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懷古
壯士須防惡犬欺,
三齊位定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
一飯之恩死也知。
謎底:伙食帳本
這首絕底詩謎,是用典故,會意兩法而成。假借淮陰候韓信,落難時與漂母的故事,這誰都知道,因為淮陰是韓信的故里。然其謎意不在故事本身,故事不過是蒙在謎底上的華麗面紗而已。將猜者引入迷途,制造″暈輪效應″,即說此而言他。越按韓信的故事去想越猜不到謎底,必須拋開謎面的表面意,找到別意方好。
對本絕底謎,有前人猜為:1、兔。2、馬桶。3、納寶瓶。4、倒頭飯。5、殉葬紙人。6、打狗棒。筆者以為此謎底猜為"伙食帳本"較貼。理由是,一、首句中"壯士"二字系借指韓信而言,因韓信點背時正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因窮受跨不之辱,謎作者把欺韓信的人比作惡犬,故"壯士"二字暗隱一″伙″字。
二、″三齊位定蓋棺時。句中的″三齊位定",冷眼一看好象是韓信位列三齊王,這不過是虛著,聯(lián)系第四句的"飯″字,就可明了,原來″三齊位定″是指一日三餐有多少人吃飯,″蓋棺時"是指會意為結論,既確定吃飯人的準確數(shù)字。在此當不指韓信,因為他早已被降為淮陰候,不是三齊王。曹雪芹是不會犯這歷史性錯誤的,況句中僅說三齊位定″故不能當做三齊王韓信理解,否則就上當了。
三、″寄言世俗休輕鄙,″是告訴猜者,謎底之物是不可小視的東西。要托付留給后人的,相信誰也不會把"倒頭飯″寄給后人。那么托付寄留給后人的是什么呢?
四、"一飯之恩死也知。"這句是點睛之筆。"告訴世人吃人家的東西,要知恩,自已不忘,人家也不忘。
試想賈家,每天上上下下,那么多人吃飯,沒有個準確數(shù)字、時間、次數(shù)的記載能行嗎?那些寫在紙上的紀錄,能忘得了嗎?能不寄于后世嗎?所以想忘也忘不了。這些天天吃飯的記錄,合起來就是帳本,所以不能輕鄙。飯乃為食,與壯士為小伙的伙字相加合成"伙食,″再說韓信當年吃漂母之贈飯時,史記中并無記有惡犬之說,故本謎底似應猜為″伙食帳本″較貼,這在《紅樓夢》書中可得到印證,王熙鳳把這叫″米帳?!?/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