,原作“窮神知化”,因《敘》的這一段是韻文,而有所改變詞序,以合韻律。以上說的是《說文》體例。 〔186〕 于: 句首語氣詞。 〔187〕 熙明: 光明。 〔188〕 承天稽唐: 稽: 稽古。唐: 唐堯時代。此句說: 承奉著上天賜予的命運,繼承唐堯的天下。 〔189〕 敷崇殷中: 敷: 布。崇: 高。殷: 正。中: 仲,每季的當中。這句是說,漢代皇帝跟唐堯一樣,敬順上天,正定四時。 〔190〕 渥衍: 浩大的水勢。渥: 厚。衍: 水盛而溢。沛: 水勢大而充沛。滂: 大水涌流。兩句說,無論遠近,都承受著恩澤;就像大水一樣地浩大和充沛。 〔191〕 廣業(yè): 擴大經(jīng)學事業(yè);甄微: 培養(yǎng)造就隱微之士。 〔192〕 探嘖(zé)索隱: 嘖: 同賾,深奧玄妙。隱: 精微。厥: 其。 〔193〕 粵: 句首語氣詞。永元: 漢和帝劉肈的年號。困頓之年: 困頓,亦作困敦。是太歲紀年法的名稱,相當于十二辰的“子”。永元困頓之年,是庚子,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194〕 孟陬: 夏歷正月。 〔195〕 曾曾: 曾孫的曾孫。最小的后輩。 〔196〕 炎神: 炎帝神農(nóng)氏。 〔197〕 縉云相黃: 縉云氏為炎帝的苗裔,在黃帝時擔任縉云之官。 〔198〕 共: 指共工氏。炎帝之后,姜姓。顓頊氏衰,曾與高辛氏(帝嚳)爭位。承: 受。 〔199〕 太岳: 指大禹時的四岳,炎帝之后裔。 〔200〕 呂叔: 大岳封呂侯,周文王時,封呂文叔于許,而成為周的藩臣。 〔201〕 俾: 使。許: 國名。今河南許昌。 〔202〕 世祚: 世祿。靈: 通“令”,善。 〔203〕 自彼徂召: 從那里(許)遷往召陵。許慎家在召陵萬歲里。 〔204〕 宅: 居。潁: 潁水。瀕: 濱。水邊。家住在潁水邊上。此節(jié)是說明許慎的家世。 〔205〕 竊: 謙敬副詞。用于自稱。卬: 即“仰”。景行: 大道。卬景行,是縮用《詩·小雅·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6〕 圣門: 指創(chuàng)造文字和使用文字的先代帝王圣人(如五帝、三王、周公、孔子、左氏、倉頡、史籀等)之門庭。 〔207〕 弘: 大。 〔208〕 既竭: 二字同義。既: 完;竭: 盡。此二句化用顏回稱贊孔子的話,見《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209〕 昧: 暗,不明。聞疑載疑: 聞疑并載之于書,等待后來的賢人君子。 〔210〕 演: 推演,推廣。贊: 告,說明。志: 識,古時“志”“識”二字同義。 〔211〕 次列微辭: 是說然后加上自己的說法。 〔212〕 儻(tǎng): 儻若,如果。尤: 過錯。 〔213〕 庶: 庶幾,希望。達者: 即通人,精通文字學的專家。 〔214〕 理: 治。董: 正。最后四句說,知道這些的人很少了。如果能夠明白有過錯的地方,希望有通人能夠治理并改正它。

          (陳五云)

          〔鑒賞〕 《說文解字·敘》是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作者許慎,字叔重。為東漢文字學家。當時有“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的口號。曾任太尉府南閣祭酒、洨長等職。許慎一生著書頗豐,有《淮南子注》、《五經(jīng)異義》、《說文解字》等。其中《說文解字》是他傾平生心血完成的偉大著作,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體例的字典,也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

          《說文解字》共十五卷,其中正文十四卷,最后一卷是《說文解字敘》,并附有許慎的兒子許沖的《上〈說文解字〉表》。今天我們看見的《說文解字》是由北宋初年徐鉉等人整理的本子。出于某種原因,徐鉉等人把全書每卷各分上下,成為三十卷。這一改動,不僅使《說文解字》的正文得到了細分,或許這樣便于讀者檢索。但同時也將原先第十五卷中《說文解字敘》生硬地割裂成兩段。以至于人們不得不把后邊的部分稱為《后敘》,以求得稱說的方便。但也留下了一個疑問: 許慎為什么要寫兩篇《敘》來說明自己的著作意圖?于此可見,宋代學者并沒有讀懂《敘》文,他們誤以為《敘》文中的《說文部首表》是個獨立的部分,從而割裂了《敘》文,也誤導了讀者。

