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版《館陶縣志》的封爵條,記錄著有三條王爵的封地在館陶:
魏黃初六年改封館陶王霖為東海王;
晉館陶王當(dāng)淴莊王之子封于此;
明弘治十六年封魯莊王陽鑄子常涊為館陶王。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種爵位,地位僅次于整個國家的皇帝。起源于西漢建立之后的“郡國制”,即郡縣和封國,封國的國君即為諸侯國王。魏晉開始設(shè)王爵,并且到了晉朝又細(xì)分為親王和郡王,地位較高的為親王,或者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地位較低的為郡王,亦稱“二字王”,一般以郡縣名為號。
清朝王爺?shù)漠嬒?/p>
《館陶縣志》記載中的三個王,顯然是分別來自于曹魏、晉、明三個朝代,以上面所說的原則,是兩個字的、以“館陶”縣名為號的郡王。
那么在他們身上都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
曹霖是正式篡奪了東漢政權(quán)的魏文帝曹丕之子,由仇昭儀所生。他于黃初三年(222年)被冊立為河?xùn)|王,黃初六年(225年)改封為館陶縣王。魏明帝,也就是曹丕皇后所生嫡子曹叡即位后,因曹丕的遺意,對待兄弟曹霖遠(yuǎn)比其他國王要寵愛和優(yōu)待。但是曹霖性格粗暴,對奴婢和妾室十分兇殘。太和六年(232年),改封為東海王。嘉平二年(251年)曹霖去世。謚號為定,因此也稱他為“東海定王”。
曹霖封王路徑,先是河?xùn)|王,再為館陶王,最后為東海王
在曹魏時期,一個郡管轄著多個縣,河?xùn)|、東海都是郡,而館陶則是縣。曹霖的封地經(jīng)歷了由郡到縣,再由縣到郡的轉(zhuǎn)變,雖然都是“王”,但是顯然其權(quán)勢和收入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曹霖去世之時,曹魏的朝政由司馬師掌控。魏帝曹芳的正元元年(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后,東海王曹霖之子、被封為高貴鄉(xiāng)公的曹髦,是魏文帝曹丕還在世的庶長孫,由此被推上了皇位。
從這一方面看,曹霖的父親和兒子都是皇帝,但他自己卻不是,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對了,至于曹霖到?jīng)]到過他的封地館陶,據(jù)《三國志》的注解記載:“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大小歲易”來看,應(yīng)該是沒有的,因為曹魏的王公,是“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只有“某某王”的名字,但不能到封國去,顯然是受到兩漢時期諸侯王時常反叛的影響。另外像曹霖一樣三改王名,也應(yīng)該是一種常態(tài),其他的王也是經(jīng)常改封,因為“位號靡定,大小歲易”。
朱當(dāng)淴是明朝第四代魯王朱陽鑄的嫡四子,據(jù)《明史·諸王世表》記載:
館陶,宣思王當(dāng)淴,莊嫡四子,弘治十六年封,嘉靖二十二年薨,無子,除。
這個記載中,“館陶”為封地,“宣思”為其謚號,“莊”是指他父親朱陽鑄的謚號,因當(dāng)淴無子,死后國除。
明朝的親王子女里,嫡長子是“世子”,是親王爵位的繼承人,其他兒子所封爵位為郡王,女兒為郡主。朱當(dāng)淴因為是嫡四子,因此他所受封的就是郡王。
