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紫砂壺的產(chǎn)生,
是石頭到藝術品的轉化,
而傳統(tǒng)全手工制胚更是一場精妙絕倫的技藝展現(xiàn)。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全手工制光壺所需大致工具
演示工藝師:陳藝泉(青年紫砂藝人)
全手工制作工序
1.拍泥條
2.拍泥片
▲ 按所配尺寸拍打壺身底片,厚薄度精確到毫米。
3.圍身筒
▲ 將切好的泥條在轉盤上兩端疊合圍成圓筒,用鳑鲏刀割斜面讓兩端結合在一起。
4.身筒
▲ 左手扶著內壁,右手用木拍有節(jié)奏的拍打身筒調整弧度。
5.脂泥
▲ 調和脂泥,用于粘貼壺底、開口、壺鈕、嘴、把等。脂泥,稱為一把壺的血液不為過。
6.裝壺底
▲ 第二步拍打的底片這時候就用脂泥粘于身筒底部。
7.上口片,修身桶
▲ 與裝壺底同理,在壺身的口部敷上脂泥,粘貼口片。身筒修整完后,整把壺便是成型了。
8.手工捏制壺嘴
▲ 先將泥料揉搓成橢圓形的泥條,再按所需造型捏造。
壺嘴要慢慢掏空,掏嘴功夫直接影響出水順暢。
9.手工捏制壺把
▲ 與壺嘴同理,先將泥料揉搓成橢圓形的泥條,再按所需造型捏造,不夠心靈手巧就唯有苦練了..
10.裝壺嘴、壺把
▲ 所謂“三點一線” 壺嘴、壺鈕、壺把要成一條直線。(別急,鈕在后面上)
11.做壺蓋
▲ 蓋帽敷上脂泥
▲ 與底片結合形成弧度
▲ 用篦只光一光蓋帽,使其結合沒有縫隙
▲ 取泥片放在虛砣上,一邊轉動一邊的將其做出壺蓋的形狀,并將其邊緣整理平整。
12.做壺鈕
▲ 同樣是需要心靈手巧的活,必須在壺蓋中心點,并與壺把、壺嘴成直線。
13.開口片
▲ 矩車定在口片中心點,轉動轉盤將口片劃開。
14.蓋章
▲ 底章、把章、蓋章=追溯性
15.成品
▲ 一把俏生生的西施壺“誕生”了
半手工成型
所謂半手工制壺是指壺嘴、壺把、壺蓋等用手工制作,身筒借助模具制作。
即除了身筒成型與全手工不一樣,其余步驟是一樣的。
以下為半手工身筒成型工序。
▲ 將身筒拍打成大致形狀后放入模型里
▲ 搪身筒,讓身筒與模具契合
▲ 使用工具搪身筒(身筒底部用手指不太靈活)
▲ 身筒成型,接下來的工序則與上文全手工步驟相同。
紫砂壺制作,在這之后還有許多精加工,如明針,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舉了。
明針要精細的將生坯刮平修正,使壺的輪廓線條分明、紋理清晰,壺蓋、壺鈕、壺把、壺嘴等構件的比例要和諧自然,與壺身渾然一體。
明針功夫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壺體表面“包漿”膜的形成。
也是最考驗工手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一直存在爭議,我想說的是:
1.不用在模具、工具上糾結,歸根結底,模具也是一種工具,古時制作筋囊器型時就是依靠模子進行塑形的。
2.如今紫砂一廠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傳統(tǒng)手法打出身筒后,為了使壺型更加標準,還借助模具準型。
一把壺的價值,在于這把壺的精氣神韻是否充足飽滿,壺型是否做的規(guī)整、比例是否和諧、泥料是否好、做工是否細致。
每一件全手工、半手工的紫砂壺都是匠人用手一點點成就出來的。
這需要匠人的功力,還有細細打磨的耐心、用心。
手工作品與工業(yè)產(chǎn)品不一樣的是它們有故事、有情感,有靈魂,望君珍惜。
一味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