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張暉
張暉作品:紫莖綠葉領春風 48x50cm
自古以來,蘭花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蘭花代表了虛懷若谷、淡泊寧靜的高尚品質。
前人講“一生蘭、半世竹”,那么為什么是一生蘭呢?就是說在你的繪畫生涯中,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繪畫揣摩,從而感悟和解決畫蘭的優(yōu)美節(jié)奏、韻味、飄逸、俊美。前輩大師都把畫蘭花作為一生研究的課題,不斷地練習與提升。繪畫蘭花的確需要下很深的功夫,它是表現(xiàn)基本用筆能力和基本造型能力的一個最基礎的訓練手段,有點像我們西畫中的素描訓練,要把最簡單的形態(tài)用非常豐富的筆墨表現(xiàn)出來。當我們用這種感悟把蘭花畫出來,那么畫其他物象美感都沒有問題了。
張暉作品:蘭之漪漪 137x69cm
作為四君子之一的蘭花,因其獨特的自然屬性與高貴的品格使得文人墨客競相詠嘆,訴諸筆下千姿百態(tài)的蘭花形象,尋找人格的寄托,實現(xiàn)對自我現(xiàn)實處境的超脫。據(jù)史料記載,畫蘭花是從宋代開始興盛,之后歷朝歷代畫蘭的名家眾多,如趙孟堅、馬麟、文征明、李方膺、鄭板橋都曾鉆研過蘭花,并以其顯示自己廣博的胸懷。其中,最突出的畫蘭名家是鄭思肖,他與趙孟堅一道被后世稱為“墨蘭大家”。
蘭花的條狀形態(tài)簡約,與書法勁健的線條相通,簡單幾筆便能繪出蘭花形態(tài)。在墨色上,更是盡現(xiàn)千變?nèi)f化。蘭花雖然就單純的幾條線,幾條蘭葉,搭配幾朵淡淡的花,不像牡丹那般雍容,可迷人的就是它那種靜謐的身材。如果你覺得這過于簡單的形態(tài),不能把它畫好,那你就錯了。
張暉作品:年來谷口半霜風134x50cm
你看我們前輩大師,就能把非常簡單的蘭花畫的神采飛揚,非常動人、有儀態(tài)、有氣象,這些東西恰恰就是繪畫蘭花的難點。所以說我們在訓練的時候,怎樣才能一筆一招一式把它畫出來,同時把蘭花表現(xiàn)出非常棒的感覺來,這可不是我們靠照相機或者臨摹蘭花就能解決的。如果你只是單純地照著畫蘭花,那么你一定畫不好,你一定要把它給組織起來,用你的想象力、智慧,分開和組合變化著、融合著,最終呈現(xiàn)出你自己的繪畫風格。一幅非常有想象力的蘭花和實際的蘭花有著巨大的差別,它即便是來源于自然界,但是也要轉化成富有自己特色的藝術作品。這才是我們畫蘭花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蘭花本身的外部形態(tài)非常簡潔、簡單,想要把它繪畫地美輪美奐、熠熠生輝,就需要我們在用筆上有很高超的能力,用筆的豐富性、表現(xiàn)力、形態(tài)、變化都很講究。選用各種不同的用筆方式和表現(xiàn)方式,就能把看似簡單幾筆的蘭畫表現(xiàn)得豐富多彩、神采飛揚,這就需要國畫里所有的基本用筆的技法,都要融入這個畫中來。
張暉作品:蘭生不當戶 45x97cm
如果我們在繪畫蘭花的方面掌握的好一些,那么其它的繪畫相對就簡單了。其它的花卉形態(tài)比較入畫,用筆相對簡單一些,容易解決。因此掌握繪畫蘭花的技巧,是學習中國畫里非常重要、關鍵的方面。正因為它繪畫起來有難度,我們畫的時候要注意,從起筆、收筆到行筆,這些過程它會有一些基本的規(guī)律,學畫的時候要抓住這些規(guī)律。你比如說,怎么樣起筆?怎么樣收筆?為什么這么起?為什么這么收?如何去組合這些蘭葉之間的用筆關系?這個是我們要進行思考的問題。那么有關用筆上面,主要有中鋒用筆,側鋒用筆,逆鋒用筆,還有其它的綜合用筆,綜合中鋒轉逆鋒,逆鋒轉側鋒,側鋒轉中鋒,這些復雜的用筆盡量在繪畫一幅蘭花圖中都要體現(xiàn)出來。
張暉作品:君子相依 107x50cm
畫蘭葉起筆和收筆的要點一定要記住,起筆要空走一段,不能直接從上到下頓著畫,要虛走一段,收的時候是輕收,不能甩出去,甩出去是不對的。如果不是輕收輕頓,直接頓下來畫出去,會出現(xiàn)一個很大的節(jié)奏變化,這樣整個力量就跑到起筆的地方了,整個蘭葉線條的舒展感覺就破壞了。所以說起筆的時候要空走一段,有點像飛機起飛前滑行一段似的??兆咭欢?,然后收筆的時候要輕輕的抬起來,有一個停頓的感覺,不要往外掃,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點。
雖然就簡單的幾個葉,其中蘊含的內(nèi)容是很豐富多樣的,提供的空間是很大的,這個是需要我們在日常訓練中逐漸要解決的。比如說開始我們怎么研墨?首先要從選材料入手,借鑒挑選經(jīng)驗;第二個就是怎么選用紙張?第三個就是怎么選用顏色材料?再一個就是用筆和用墨的方法,做一個綜合的評估和考量。
張暉作品:楚蘭依依 69x50cm
當我們逐漸掌握最基本用筆后就要掌握變化,蘭葉就像韭菜似的,它有透視關系,而且自然生長中不能只看它一個角度,它有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有的寬,有的窄,有側面、正面、四分之三面、四分之二面,角度很多種,我們最終要練到一下手,各種角度都能畫出來,這樣畫面就相對比較豐富了。還有一種用筆為虛連,實際是虛走的一段,但是感覺畫面的“氣”還是連著的,這叫筆斷意連,這也是一種變化的表現(xiàn)。
我們中國畫特別講“勢”,這個勢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要有動感,就像一條魚暢游時會有方向感,十分生動。即便蘭花是這樣的生長,但是也不能這樣去畫,它沒勢再怎么畫也是不好看。鄭思肖(元代)有一張墨蘭圖,他雖然用的是蘭花生長的形態(tài),但是他畫出好多變化來,把勢給調了,畫面也很優(yōu)美。不過這樣的繪畫水平是很高的,一般初學者是很難掌握的,所以說先不要去嘗試這樣的繪畫。
