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門之變前夜,秦王府內(nèi)都發(fā)生了什么?】
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秦王李世民安插在東宮的奸細突然來報說太子及齊王打算趁明天為齊王出征草原十八部踐行的機會除掉秦王。
李世民得到消息后連夜招親信長孫無忌及尉遲敬德來商量對策。他們二人聽聞消息后非常激動,強烈主張不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要求先下手為強。
正在他們商量對策到時候,從宮內(nèi)傳來消息,唐高祖李淵要召李世民立即入宮。李世民入宮后才得知原來是主管天文的太史令傅奕給李淵上了一份密奏,說“太白見秦分,秦王當(dāng)有天下!”。作為一個帝王,李淵對于這樣的密奏自然是十分震驚的,所以他才決定立即召見李世民。
李世民得知被召見的原因后,也大為震驚,他知道稍有不慎今天就會必死無疑。他聲淚俱下的向自己的父親說明這是別人陷害他,自己早已沒有了奪位之心。出于父愛,李淵沒有立即下手。
李世民自太極宮返回秦王府后,就對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說:“陛下已經(jīng)得到密奏,說秦王府正在密謀謀反!”
李世民為什么不跟他們二人說被召見的實情,反而說李淵已經(jīng)知道秦王府在謀反了呢?這無非是李世民想讓他們二人徹底斷了退路,死心塌地跟自己干到底。試想如果李淵已經(jīng)知道秦王府在謀反,那么秦王府的人還會有活路嗎?
李世民馬上進行布置,他讓長孫無忌安排人去洛陽,讓秦府舊將張亮戒備,隨時準備將軍隊撤往關(guān)東以圖長久。另外,又傳令通知原來的秦府舊將全部到秦王府開會,商討對策。
在召集舊部這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一個小插曲,長孫無忌派人去請杜如晦、房玄齡的時候,這兩人以皇帝有詔令不允許他們再入秦王府為由,拒絕秦王的召見。這令李世民大為惱火,隨即派尉遲敬德拿著自己的寶劍再去請他們,并且下令如果他們不來就用寶劍砍下他們的頭顱。
房、杜二人本來都是堅決的行動派,他們早就鼓動秦王效仿周公之事,也就是讓他除掉太子。后來在唐高祖李淵的嚴厲警告之下他們膽怯了,此刻他們也許并不想再摻和李世民的兄弟之爭。但是當(dāng)尉遲敬德怒氣沖天的拿著寶劍來到他們的家時,他們知道秦王已經(jīng)被激怒,自己不去真的會人頭落地。最終,他們二人還是換上長孫無忌準備的道士服秘密前往秦王府。
在秘密會議上,李世民首先分析了雙方的力量對比。太子李建成掌握的東宮六率有2000人馬,這是太子的親兵。另外,他還掌握著京城的防務(wù)兵權(quán)。此時的李元吉作也掌握著征伐草原十八部大軍的統(tǒng)兵權(quán),而李世民手里只有秦王府的800親兵。
他的確只有800人,在得到李建成謀害自己的消息之后,李世民第一時間就去找了李靖,希望他能夠站在自己的一邊。但是李靖以親王之間的矛盾做臣子的不便參與為由拒絕了李世民,將軍李勣也是這個意思,所以李世民無法爭取到外援。
當(dāng)下力量的對比,用李世民自己的話來說,就相當(dāng)于雞蛋與石頭的對比。
經(jīng)過分析,他們達成共識,唯一獲勝的希望就是提前進入皇城埋伏,待李建成、李元吉進入皇城之后迅速關(guān)閉城門,將他們的兵馬阻隔在皇城之外。
這里有一個關(guān)鍵的問題,那就是要提前入宮埋伏就必須有宮門守將的幫助,否則這個計劃無法實現(xiàn)。這個事情就引出了關(guān)系到玄武門事變成敗的一個關(guān)鍵人物:常何。
這個常何本是李世民的舊屬,之前跟著李世民打天下。后來李世民將其調(diào)入京城,安插在玄武門值守,官至中郎將。平時李世民又對常何施以重賄,并引為心腹。但是建成一方也在拉攏常何,也時常予以重賄、提拔。為了保險起見,李世民決定親自去見常何,要他站在自己的一邊。事實證明李世民此舉的確十分必要。因為在同時,太子一方也想讓常何幫助自己,但是來的說客既不是太子也不是齊王,只是一名東宮的幕僚。相比之下,李世民無疑是更能打動常何的一方。
盡管早就下了決心要動手,但是李世民卻還是不想背上“屠戮手足”的惡名。他故意向下屬們表現(xiàn)的不忍兄弟相殘,故意顯示出“猶豫”。
尉遲敬德首先跳出來大叫:“都什么時候了,你還顧忌這些,再不先下手為強,命都沒了。我們跟著你是要享受富貴的,而不是等死。如果你再婆婆媽媽,那我只好先去逃命了,不能陪你一起等死?!?br>長孫無忌也在一旁附和道:“尉遲將軍說的對,如果不立即下手,我們這些人都會瞬間灰飛煙滅,我們不甘心。如果你不下決心,我們都要趕緊逃命去?!?br>其他的人也都七嘴八舌的鼓動李世民下決心,不要再猶豫了!
但是李世民還是猶豫不決,他就讓人占卜一下吉兇。張公瑾一腳將占卜的龜殼踢翻,說:“還占卜什么?如果占卜的結(jié)果不吉,難道就不做了嗎?”
在眾人的“逼迫”之下,李世民終于“無奈”地下了決心。
這種“逼迫”是必要的,畢竟殺的是自己的親兄弟,盡管決心已定,但是李世民不能自己說出來,也不能輕易表態(tài),必須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那么做的。
一切都已經(jīng)準備就緒,在午夜時分,李世民與幕僚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三人及尉遲敬德、侯君集、獨孤彥云、張公瑾、劉師立、鄭仁泰、公孫武達、杜君綽、李孟償九人一起盟誓,一場血腥的政變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