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六十四卦,卦卦相連,講述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的輪回過程。六十四卦順序,一直是歷代名家推導(dǎo)的重點。本文講解次序,乃先師倪師人間道里所述,重新整理在此。
1. 乾爲(wèi)天
六龍御天之課 廣大包容之象
萬物皆成於天地之間,故天之高,地之厚德,皆為吾人所效法。聖人觀天而知天之運行恆 古不變,且永不止息,此天之道。乾為萬物之始,以象言其為天,為陽,為父,為君。
2. 坤爲(wèi)地
生載萬物之課 君倡臣和之象
3. 水雷屯
龍困淺水之課 萬物如生之象
雲(yún)雷之興,陰陽始交,而未成澤,故為屯,如成澤則為解,此卦動於險中,乃屯之義,如陰陽不交則否,此時機乃天下屯難,未亨泰之時也。
4. 山水蒙
人藏祿寶之課 萬物發(fā)生之象
艮為山,為止,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遇險而止,莫知所之,蒙之象也。
5. 水天需
雲(yún)靄中天之課 密雲(yún)不雨之象
蒙之後須養(yǎng),此需之時也,飲食之道也。雲(yún)之上於天有蒸潤之象,就如同飲食之於人一樣, 此養(yǎng)之時,乃待也。乾之性健,必採進法,仍處坎險之下,故須待而後進,即外險內(nèi)健,此卦之象,乃真養(yǎng)之義。
6. 天水訟
蒼鷹逐兔之課 天水相違之象
人之所需飲食也,因有所須,爭訟之所由起。天陽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違,所以成訟 也。卦義:外健內(nèi)險之象,必有訟。
7. 地水師
天馬出群之課 以寡服眾之象
師之興,因有爭議也。此卦本體上順下險之象,亦即地下有水,內(nèi)外分即內(nèi)險外順,有行 險之道如何順行之義。水在地下必聚,如部隊之集結(jié),如九五為一陽,餘為諸陰,則為天子之 象,今九二為將位,統(tǒng)帥諸陰,則為將帥之象。此卦申明處師之時,內(nèi)須戒慎警惕,不可掉以輕心,外須統(tǒng)一專權(quán),命令如一,方能行順之義。
8. 水地比
眾星拱比之課 水行地上之象
師之後,師者眾也,眾聚有相比親也。比,相親也,有眾則必有比,故次師也。物之相近 莫如水與地,永遠(yuǎn)相比附,故卦體為水在地上,地上有水象。水為險,地為順,故外險內(nèi)順為比卦。險猶戰(zhàn)戰(zhàn)兢兢,恐得罪人象,內(nèi)心又持順之地道,有坤厚之德性,此比之道也。
9. 風(fēng)天小畜
匣藏寶劍之課 密雲(yún)不雨之象
比乃親和,親和之後必有所畜,因物相比親則附於一處,為畜,此畜者,聚之來源也。同相親和之人,其志必同畜。畜亦止也,止然後有聚。此體本乾為天,乃在上之體,今居風(fēng)之下, 示意吾人如要聚止剛健之人,唯有巽順為大,故世間再剛健之事與人,必為巽順?biāo)挂?。本卦一陰居第四位,為五陽所包,此得位乃因柔巽之道也。卦象『外柔?nèi)剛』,乃能以小畜大。
10. 天澤履
如履虎尾之課 安中防危之象
天地間萬物由畜道而止之後,有禮生焉,履者,禮也,故畜之後為履。所有物之聚大小不 同,高下不等,有美惡之分,是故物聚後必有禮。人到何處,必有禮也。卦體天在上,澤在下, 上下區(qū)分,尊卑立見,此理所當(dāng)然也。此以柔藉剛,謙卑而順,説禮之道也。澤有卑順之意, 卦象『外健內(nèi)卑』,禮之本也。
