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碧螺春茶得故鄉(xiāng),茶文化源遠流長,皮日休的《游西山桃花塢》詩中就有:“釣罷時煮菱,停繰或焙茗”之句。
蘇州的茶館,極少的農(nóng)村在春節(jié)至元宵節(jié)臨時開設(shè),大部分集鎮(zhèn)均以常年為主,可見蘇州人喝茶相當普及。
清晨,上了年紀的老人早早起身,趕到茶樓喝一個時辰茶,待日出才回家吃粥,叫吃早茶,早茶需濃,可潤喉清目。
中飯后,許多人入到茶館泡一壺新茶,邊喝邊聊,稱為午茶。午茶要熱,能利尿爽身。
晚上,蘇州人很少喝茶,但也有到了傍晚,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捧著紫砂壺,飲上一個黃昏,稱夜茶,夜茶宜淡,否則不宜入睡。
茶和茶館,在人們?nèi)粘I钪?,除了消遣、娛樂,還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農(nóng)村里,遇有婚喪嫁娶,都要請鄉(xiāng)鄰幫忙,如要上街幫助購物、辦事,東家常常發(fā)知名茶館的差籌招待,茶館憑籌泡茶。
茶在婚姻中為定親之物,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中,有這樣一段說明:“種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fù)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明代許次紓在《茶流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認為,茶樹只能以種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歷代都將茶視為“至性不移”,給人冠上了一道神圣的光環(huán)。
因為茶樹有著道學(xué)家的那種“從一而終”所寄托的隱喻。古人結(jié)婚以茶為禮,取其“不移志”之意。定親禮物中,要有專門的禮盤放置茶葉,里面有紅、綠兩個紙包,女方受聘也稱受茶,“吃茶”即成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會被世人斥為“吃兩家茶”,為世俗所不齒,因此民間向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
新郎的岳父母頭趟上門,要把二老請到新房中,然后泡一杯茶端到二老手中,稱為“迎親茶”,接下來才是吃冰糖桂圓蓮心湯。
結(jié)婚喜慶吃喜酒,30年代的隆重儀式則為吃茶。貴賓圍桌而坐,主人需給每人泡茶一杯。
適齡兒童上學(xué)前,頭天早晨,家長常泡一碗碧螺春茶,要孩子連喝三口,然后才背起書包上學(xué),意為將來能連中三元,稱為“狀元茶”。
誰家遇到不吉利的大事,即去討七姓鄰居的新茶喝,相傳能消災(zāi)延壽,逢兇化吉,平安無事。意思是得到大家的幫助,再大的困難也能戰(zhàn)勝,此謂神茶。
在祭祀中亦有用茶,如過年請“紙馬”時要供上“仙茶”,祭畢將茶灑于地上。拱灶神爺時也供仙茶,祭畢亦灑于地。
道家做法事向神獻寶儀式上,也用一小盆茶,并口中念念有詞:“清香解渴色碧黃,萬民獻給禹王嘗。茶從洞庭山中出,指向剪引復(fù)山花”。可見,茶葉還一直被當做敬神之品。
民間還有吃講茶得風(fēng)俗,即矛盾雙方在茶館里當眾講理。俗話說:“有理嘸理,出朗眾人嘴里。”老百姓依靠自身輿論的力量來判斷是非,一般也行之有效。吃講茶時,由雙方親戚陪同,彼此講述理由,由茶客根據(jù)所述分清是非。待是非分曉后,輸理一方要按協(xié)商辦事,并要新泡一壺茶向理順的一方斟茶、敬茶,以作賠禮,輸理一方還要罰一百壺茶錢,如因動武打碎茶壺,茶館將以前摔碎的茶壺一并按數(shù)索賠,其他老茶客當日的茶錢免收,在賠款中抵消。
小時候,茶葉儲存不易,好茶葉屬精貴之物,只有在重要客人來家時,才能在大人的杯子里喝上一口,那種濃郁的清香,先苦澀而轉(zhuǎn)為甘甜的回味,足以為所有因茶而豐富起來的風(fēng)俗,找到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