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終究逃脫不了“死亡”這個話題。
史蒂夫 · 喬布斯就曾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沒人能逃避,生命就應該如此。死亡就是生命最好的發(fā)明。”
可以說不談論死亡,就難以找到生命的價值。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人死亡之后,遺留在網絡上的社交賬號怎么處理?微信零錢和支付寶余額,會有人繼承嗎?
數字遺產怎么繼承?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的微信、QQ、支付寶、郵箱等賬號,甚至是購買過的音視頻服務,已經成為了區(qū)別于現實財產的另外一種財產——數字虛擬財產。
這些財產雖是虛擬的,卻構成了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試問誰沒有個修煉成滿級的游戲賬號、或者充斥著生活痕跡的朋友圈呢?
先不論這些財產價值幾何。關于這類財產,到底要如何處置和繼承,許多人都沒有概念。
在一次關于互聯網的問卷調查中,只有3%的人想過支付寶繼承的事情??磥碓S多人的確沒有仔細考慮過數字遺產這回事。
但數字遺產這事,還真的挺重要。
比如2012年發(fā)生的一起事件:
在德國柏林,一名15歲的少女被地鐵碾軋身亡。地鐵司機反咬一口,認為少女是故意撞過來,造成了他的精神創(chuàng)傷,向少女的父母提出了精神賠償。
悲傷的父母,想通過女兒的Facebook賬號一探究竟,證明女兒沒有自殺傾向,卻發(fā)現賬號已無法正常登錄。
他們向Facebook提出了申訴。Facebook卻認為死者的賬號涉及了多方隱私,因此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悲憤的他們只好將Facebook告上法庭。歷經5年時間,那對父母才終于獲得女兒的社交媒體賬號繼承權。
五年時光,不知積攢了那對父母多少辛酸和淚水。如果一開始就能登上女兒的Facebook賬號,他們就能及時為女兒伸冤了。
逝者的數字遺產,是TA曾留在人間的證據之一。我想每一個追思悼念的人,都不愿意其數字遺產就這樣消失。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真的至關重要。
在中國,依照《繼承法》,沒有人身性質的網絡遺產(比如網絡理財、余額寶以及作品版權、游戲幣等)應當可以繼承。
像支付寶就規(guī)定了,余額寶及理財都能繼承。就算家屬不知道賬號和密碼,憑借死亡證明等也能取出逝者的錢。
又如淘寶店鋪,如果店主因為去世無法經營店鋪,其家屬可以通過“過世繼承”的方式,繼續(xù)運營店鋪。
而電子郵箱、微信、微博社交、游戲賬號等網絡資產,因為具有人身性質的網絡遺產都是私密性的,屬于用戶隱私,不可以繼承。
此外,許多網絡運營商和網絡平臺在與用戶簽訂的協(xié)議里面都存在著“隱私保護”條款。也就是說,用戶對賬戶只有使用權,沒有擁有權。
像騰訊就規(guī)定了,用戶只擁有微信和QQ賬號的使用權。一旦長久不登錄,騰訊就會回收賬戶。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繼承逝者網絡賬號里的錢,但是不能繼承QQ微信等私密性質的賬號。
人類可以實現“數字永生”了?
既然這個世界上有數字遺產,那自然就會有比數字遺產更高級的應用——數字永生。
“數字永生”,也就是說讓逝者以“數字”的形態(tài)活在網絡世界中。
在英劇《黑鏡》的某一集中,就有一個女子,因為太思念死去的男友,利用了男友遺留的數據,制作成了AI應用。
這個AI應用說話的語氣跟男友一模一樣,讓女子倍感驚喜。
后來,AI應用還被注入了機器人的身體,來到了女子身邊。
結果女子因為分不清機器人和男友,感到十分愧疚和痛苦,甚至有想把機器人推下懸崖的想法。
《黑鏡》
沒錯,“數字永生”雖然神奇,但是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倫理的問題。AI應用被賦予了逝者的思維,那它是不是也有了人性呢?如果要摧毀它,又會不會面臨法律的審判?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數字永生”,已經不是概念和想法,而是來到了現實生活中。
在美國,就有一個叫詹姆斯的工程師,在得知父親換上癌癥之后,決心把父親的思維上傳到網絡,制作成聊天機器人。
詹姆斯收集了大量素材,將父親寫過的文章、看過的書、所持有的政治觀點等都輸入到了后臺。最后生成的機器人Dadbot的聊天語氣,連父親本人都覺得相像。
在父親去世之后,詹姆斯常常跟Dadbot聊天,時不時淚流滿面??墒请S著他對Dadbot越來越依賴,他卻感到不安,覺得這種感情非常奇怪。
“一旦更多的知識和會話技能被完全編碼,那么機器人和真實的人除了在肉體上不同之外,還有區(qū)別么?我真的想和這樣一個 Dadbot 交流么?”詹姆斯產生了這樣的疑惑。
當“數字永生”真的實現了,我們要如何選擇,又會如何看待數字形態(tài)的“逝者”?這始終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未來簡史》認為:“只要掌控算法,并通過生物技術戰(zhàn)勝死亡,就能化身未來世界的主宰者,成為進化的新物種?!?/p>
也就是說人類一旦戰(zhàn)勝死亡,就會進化。“數字永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相當于延續(xù)了人類的生命。如果“數字永生”真的推廣到全球了,世界會不會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呢?誰也不知道。
結語
最開始發(fā)明互聯網的人,一定沒想到互聯網會這樣顛覆世界。
連我們在網絡上留下的痕跡,都會成為遺產之一。
我們一直以為互聯網是虛擬的,但是它實在是非常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那些數字遺產,沒有用固體的介質存在于現實中,但誰又能說它是假的呢?
正是因為網絡,我們的生活才有紀錄,歲月才得以見證。就算死亡,數字遺產可以證明我們來過這個世界。
不過網絡有能力留下你生活的痕跡,就有著被曝光的風險。
當初,一大學女生乘埃航遭遇空難,她遺留的微博下,充滿了她各種各樣的生活痕跡,卻被人懷疑有炫富嫌疑,遭受了一輪又一輪的謾罵。
因為這個數字遺產,她經歷了輿論上的“第二次死亡”。
只希望國家可以出臺相關法律,保護逝者這看似“不起眼”的數字遺產,讓逝者獲得永恒的安息。
尊重數字遺產,就是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