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是可以通過學習并掌握的一項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運用,可以減少暴力溝通過程中于人于己的傷害。
它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們心靈深處的呼聲。
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并提出明確的請求。它的方式雖然簡明,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非暴力溝通的具體步驟如下: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
觀察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不帶評論和道德評價的語言,盡量客觀公正陳述事實,對方也易于接受,并能進一步的傾聽并進行有效的交流做準備。
道德評價的語言,不免給人貼上標簽和含糊不清的措辭,往往會引起對方的申辯、退縮或反擊。
比如不要說你不尊重人、沒有教養(yǎng)、太自私、對人有偏見,或者總是、都、從來、經(jīng)常等模糊籠統(tǒng)的詞句。 這里要區(qū)分事實和評判,客觀地描述事實。
感受:
觀察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體會當下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表達出自己當下的情緒,比如我很傷心、難過、害怕、氣餒、幸福、愉快、溫暖、放心等。
在傾聽的過程中,了解并體會對方的感受,與對方共情,讓對方有一種被關注、理解、共鳴的感受,這樣并與對方在內(nèi)心深處去連接。
這里要區(qū)分感受和觀點的區(qū)別,表達出當下的感受。
需要:
體會感受背后的根源,在坦誠、平等、自由的情景里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去指責對方,指責、辱罵、批評只能帶來不合作、對抗的情境里。
這里要區(qū)分自己需要和指責別人。
請求:
在明了自己內(nèi)心的需要,清晰明確表達出自己想要獲得什么樣的幫助,讓對方清楚明白應該做些什么來滿足對方的需要。
這里要區(qū)分具體的請求和委婉或模糊不清的表述。
如果請求達不到滿足的時候,表示理解,那么這屬于請求。當請求被拒絕之后,不是道德倫理來使對方左右為難,比如如果你真的愛我,就會怎么樣?。
這里要區(qū)分請求和命令。
人是生活在社會和集體中,溝通時刻都在進行中,時刻提醒并運用非暴力溝通模式在各類生活中。
(1) 觀察
我/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我/你(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 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我/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你感到…”
(3) 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你那樣的感受:
“因為我/你需要/看重…”
(4) 請求
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我/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
“所以,我/你想…”
在自由討論的階段,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閃著眾人智慧的環(huán)節(jié)。
每位書友結合自己日常生活,審視內(nèi)心,表達各自的學習體會和理解,有著良好的互動,也有很多的感觸,也是更具有學習的地方,展現(xiàn)更多的活潑,觸及更多的維度。
孩子才是生命的老師,其中有書友舉了關于小孩子的故事,關于發(fā)生在地鐵里的兩個小孩子交換玩具的故事:
孩子A在地鐵上喜歡小孩B的工程車玩具,也表示想玩,并說:“我能玩你手中的玩具嗎?”孩子B說:“不行?”。
還好孩子A立馬開動腦筋,然后說:“我們交換玩具,你玩我的恐龍玩具吧”。孩子A說:“可以”。
接著倆小孩交換玩具,各有所得。下車后,歸還玩具下車。
這里值得表揚的是,小孩了解自己的需求,并用同理心去試探別人的需求,然后清晰明確地表達自己的真實的想法,最后都滿足于己于他的需求。
在親子相處中,有書友談到早些時候跟孩子的相處發(fā)生的一個小故事:
在一次幼升小的選拔賽中,自己聽到其他孩子說很簡單,而自己的孩子說還是挺難的,就說怎么你不會做的,當孩子說自己已經(jīng)盡力了,面對孩子的坦誠并說出自己的感受時,那一刻自己就后悔了。
真的,有時候孩子更坦誠、真實,不加掩飾自己,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這些環(huán)節(jié),孩子更容易做到。
孩子在生命領域里可以當我們的老師,孩子純真、快樂、活在當下,誰能說在生命的狀態(tài)里不是我們可以向之學習的老師?
