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年,李淵不顧李世民苦勸,下令將開國功臣劉文靜斬首。劉文靜臨終,流淚嘆道:“自古飛鳥盡,良弓藏!...
619年,李淵不顧李世民苦勸,下令將開國功臣劉文靜斬首。劉文靜臨終,流淚嘆道:“自古飛鳥盡,良弓藏!此言不虛啊?!彪S即,年僅52歲的劉文靜就這樣被斬。
當(dāng)年,隋末天下大亂,隋煬帝整日沉迷酒色,四面草寇揭竿而起,中原四分五裂。太原留守李淵見此,經(jīng)常獨自嘆息,只有李世民信心滿滿,禮賢下士,結(jié)交英雄豪杰,一起密謀,準(zhǔn)備舉事。
晉陽令劉文靜和宮監(jiān)裴寂都與李世民有往來。劉文靜此人,胸懷大志,謀略過人,他十分欣賞李世民,兩人交情深厚。但裴寂,對李世民卻不以為然。
后來,瓦崗李密叛亂,劉文靜因與李密有姻親關(guān)系,被革職入獄。李世民認為劉文靜可共謀大事,便去探望。兩人一見面,劉文靜憤憤說:“如今天下大亂,還有什么公正的賞罰呢?除非漢高祖,光武帝等人在世?!?br>
李世民說:“難道當(dāng)今就沒奇才了?只怕你肉眼不識!我來探望大人,就是想和你共圖大事。我不是那種看著親友下獄,束手無策,只知哭泣,抱怨之輩?!?br>
劉文靜聽后,稱贊道:“好!我沒看走眼,公子果真是漢高祖,光武帝般的濟世奇才,我定會盡心盡力為你出謀劃策。"
接著,他獻計說:“如今,天下大亂,盜賊遍地,公子既有雄才偉略,正好可把他們收為己用,然后號令天下。就是避難的太原百姓,如把他們收集起來,就可得十萬人了。公子父親手下也有數(shù)萬人馬,如我們現(xiàn)乘虛入關(guān),傳檄四方,我可肯定,不出半年,公子就可成就帝業(yè)?!?br>
李世民聽后,沉默片刻,說:“確實是好計策,不過,只怕家父不同意”
劉文靜道:“這不難?!闭f完,他在李世民耳旁悄悄說了幾句,李世民立刻明白他的意思,便辭別了劉文靜。
之后,李世民從獄中出來,馬上宴請裴寂,投其所好。裴寂也很高興,于是經(jīng)常和李世民往來,漸漸地,倆人交情深厚。李世民見時機成熟,就把與劉文靜密謀大舉的事告訴了裴寂,后來,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擊敗,李淵也因此獲罪,裴寂趁機勸得李淵同意起兵。
李淵太原起兵后,劉文靜任司馬,裴寂任長史。為解決李淵心腹之患——北方突厥,劉文靜主動前往突厥,成功說服始畢可汗與李淵合作。李淵圍攻長安時,劉文靜俘隋朝大將屈突通,為李淵立下汗馬功勞。后來,李淵進位大丞相,劉文靜任丞相府司馬,封光祿大夫、魯國公。
618年,李淵登基稱帝,大封功臣。劉文靜因輔佐有功,被封為納言,其實就是宰相。同時,他還作為太原元謀功臣,與李世民、裴寂一同得了“恕二死”的特權(quán)。裴寂被封為尚書右仆射、魏國公。
后來,涇州一戰(zhàn),劉文靜違令致戰(zhàn)敗,事后,他被削去官職。不久,劉文靜跟隨李世民平定隴西,被恢復(fù)爵位,封為尚書。
本來呢,有這官職也算可以了。但劉文靜自恃有才,他覺得自己官職低,很不滿。并且,還因裴寂官職比自己高,但功勞卻沒自己大,更覺得憤憤不平。平時,劉文靜和裴寂談?wù)撜聲r,多次產(chǎn)生摩擦,兩人生了嫌隙。
后來,劉文靜與兄弟一起飲宴時,醉后口出怨言,稱要斬裴寂。恰巧,當(dāng)時劉文靜家中出現(xiàn)怪物,劉文靜弟弟劉文起就找來巫師驅(qū)邪,巫師披發(fā)念咒畫符。劉文靜有個小妾因失寵心生怨恨,竟讓兄長上書,誣告劉文靜兄弟想謀反。李淵得知后,將劉文靜交付屬吏,命裴寂與蕭瑀審訊。
《舊唐書》:“文靜嘗與其弟通直散騎常侍文起酣宴,出言怨望,拔刀擊柱曰:“必當(dāng)斬裴寂耳!'家中妖怪數(shù)見文起憂之,遂召巫者于星下被發(fā)銜刀,為厭勝之法。時文靜有愛妾失寵,以狀告其兄,妾兄上變。高祖以之屬吏,遣裴寂、蕭瑀問狀。"
面對審訊,劉文靜直言:“太原起兵時,我與裴寂地位相當(dāng)。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官銜卻遠不如他。我東征西討,家屬卻無所庇護,我心有不滿?!笔挰r認為,劉文靜并非謀反。
李世民也力保全劉文靜,對李淵說:“起初,劉文靜第一個想出起兵大計,他告訴裴寂,裴寂才依計行事。入關(guān)后,劉文靜和裴寂兩人所受恩寵確實懸殊大,劉文靜有怨言,這也理解,至于謀反,他肯定不會,應(yīng)賜恩赦罪于他,這才對得起他當(dāng)年獻計之功!”李淵聽后,不為所動。
《舊唐書》:“文靜曰:起義之初,忝為司馬,計與長史位望略同;今寂為仆射,據(jù)甲第,臣官賞不異眾人,東西征討,家口無托,實有缺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备咦嬷^群臣曰:“文靜此言,反明白矣。'蕭璃等皆明其非反。太宗以文靜義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懸隔,止以文靜為缺望,非敢謀反,極佑助之。"
這時,裴寂補刀,奏:“劉文靜才華謀略過人,但為人陰險,如今天下未定,如留此人,必為后患?!崩顪Y一聽,竟點頭同意。
隨即,他下令捉拿劉文靜兄弟,推出斬首。劉文靜臨刑前長嘆道:“飛鳥盡,良弓藏。這話不假啊!”,這就是開頭那一幕。
直到629年,繼位為帝的李世民才為劉文靜平反,追復(fù)其官爵。
對于劉文靜之死,后人評價:劉文靜有首倡起兵之功,戰(zhàn)績卓著,但賞賜不均,待遇不平,實為高祖之失!劉文靜急功近利,行為偏激,招此大禍,亦可為鑒。而裴寂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其人品太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