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提庵曾經是唐伯虎做畫的地方
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qū)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全面啟動,讓人們重新開始關注桃花塢。我們也走進桃花塢,尋訪歷史的遺跡。
有人說,桃花塢是蘇州的大后方,蘇州的腹地,宋代就已經是風雅之地,同時也見證了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和戰(zhàn)亂紛爭,讓它更積淀了歷史的厚重。重建桃花塢,也是重拾一段蘇州人的文化記憶。
泰伯廟:蘇州不能把先祖拱手讓人
檔案:春秋時代,周太王長子泰伯三讓王位,奔吳建立了吳國。泰伯廟又名至德廟,為奉祀古吳國始祖泰伯之祠廟。東漢永興年間建于閶門外,后遷至閶門內下塘。
作為泰伯第111代后裔,52歲的吳賢萍至今依舊居住在泰伯廟隔壁。1952年10月,作為泰伯廟最后一任主奉祀,吳賢萍的父親吳福盈將泰伯廟無償捐獻給國家,作為泰伯小學的校址。然而時代變遷中,泰伯廟因為年久失修和人為破壞,建筑損毀嚴重,殿中的泰伯像不知所蹤。到改革開放后,泰伯廟已經只剩一個牌坊,淹沒在廟橋農貿市場里。曾經有臺灣的泰伯后人特意來尋找泰伯廟,卻只看到牌坊下歪坐的小販和一只只雞籠。
現在,她只能依稀回憶起童年看到的泰伯廟的勝景——整個泰伯廟占地193畝,有前后兩座殿,雕梁畫棟,非常精致。大殿屋頂足有134根椽子,里面供奉著從泰伯到夫差25位吳王。聽父親講,每年正月初九是泰伯生日,泰伯廟前舉行廟會,是蘇州一大盛事。
當蘇州的泰伯廟廟會消失半個多世紀后,無錫梅里泰伯廟卻在最近幾年一再擴建,正月初九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吳大典,每年吸引30萬的游客,甚至打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熱炒吳文化,并以泰伯廟為基點來做文章。這讓吳賢萍有點遺憾和唏噓,因為兩座泰伯廟幾乎同時興建的,如今流傳的泰伯畫像還是拓自蘇州泰伯像;泰伯后人中,孫權之母吳夫人、物理學家吳健雄等名人均出自蘇州。現在,湖北石獅建了紀念泰伯的至德廟,湛江建至德大學,甚至在菲律賓也建了讓德堂。而蘇州作為當年吳國都城所在地,弘揚泰伯文化和泰伯精神迫在眉睫。
“為什么世世代代的人們要紀念泰伯,不僅因為他是吳地人的先祖,更因為他的開拓精神。”
準提庵:人文檀氣壓花香
檔案:準提庵,被認為是唐寅詩中的桃花庵,大殿東偏為唐寅祠。準提庵是唐寅課佛讀書作畫的地方,也是供奉母親唐夫人的地方。
準提庵的大殿高達10.2米,在這個初夏季節(jié),不用開空調就清涼生風。院子里的樹木年深日久都已經非常高大,在這里聽不見市井喧囂,只聽見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和鳥鳴聲。
當年唐寅在此作畫,如今這里1/3仍然是蘇州版畫院,其他區(qū)域則是民宅。蘇州版畫院院長凌君武每天就以大殿為畫室,在這里作畫。在他看來,桃花塢是個延續(xù)蘇州文脈的地方,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原生態(tài)的建筑,依然讓現在的蘇州藝術家充滿靈感。“在這里見到的都是蘇州面貌,會讓我表達一些蘇州的元素也更真切。”
清代至民國,準提庵幾經修繕,因此在這里能看到不同朝代的建筑風格和痕跡。最獨特的是準提庵大殿高達10多米的防火墻,飄逸的造型獨一無二,被附近的居民認為就像觀音的斗篷。而大殿門楣上的一幅對聯獨具文人氣息:“鐘聲欺鳥語,檀氣壓花香。”凌君武說,鳥語、花香本身是人們追求的自然美,鐘聲、檀氣則是佛教元素,也代表著精神上的追求。這樣的楹聯就是準提庵文化內涵的一種體現。
五畝園:蘇州最大的宋代園林
檔案:五畝園,由梅子明建于宋熙寧年間,又名“梅園”。后來,樞密章楶在五畝園南筑“桃花塢別墅”,占地七百畝。章氏子弟在此基礎上又建成一座莊園式園林,人稱“章園”。這是蘇州最早的園林之一,也是蘇州較大的園林。
