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名導都有自己喜歡、擅長的風格和題材,而且,就像運動員一樣,巔峰過后,藝術創(chuàng)造力會有不同程度的衰退。
一些導演晚年的作品爛得令人難堪,用大神的話來說:那些電影只是會說話的照片,跟電影藝術沒有半毛錢關系。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無論是伯格曼、塔圣、阿列克謝·日爾曼,還是科波拉、赫爾佐格、斯科塞斯、昆汀,都無法抗拒這一鐵律。
然而,有一個導演就不信這個邪,他的字典里沒有下滑、起伏,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一個巔峰到另一個巔峰,成為黑色(《殺手》)、戰(zhàn)爭(《光榮之路》《斯巴達克斯》《奇愛博士》《全金屬外殼》)、科幻(《2001太空漫游》)、古典(《巴里·林登》)、暴力(《發(fā)條橙》)、恐怖(《閃靈》)的經(jīng)典——
十六歲就把照片賣給當紅雜志《look》的攝影天才庫布里克(看到這個名字就有一種觀影的沖動),每部電影、每種題材都能玩出花來讓人膜拜,猶如電影界的戰(zhàn)神:
電影誕生以來,這樣的大神僅有一位:
拔劍四顧心茫然,無敵是多么寂寞!
沒有對手,就跟自己比,跟自己較勁:在藝術和票房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不以損害藝術品質(zhì)為代價賺取票房。
任何藝術達到高段都殊非易事,即便庫布里克這樣百年難遇的奇才,想要一覽眾山小,也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每一寸膠片都浸透了他的心血和對電影近乎宗教般的虔誠。
燈光、攝影、劇本、設計稿、器材……事無巨細,各種資料車載斗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準備得無比充分,畫面、音樂、人物、故事、風格必須前衛(wèi)、先鋒、叛逆,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
1975年《巴里·林登》上映,為了讓觀眾充分感受影片油畫般的質(zhì)感,庫布里克特意給電影放映員寫了一份非常詳細的放映指南:
亮度、畫幅比,真是操碎了心……
與《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游》、《發(fā)條橙》等杰作相比,庫布里克27歲拍的《殺手》(1956)似乎并不起眼:
藝術家Max Temescu為《殺手》(1956)創(chuàng)作的海報:
殺手
但畢竟出自戰(zhàn)神之手,63年過去,依舊是熠熠生輝的黑色經(jīng)典:
壓迫感十足的攝影:
克服保安、警察、同伙,機關算盡,但你算不到小狗會跑出來,更不可能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漫天飛舞的鈔票如同生活一樣無情,還有一絲黑色幽默的苦澀: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人生在世不要太突出:
可是,大神啊,你不僅突出,還非常之耀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