有書友列舉了他父母的例子,從母親的任勞任怨包攬家務,到開始抱怨,然后自己的父親開始主動自己做家務,因為母親并沒有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請求,導致對父親的工作并不滿意而發(fā)生吵架。
還好他們關注對方,也非常在意對方,能及時調整,去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想法,慢慢地磨合到彼此分擔家務,且能兼顧自己的需要和對方的需要一并作為最高的需要,因此他們回歸到真正屬于他們的親密關系,和諧美滿。
這也是我想表達的,如果把自己放入到團隊中,兼顧自己和團隊的需求出發(fā),這時候做出的請求就應該有很多的建設性和接納性。
如果發(fā)生在家庭范圍以內(nèi),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家庭的長遠發(fā)展為出發(fā)點,來提出自己的請求,那么這時候就會既滿足自己和家庭的需求,又滿足家庭長足健康和諧的發(fā)展,最后這樣的家庭一定會越來越融洽和諧。在團隊和公司,也可以推之于中吧。
感觸最深就是在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中,有含蓄內(nèi)斂的成分較多,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也不太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慢慢地壓抑的心靈,忽略內(nèi)心的聲音。
本書作者說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
9歲那年,有一天放學后,幾個男孩在校外等著打我。我躲在教室不敢回家。老師發(fā)現(xiàn)后,叫我離開學校。
我說我很害怕,她教訓說:“男孩子不要膽小怕事。”
幾年后,作為運動員,我的感受更顯得微不足道。
教練們特別看著運動員“全力以赴”的精神---即使身體經(jīng)受著劇痛,也要繼續(xù)比賽。
有一次,我的手腕骨折了,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忍痛打了一個月的棒球。
比如在孩子小的時候,蹣跚學步的時候,摔跤了,有的父母會說:“沒關系,咱們是勇敢的孩子,鼓勵孩子自己起來”。
有的父母則反應過激,說:“寶貝,摔疼了么?哪里疼啊?”這其實就是過于不及,如果孩子摔倒了,但沒受傷,摔疼,這時候鼓勵孩子自己起來,鍛煉自立自強的意識;如果孩子摔疼了,需要家長安慰和幫助,這時候父母當然要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及時的安慰和幫助。
讓愛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什么事情大到愛無法解決的。
只有當你懷有愛意、友善、溫和,才能在彼此之間營造一個溫和、友善的氛圍;也只有在這樣的氛圍,才可以把激烈、憤怒、仇恨等其他不友善的氛圍轉化溫和、友善的氛圍,才能在內(nèi)心深處去連接,內(nèi)心深處情意相通,才有可能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也只有愛才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可以連接不同類型、不同種族、不同層次的人,情意相通,樂于互助。
有書友反饋聽到“愛融入生活,愛能治愈心靈創(chuàng)傷”這一段,讓想起了她母親對她厚重的愛,也涌起了自己對母親深深的愛,相信在場的我們也能感受到她的這種美好的愛,并被這種愛感染著、溫暖著。
在夫妻相處中,如果對方說:“你不愛我了?”應該怎么回應,這也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男士則表示,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就應該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請求,這樣不是少了很多交流盲區(qū)和誤解嘛?
女士則表示,這是他們營造愛意的小伎倆,故意而為之的調劑。這都沒有對錯,有的女士對情感感知度較高,那么及時的引起對方關注,并看到對方的慌亂而感到些竊喜,也需要這種關注給他們的情感補給,因為她能拿捏合理,適當?shù)臅r候,也會告訴對方的需要和請求。
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文化,情景也是復雜的,根據(jù)當時的場景,去做適當?shù)倪\用,這里面需要我們繼續(xù)在日常工作生活去琢磨、實踐。
回顧這一期的讀書會,從準備、讀書會開始、自由討論,然后總結,這涉及到其中每位成員的參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這是團隊的努力和合作,今天由我代步寫下這篇總結,雖然有些粗制濫造、詞不達意的地方,但我心中仍然有些激動,這才是這一期讀書會的基本落幕,也許后面的消化、運用、內(nèi)化仍然進行著,繼續(xù)著…
再次感謝參與每一位成員,沒有你們,就沒有讀書會生動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就沒有鮮活生命的觸動,因為有了你們,才有現(xiàn)場讀書會的靈動,互動環(huán)節(jié)的閃光,情感的流動,生命的觸動,寫到這兒,不免有些熱淚盈眶。
慈懷·迪客讀書小組主講老師高成秀(供稿)
2019年5月18日
讀書小組系列文章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慈懷會員,只為與你做一個堅持讀書的約定。
從每日清晨的日知錄開啟一天的讀書生活,
從每月的課程總結中深化所知所學。
遍布全國的慈懷線下讀書小組,
良師益友共同學習,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