11. 地天泰
天地交泰之課 小往大來之象
履之後(有禮而始終如一)則有泰,即履得其所,則舒泰而安也。故泰所以次履也,坤柔在上,乾陽居下,乃天地陰陽之氣相交合,萬物生成,故表通泰狀。卦象外柔內(nèi)健,此為致泰之道。
12. 天地否
天地不交之課 人口不實之象
上泰之終,六爻以陰柔(小人)處之,則為否之初。天地相交,陰陽相通,則為泰,今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隔絶,不相往來,故成否卦。
13. 天火同人
游魚從水之課 二人分金之象
天地不交則否,上下相同則同。遇否之世,必與人同力方能渡過。故次否也。以象言,天之性在上,火之性炎上與天同,故為同人。以卦體言,五為君位乾主,二為離位,陰柔居二爻。上下相同之義,天性剛健,火性明耀,即外健內(nèi)明之象,吾人外剛健,內(nèi)明道,則成天火同人, 此為大同之道。
14. 火天大有
金玉滿堂之課 日麗中天之象
同人之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此天紀(jì)也。故大有為同人之序,物歸之後,乃大有也此卦,火在天上,火之處高,其明及遠(yuǎn),能照萬物,此為大有之象,一柔居尊位,眾陽應(yīng)和,此 居尊執(zhí)柔,物乃所歸,上下相應(yīng),為天子之道。
15. 地山謙
地中有山之課 仰高就下之象
大有至終必不可盈滿,故聖人受之序卦為謙。天之道盈滿,則必?fù)p地道,此卦為亦謙之義, 以自然界喻之,外卦為地,內(nèi)卦為山,即山居地下,山乃至高大之物,而今居地下,此處卑乃謙之象,亦示人有崇高之至德,而處卑下,乃盡謙之義。
16. 雷地豫
鳳凰生雛之課 萬物發(fā)生之象
人有大量而又能謙,必豫,豫者悅也,豫卦承大有及謙之序也。上動而下又順,以象言, 陽之始,潛伏地下,及出於地,乃因動,即為雷,故雷出地上,有通暢和順象。
17. 澤雷隨
良士琢玉之課 如水推車之象
豫悅之道,人必皆隨之,故豫之後有隨。震為雷,兌為澤,雷震於澤中,澤隨雷而動,此隨之義。以陽而下陰,陰乃隨陽,此陰陽不易之理?!和鈵們?nèi)動象』『下動上悅象』。
18. 山風(fēng)蠱
三蠱食血之課 以惡害義之象
因喜而隨人者,必有事,無事何喜何隨?故蠱以次隨也。山下有風(fēng),風(fēng)在山下,遇山而回, 使物亂,是為蠱象,蠱者,壞亂也。長女下於少男,長幼無序也,其亂可知。此卦象言成蠱之 因,卦才專言,治蠱之道。
19. 地澤臨
鳳入雞群之課 以上臨下之象
有事之後乃有可大之心,臨者,大也,故序卦為臨。為卦澤上有地,乃岸也,因與水相近 故曰臨,天下之事最近臨者,唯水與地,故地上有水,為此卦,澤上有地,為臨;臨,即臨民 臨事,凡所面臨的,皆有臨之道。
20. 風(fēng)地觀
雲(yún)捲晴空之課 春花競發(fā)之象
臨者,大也,萬物之成大,乃有可觀,故觀所以次臨也。凡觀視於物,即為觀也。人君上 觀天道,下觀民俗,為觀之道。風(fēng)行地上,遍觸萬物,乃周觀之象。以陽剛在上,為群下所觀, 故觀亦有仰之義。
21. 火雷噬嗑
日中爲(wèi)喜之課 順中有物之象