張暉作品:自爾為佳節(jié) 138x35cm
在中國畫中,構圖也好,整個畫面的章法也好,畫的線條運用也好,實際都是走一種暗存的感覺,要在動中求一種平衡。重心平衡的線條就符合審美觀,重心偏離到一面的,就不存在平衡美,這樣的線既單調又不好看,類似這種線我們在畫中國畫里頭以后會逐漸發(fā)現(xiàn),不過這種線是不應該存在的。因為它從構圖來講,怎么畫都不好看,這就是一個繪畫鐵律。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畫畫的時候,一定要站著畫,不能坐著畫。因為我們在繪畫時,在用筆用墨方面是要使出力氣來的,坐著繪畫是使不上勁的,因此站起來繪畫是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堅持一段時間以后,我們就可以把腰腿包括腳全身的力量都能用到筆上來,這樣就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比較好的繪畫境界了。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中國畫所追求的力量、氣韻、神韻和流暢性,全是靠我們的力量完成的。
張暉作品:又見春風 55x50cm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想畫好蘭花,難度非常大,需要循序漸進地積累,需要把每條線都畫的非常美,非常漂亮,然后和其他的線組合起來也要非常漂亮。就好像我們譜一首樂曲,不能光一兩個音符悅耳,也不能只有一個組合好聽,需要整體的完美組合,才能構成一件非常優(yōu)美的作品。這就需要我們用豐富的用筆變化,把蘭花的象征性、寓意表現(xiàn)出來,比如那種高潔,不飾芳華,幽谷的那種冷香、空寂感,在大自然中不求別人贊美,獨賞芬芳的那種體會。
張暉作品:又見春風 55x50cm
所以當我們通過對繪畫蘭花的訓練達到很高的水平以后,就可以去看其它中國畫水墨畫里的用筆用墨,自然會對它有一個初步的評價。萬變不離其宗,所有中國水墨畫里頭,不管是什么題材,什么內(nèi)容,基本的筆情、筆趣、筆意、筆性、這些方面都是不變的。這時,我們會一覽無余的發(fā)現(xiàn)中國水墨畫蘊藏的奧妙,畫中所包含的、所追求的內(nèi)容和達到高下水平的差距是什么樣的,這樣我們就掌握了一個最基本的評判標準了。
張暉作品:無人亦自芳 54x50cm
潘天壽先生說:“蘭花是香祖?!彼南闶亲罡呒壍囊粋€階段。蘭花的香是暗香,不是茉莉花那種芬芳撲鼻的香,它散發(fā)的是一種暗暗的、潤物細無聲的感覺。石濤畫的蘭,鄭思肖畫的蘭,歷史上的幾位大師,畫蘭畫得都非常好,但是這種好只能是建立在個人基礎上而言,雖然得以仰慕贊美,但不排除日后會出現(xiàn)比他們畫的還好的。不過這樣的設想何時出現(xiàn),不好預測。只能說,畫畫不是說畫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代表著畫到了終極,還有更上一層樓的可能性。
張暉作品:幽蘭 139x35cm
齊白石大師畫的很多農(nóng)村里的一些臺燈、掃帚或者農(nóng)作物,都是我們平常不屑一顧看著非常丑的形象,到他的筆下卻能妙筆生花、栩栩如生,畫的比自然物象還要美,常常令人愛不釋手。他畫出的每一樣東西,都可以看成寵物,如同珍寶一樣,美麗惹人喜愛。例如他畫的老鼠,我們不僅沒有厭惡感,反而感到非常親切、喜歡,就像是養(yǎng)在自己身邊的小寵物,非常喜歡的一個寶物似的。這就是畫家繪畫的力量,用繪畫創(chuàng)造出美感的力量,把所有的物象畫進畫面里,氣象萬千、美輪美奐,當然這也是中國畫最難的地方。
“人品若蘭極崇峻,情懷與水同清幽。”我的每一幅蘭花作品中都寄寓著我人生的體驗,俯拾皆是。
張暉,1986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攻讀魯美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專攻大寫意花鳥畫,擅畫蘭、竹、猴、豬、鴨等?,F(xiàn)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沈陽文史館研究員。
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美展并獲獎,連環(huán)畫《駝峰上的愛》獲七屆全國美展銀獎;數(shù)百幅作品及多篇學術文章發(fā)表于國家級專業(yè)書刊;《張暉作品集》、《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作品集·張暉》、《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精品叢書·張暉花鳥畫作品精選》等八部個人畫集及多部主編、參編教材先后出版;在法國巴黎、煙臺畫院、遼寧博物館、北京榮寶齋大廈、俄羅斯托姆斯克、日本東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多次在全國范圍內(nèi)招生舉辦張暉寫意花鳥畫高研班;數(shù)十幅作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中外美術學院和美術館等文博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