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學書多年,楷書主攻是顏體,練了多年,也走了很多彎路。早先學顏體的《多寶塔》后轉學《顏勤禮碑》,最后將精力放在《大唐中心頌》上。多臨少創(chuàng),雖然寫得有幾分像,僅得了個外觀的“皮囊”,樣子雖然似幾分。顏楷結體高古,行筆絞轉,起收頓挫,筆意出自于篆隸,結體同似于“大王”,用筆調鋒多有褚河南韻味。
抄帖練習無疑是照貓畫虎,落得一個“大概樣”,后得到幾位老師的指點,特別是聽了洪厚甜老師的教學,學顏不學篆隸,空費時間?;剡^頭又把大篆撿了起來,聽老師的話是好學生。
又搜羅了民國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賈景德楷書》作為參考,賈先生是1960年過世,現(xiàn)留存的資料,幾乎都是高清版,網(wǎng)上也可以搜得到他的作品圖片。
洪厚甜老師告誡他的弟子,學書法厚古不薄今,學古人的書法精髓,借今人的筆墨細微之處,來查漏補缺,好方法就是學書的捷徑。果不其然,疫情之前的兩年,我在河南鄭州見到了國勝兄,國勝兄是學顏的高手,旅途中還帶了一本《華世奎墨跡》,看來學書法很多高手都用了這一招。
以古碑版顏體為主,后人學顏體有大成者,碑版不清,自然可以借鑒,小版本的碑帖筆法模糊,可用大字高清版來觀察內在的起承轉合。這個好方法,果然很多人在用。近幾年的國展,大楷也好,小篆也好篆,很多人選擇借鑒明清兩代的書法元素,關于楷書部分,楹聯(lián)展和大字展,借用民國的資料來轉化創(chuàng)作,書友為了入選國展走了這條“近路”。翻開近幾年的大楷作品集,“民國風味”的楷書作品真的很多。
關于賈景德先生的楷書借鑒,筆者還是極力推崇的。話說回來,當下的書壇寫楷書的人,知道這個名字的人卻不多,其書法水平確實被嚴重的低估了。近現(xiàn)代顏體四位代表人物:華世奎,錢南園,譚延闿,賈景德。
華世奎和譚延闿這兩位書家的名氣要大一些,但一代大師于右任卻對賈景德先生的說法贊賞有加,兩人多次私下切磋書法藝術。于右任點評“能以顏楷見長,且有其神韻?!?/span>
賈景德從秀才到舉人,從舉人到進士,從文秘到縣長,雖屬舊派文人,并不是以書法得名,然書法出眾,便被拉入書壇排了座次。賈景德先生的楷書得了顏體的精髓,結體寬薄,有廟堂之氣,雄強剛正,無論是公文的小楷,還是題匾的榜書,帶著很強的過人氣息,于右任先生寫詩贊他“誠風雅之正聲,傾佩實深”,多次對賈景德的褒獎,能得到大師的認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筆者認為賈景德先生的大字,脫離了別人點評顏體的“黑大粗”,除了正大氣象及強烈的對比之外,常常把出鋒的“小尖尖”刻意留在紙面上,這樣顯現(xiàn)得更加靈動,整個運筆的過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如宋米芾所言,作大字如做小楷,鋒芒畢露,靈氣自顯,顯然賈景德先生撇開了“黑大粗”一路的以雄強氣勝。筆者認為這一點值得我們今人借鑒。(四海易術個人看法也不一定正確)
賈景德(1880-1960),字煜如,一字玉如,號韜園,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zhèn)尉遲村人。山西大學堂肄業(yè),故通中西之學。光緒二十九年舉人。光緒三十年甲辰科進士,殿選知縣。歷任清招遠縣、郯城縣知縣;北京國民政府山西都督府秘書監(jiān);南京國民政府平津衛(wèi)戍司令部、太原綏靖公署秘書長、行政院銓敘部長、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考試院、行政院副院長。1949年去臺后任“考試院”院長、“總統(tǒng)府”資政等要職。
我是四海易書,每天分享一點書法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