觀之後而有來合者,所合者,噬嗑也。故為觀之序。卦才中有一剛居,意為口中有物隔其上下,不得嗑狀,必咬之則得嗑,故稱噬嗑,以此理推而天下事,如天下有強?;蜃嬓白韪羝?間,使天下事不得合,當(dāng)用刑法。小則懲戒,大則誅戮以除去,使天下得治。古今萬物皆合而後遂成,如未合必有間阻,若君臣、父子、親人、朋友有怨隙者,因讒言在其間也,除之則合, 是故間隔為天下之大害。聖人體噬嗑之道,知此為天下之大用,能去天下之阻間,唯刑與罰。此卦二體明照而威鎮(zhèn),乃用刑之象。
22. 山火賁
猛虎靠巖之課 光明通泰之象
物之合後則必立文,文乃飾之意。賁者,飾也,故為之序。人因合聚則有威儀上下,物之合聚則必有次序行列。此卦山下有火,草木百物聚於山處,下有火,則能照見草木百物,且增益其光彩,有賁飾之象。
23. 山地剝
去舊生新之課 群陰剝盡之象
盡賁飾之道,而後可亨。但飾之終,不戒,則必剝,故為之序。卦體為五陰一陽,乃意陰始自下生,漸長至極盛,群陰皆受剝於陽也。天地之間,山乃高大,但仍附於地上,此為頹剝之象也。外止內(nèi)順,招剝之象也。而順且止,為處剝之道。
24. 地雷復(fù)
淘沙見金之課 反復(fù)往來之象
萬物無剝盡之理,故剝極必復(fù)來。復(fù)為之序卦。此卦一陽生於五陰之下,有陰極生陽象, 如同冬至極寒,則必生陽,亦同。雷在地下,有復(fù)生之象,外順內(nèi)動,此為復(fù)之始。
25. 天雷無妄
石中蘊玉之課 守舊安常之象
因復(fù)於道,合於正理,則無妄,故復(fù)之後受以無妄。卦乾上震下,此言動以天則為無妄, 如動以人慾則生妄矣。故無妄之義大也。
26. 山天大畜
龍潛大壑之課 積小成大之象
無妄則至善,可以積畜,故大畜為序卦。畜為止,又為聚,止而後聚,此卦天至大,而在山中,有所畜至大之象。外止內(nèi)健為畜象,吾人視萬物外則無欲,即止也。內(nèi)則運行不斷,必有大積畜於其中。
27. 山雷頤
龍隱清潭之課 遷善遠(yuǎn)惡之象
萬物畜聚之後,必有所養(yǎng),無養(yǎng)不成,故頤者,養(yǎng)也,次大畜之序卦。上艮下震,乃上止而下動,外實中虛象,如人頷頤物於口中象。人之口所以飲食,乃能養(yǎng)人之身,此為頤。此論頤養(yǎng)之道,大至於天地養(yǎng)萬物,聖人養(yǎng)賢,人之養(yǎng)生,養(yǎng)形,養(yǎng)德,養(yǎng)人,養(yǎng)才,皆屬頤養(yǎng)之道。
28. 澤風(fēng)大過
寒木生花之課 本末俱弱之象
頤者,養(yǎng)也,萬物養(yǎng)而後能成,成而後動,動則有過,故大過次頤也。大過乃論過失之大 與過人之大事也。舉凡世間事之大過於常者,皆是也,古聖人盡人道非過於理之正,如今之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皆過之也。過人之大事,本不常見,故非常人能為之,如堯舜之襌讓,湯武之放伐,即立不世之功,乃過人之大事
29. 坎爲(wèi)水
船涉重灘之課 外虛中實之象
大過之後,過至極必陷,坎者,陷也。重坎即重險,險中有險,此卦專論處險之道,如何用險等。
30. 離為火
飛禽在網(wǎng)之課 大明當(dāng)天之象
陷於險難之中,必有所附麗,理之自然,離者麗也。離為火,火體中虛而能明照,故能麗於物而明也。人之明,必經(jīng)險難,大風(fēng)大浪過後,其經(jīng)驗之累積,而後能明,此猶可人。今人雖歷災(zāi)險,但仍不能明,吾人教授易經(jīng),其目的即希望世人,不須付出血的代價,亦能明,此中虛之廣義。
上經(jīng)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