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的田間地頭,總有一些和人類相依相存的野菜。平常他們?nèi)~榮葉枯、花開花落,默默生存,毫不起眼。當村民們一有頭疼腦熱的小毛病時,順手拽來的這些野菜往往就是救命的良藥。
今天草木君想說的就是三種這樣的野菜。這三種菜小時候的俗稱分別叫婆婆丁、米口袋和呱呱菜。后來長大后,想起了這記憶中的野菜,才終于弄明白婆婆丁就是大名鼎鼎的蒲公英,也就是黃花地丁;匍匐生長,長著羽狀葉片,結(jié)著三到五個莢狀果實的米口袋其實學名叫地丁;而那個葉子吃起來黏黏的,長著自然下垂小果實的呱呱菜真名叫紫花地丁。這三種毫不相似都叫地丁的野菜,說起來都是清熱解毒的良藥。
俗稱婆婆丁的黃花地丁,最常見最浪漫的名字該是蒲公英,說起蒲公英,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嘟著嘴吹得蒲公英的種子漫天飛舞的場面。
論起蒲公英的植物家譜,它應(yīng)該和菊花同屬于菊科這一植物的大家族,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條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jié)籽,早春開花,開花后經(jīng)13~15天種子即成熟。一年春夏秋,只要有種子,蒲公英都能落地生長。在早春的三四月份,遙看近卻無綠意萌萌的草地野坡,最扎眼的就是蒲公英的花兒,黃黃的,約有一元硬幣大的花盤,帶著亮眼的嬌黃,在春日的田野上給人以希望。
蒲公英最鄉(xiāng)土的名字該是婆婆丁,的的確確,它是老奶奶們的最愛,不管頭疼腦熱、各種炎癥、各種瘡毒,都少不了蒲公英的影子,肥大的葉子,苦苦的味道,是很多人童年忘不掉的記憶。做菜粥、生吃涼拌,曬干泡茶,蒲公英食材也是隨手拈來的藥。
如今,很多地方已經(jīng)不滿足野生蒲公英的稀少,開始人工種植起這種野菜。并且開發(fā)了諸如蒲公英茶等新品。但留在記憶里的還是開滿鄉(xiāng)野淡淡的苦苦的那一片片婆婆丁!
米口袋,大概是因為它的莢狀果實里,有著一些白白的種粒,像農(nóng)村裝糧食的米袋子而起名。
這是一種生長在荒坡閑地的野菜,貼著地皮生長,一長就是一片,土綠的羽狀葉子,白色的小花,也是開在早春,在地里任由人們牲畜腳踩腳踏,能引起孩子們注意的也就這是它們的莢果,用手捏開,吃那點微不足道的種粒,是那個年代樂此不疲的童趣。
其實米口袋的學名叫地丁、甜地丁,植物學上是這樣介紹它的:豆科多年生草本,高4-20厘米,全株被白色長綿毛,果期后毛漸稀少。主根圓錐形或圓柱形、粗壯,上端具短縮的莖或根狀莖。葉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多數(shù),叢生于根狀莖或短縮莖上端,早春時葉長3-10厘米,后期可達10余厘米。總花梗自葉叢間抽出數(shù)個至十數(shù)個,頂端集生2-5朵花,排列成傘形;莢果圓筒狀,被長柔毛。種子腎形,表面有光澤,具淺蜂窩狀凹陷?;ㄆ?-5月,果期5-7月。春季采收全草入藥,煎服主治各種化膿性炎癥、癰腫、疔瘡、高熱煩躁、黃疸、腸炎、痢疾等。
呱呱菜,學名叫紫花地丁,這種菜一簇簇多生長在農(nóng)村老屋后面或是樹下,葉子像芭蕉扇。它其實是堇菜科多年生草本,高7~14厘米,無地上莖,地下莖很短,主根較粗。葉基生,狹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具圓齒花瓣紫色,花期4~5月,紫色小花,花后結(jié)針狀小果。這種菜的葉子吃起來黏黏的,帶著一絲甜味,吸引人的也是它的小果實,是孩子們滿坡尋找的特有小吃。
如今在農(nóng)村,野生的紫花地丁已經(jīng)不多見了。相反在城市綠化中卻出現(xiàn)了它的身影。紫花地丁秋后莖葉仍青綠如初,花旁伴有針狀小果,直至冬初,地上部分才枯萎,因此是極好的地被植物,也可栽于庭園,裝飾花境或鑲嵌草坪。早春的紫花地丁草坪里,成片紫色的花朵像天鵝絨一樣,反射著高貴的光芒,沒想到,這種隨處而生的野菜規(guī)模種植后也是如此震撼。
和別的地丁一樣,紫花地丁,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疔瘡,癰腫,瘰疬,黃疸,痢疾,腹瀉,目赤,喉痹等多種病癥。
在我想來,這三種毫無親緣關(guān)系的野菜,之所以都有地丁這個共同的名字,看來是因為它們清熱解毒的藥性相同而被歸入一類的吧!?
小時候在我們心中,它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顆草,是孩子們嬉戲時的墊子,游戲的道具,隨手扯來的小吃,是回家交差的豬食菜,誰也沒有想到他們還有那么多的功效和作用!看到了這些菜,就想起了以前淳樸的鄉(xiāng)村,想起了無拘無束的日子,想起了永遠也回不來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