          其實,《說文部首表》是《敘》文的組成部分,這是漢代學者著書的通例?!痘茨献印ひ浴肥龆爸饕獌?nèi)容,而《要略》自成一篇,為第二十一篇。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中歷述一百三十篇的篇名及寫作意圖,《自序》亦單獨成篇。皆置于全書之末。許《敘》也是同樣。但因《說文部首表》以表格形式出現(xiàn)而顯突兀。為方便閱讀,這里,我們省去了部首表。但將“后敘”直接與前半部分相連。

          《敘》文開始,講述了文字的起源和文明發(fā)展的關系。說明了在文字產(chǎn)生之前,人們用八卦、結繩、契刻等方法記事記數(shù),文字和八卦、結繩、契刻等一樣,都是約定的符號系統(tǒng),對文明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倉頡造字說”為文字的構造由來,做了很好的詮釋。

          繼而,許慎闡明了分析漢字結構的“六書”,這就是著名的“六書說”。這里,許慎“六書說”有四個可以注意的地方: 一是各書的名稱,二是六書的順序,許慎與同時代的班固、鄭眾都有不同,但又相近。說明了他們的學說有一個共同的源頭。一般認為,班、鄭、許三家都同出于西漢末年的劉歆之學。只是由于三人各自著眼的角度不同,而提出了不同的稱名和順序。三是許慎為六書都作了八個字的定義,這定義是四字兩句的韻語。由于流傳的關系,定義出現(xiàn)異文,但也是因為韻語這一特點,我們得以用唐代顏師古《漢書注》所引加以糾正。四是許慎為六書各舉了兩個字為例,舉例的做法,為我們正確理解許慎“六書說”提供了相對明確的材料。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說“六書”是“造字之本也”。因而后世往往認為“六書”是六種“造字方法”或“造字原則”。我們細讀《說文敘》,可以知道,許慎對“六書”的詮釋其實是分析文字形音義關系的方法。相比之下,許慎的說法顯得客觀一些,更近于事實。

          接著,《敘》文敘述了文字和典籍的歷史,并著重介紹了字體演變的歷史和文字體式。這一部分較長,由先秦一直說到了西漢末年及王莽時代。目的是為了強調(diào)“小學”的重要。由于許慎“五經(jīng)無雙”,兼通當時經(jīng)學兩派的學術,從解讀經(jīng)典的立場上,許慎更重視“古文”經(jīng)典的真實與否。為此,許慎表現(xiàn)出了歷史發(fā)展的觀念,并以此指導他的文字學的研究實踐。許慎批評了當時“俗儒啚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藝而善野言”的“迷誤不諭”。強調(diào)文字有“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的作用。

          然后許慎闡述了自己寫作《說文解字》的目的——“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并說明他采用的方法是“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而且“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所引書證,多取自古文經(jīng),“其于所不知,蓋闕如也?!背浞煮w現(xiàn)了許慎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治學作風。

          在通列《說文解字》十四篇篇目和五百四十部首之后,許慎說明了他建立部首次序的原則是“立一為耑”,“據(jù)形系聯(lián)”,“畢終于亥”。另一原則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前者是以形為線索,后者是以意義為依據(jù)。這種形義兩兼的做法,使得許慎創(chuàng)造的部首并不能隨意地檢索每個漢字的位置。但它畢竟使?jié)h字第一次得以按字形進行有序的排列,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用價值。

          《敘》文的最后部分,講了四個內(nèi)容: 一、 歌頌漢代的“皇恩浩蕩”;二、 記載了寫作的時間為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三、 記述了許氏族姓的由來;四、 對寫作《說文解字》表達了自己的謙虛態(tài)度。這里面雖然有些世俗的套話,但對處于那個時代的許慎來說,態(tài)度是真誠懇切的。這也是古代學者精神面貌的一個重要部分。許慎在公元100年就完成了《說文解字》的寫作,但一直到公元121年臨終,才由其子許沖撰表,上呈給朝廷。也可以見得許慎對所著的嚴謹和重視??梢韵胍?,在此二十年間,許慎是花了極大的工夫反復修訂的。

          最后,我們還得辨一下,在通行本《說文解字》的“后敘”部分,開頭有“敘曰”二字,清代學者段玉裁認為此“敘曰”應置于敘文的開頭,即“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之前。我們認為,這個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第一,“敘曰”二字是承接前文的十四篇目和五百四十部首而來。在文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此下的《敘》文,除敘篇目部首字數(shù)之外,余下部分是四字韻文,在文體上與上段《敘》文不同?!皵⒃弧痹圃?,正是兩種不同文體的過渡。因而,不能武斷地認為此處是由錯簡造成的?!墩f文解字敘》全文結構嚴謹,內(nèi)容豐富,層次清晰,形式多樣。這對于今天的我們,都是有借鑒意義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學《說文解字》,這個《說文解字敘》是前置課程
          中國漢字的起源
          《說文解字序》
          許慎《說文解字序》及其釋文(繁簡體對照)
          轉(zhuǎn):周大璞《古漢語綱要》[附錄一];許慎《說文解字序》譯注
          【傳統(tǒng)文化】漢字的來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