“人們都認為蘇州園林就是明清時期的,小巧玲瓏的,五畝園顛覆了這種印象。”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柯繼承說。
柯繼承兒時就居住在桃花塢西蔡家橋,當時解放初的五畝園池塘庭院猶在,園內樹木扶疏,是桃花塢人休閑的地方。孩子們春天在這里摘桑葉,養(yǎng)蠶寶寶,結了桑葚吃桑葚,夏天釣魚,捉紡織娘、螢火蟲,秋天摘向日葵子爆著吃,摘山芋藤斗蟋蟀。而700畝的大園子里,也是蘇州人春天賞油菜花的地方,可見當年風貌。
柯繼承說,桃花塢一帶自古就是富貴人家集中居住的地方,因此園林也很多。唐寅故居唐家園其實就是當年章園的一部分,而昆曲傳習所和電報傳習所也誕生在這里,前者培養(yǎng)了昆曲“傳字輩,挽救了昆曲;后者培養(yǎng)了中國最早的電信人才。談蘇州園林,卻忽忘記桃花塢,實在可惜。
然而解放后,當拙政園、留園等園林得以保護下來的時候,五畝園卻被忽略了。原址的一部分建起了林機廠,章園內非常有名的千尺潭被填掉建了林機新村。連同桃花塢原有的200米寬內城河,以及水質清澈的三角湖也被填掉,水系徹底破壞。
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年畫藝人需要一個“家”
檔案: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所在地樸園,是蘇州最年輕的園林,由一位上海商人建于1932年,此后幾經易手。日偽時期,樸園被日軍占過;抗戰(zhàn)勝利后,為國民黨駐扎過;解放后又做過療休所、防疫站。2006年修建后成為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
盡管桃花塢年畫盛名在外,但是這門藝術和年畫藝人們就像樸園一樣命運多舛。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研究會副會長、工藝美術大師王祖德介紹,從明清時代起,桃花塢就是蘇州手工藝最集中的地方。這里一頭靠著閶門,擁有水陸碼頭,交通便利,非常繁華。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皋橋一帶便是燈市;等到四月間,軋神仙,閶門內下塘神仙廟前綿延成花市,繁花似錦,各種手工藝品展示出售。在這樣的繁華中,桃花塢產生了年畫、扇子、蘇燈、銅器、玉器、刺繡、紅木雕刻等等大量各種手工藝作坊。
而孕育在桃花塢的木刻年畫是文人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結合。明代,包括江南四大才子在內的眾多文人畫家都生活在桃花塢,因此桃花塢年畫大量來自文人畫,雅俗共賞。
然而,從清末開始,木刻年畫在戰(zhàn)亂以及西方印刷技術和現代商業(yè)的沖擊下逐漸衰落,大量年畫精品散落日本等國。直至解放后,國家出臺政策拯救年畫藝術,桃花塢年畫重新迎來春天??上Ш镁安婚L,文革開始后,反映觀音、門神、花開富貴等宗教題材和吉祥主題的年畫被認為是“四舊”,僅存的上百塊老板被燒毀。最近這些年,為了讓桃花塢年畫活過來,老專家們花了巨大的力氣,赴日本尋找原畫,然后依照樣子重新制版印制。
“10年前,新加坡博物館館長特意到桃花塢大街,問哪里能看到桃花塢年畫,街上的居民居然都回答不知道。這個館長只好很遺憾地回去了。”王祖德說,此人后來通過藝術家圈子里的朋友介紹,才輾轉找到他這里,終于如愿。然而這個故事可見桃花塢年畫多么缺少讓公眾了解和感受的渠道。樸園的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可以說是第一步,他更期待桃花塢片區(qū)改造可以令桃花塢年畫的根基之地重現生機,年畫博物館和其他文化場所以及旅游景點散落其間,讓更多人可以自由徜徉桃花塢,親近年畫。
“桃花塢是個非常安逸的地方。”王祖德老人曾經花50元,租了一艘桃花河里撈垃圾的船,沿著河一路欣賞兩旁民居與風光,這條河在歷史上就是直通山塘、虎丘的水上旅游線。他期望,將來游客們乘坐著旅游觀光的小船,蕩漾在桃花河,欣賞著恢復昔日繁華的桃花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