在《明史》及《明實錄》里都可以找到朱當(dāng)淴和他父親魯莊王的零星記載。有意思的是他們“爺倆”都曾經(jīng)被處以“革祿米”的記載。
找不到館陶王,只能找他爹魯莊王的墓志壙
魯王朱陽鑄比較嗜酒,一次宴會上,聚集外人與妃子張氏同飲,男女混雜,導(dǎo)致宮人朱花榮與軍人袁彬以及張妃之兄張時舉淫亂,并且還有其他僣越之事,此事被魯王的妹妹棲霞郡主向皇帝告發(fā)。魯王也同時向皇帝上奏說,郡主的丈夫馮佳犯有奸占樂婦等罪。經(jīng)核實后,皇帝下詔革魯王的祿米三分之二以及及張氏妃號,將郡主丈夫的祿米、職名革除,并且斬袁彬于市,絞張時舉、朱花榮,其余涉及之人發(fā)配充邊衛(wèi)軍。王府長史以下眾人也均有定罪。
魯莊王朱陽鑄在位時間長達(dá)47年,世子朱當(dāng)漎、世孫朱健杙全都死在他的前面,所以,當(dāng)嘉靖二年(1523年)薨逝后,由曾孫朱觀嗣親王位。
朱觀“男女通吃”,不僅寵幸典膳秦信等人,并且游戲無度,招納娼妓,裸男裸女混雜而坐,恣意玩樂,如有違背他意愿的,都立刻死在錐斧之下,或?qū)ζ涫┮耘诶又蹋匦诺瘸藙輾⑷?。館陶王朱當(dāng)淴性格也是十分殘暴的,雖然朱觀按輩分說是他的侄孫,但兩人仍然交惡,分別將對方所犯之事上奏皇帝,攻擊對方?;实勰钪煊^年紀(jì)較幼,只削減其食祿的三分之二,將秦信等人逮捕處死,同時也削減朱當(dāng)淴食祿的三分之一。
朱當(dāng)淴受封之地為館陶縣,明朝的王爺是可以“就藩”的,就是需要到封地居住,并且管理封地的?那么他是否在館陶“就藩”呢?
很大概率是沒有的,明朝的郡王一般不外出去別的地方,只在親王府周圍建設(shè)郡王府居住,只有郡王一系人口太多時,才另外擇地。顯然沒有留下子嗣的朱當(dāng)淴不在此列。并且據(jù)清朝《兗州府志》記載在鄒縣(今山東鄒城市)有館陶寧思王墓:在縣東北盤龍山。顯然這個寧思王就是對宣思王的誤記。
以上這兩個證據(jù):無子、墓在兗州附近,充分說明他并沒有定居在館陶。
其實對比明朝的“館陶王”朱當(dāng)淴一名,就會發(fā)現(xiàn)《館陶縣志》中的“晉館陶王當(dāng)淴莊王之子封于此”記載,顯得有些詭異了?兩個“館陶王”名字是一樣的,還都是謚號為“莊”的兒子?
先來看《館陶縣志》中的“當(dāng)淴”“常涊”兩組字,當(dāng)淴的繁體字是“當(dāng)淴”,由于古代的印刷品為雕版印刷,印制書籍?dāng)?shù)量很大的話,筆畫很容易模糊,并且每個人的識字水平也不一樣,所以“常涊”應(yīng)是對“當(dāng)淴”繁體字的誤讀誤記。
清朝《兗州府志》有關(guān)館陶宣思王墓地的記載
再來看謚號“莊”。經(jīng)查閱史料得知,自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后,分封其叔、其弟,以及后世西晉諸王的謚號有:武、文成、孝、哀、悼惠、殤、平、獻(xiàn)、懷、隱、沖、康、厲、威等。
在古代的謚號中,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為“美謚”; 懷、悼、哀、閔、思、殤等為“中謚”,有同情的意味;厲等為“惡謚”,含有否定的意思。
西晉各王的封號僅有一個“武”為“美謚“,其他的均為中謚和惡謚,而“美謚”中的“莊”并未出現(xiàn)。至于東晉,整個時期朝政均由世族及權(quán)臣控制,皇位尚朝不保夕,王爵就分封極少了,王的謚號更不會有“美謚”,“莊”字也就不會出現(xiàn)了。
由此可見,“晉館陶王當(dāng)淴莊王之子封于此”中的“晉”并不是“晉朝”的意思?!皶x”除了當(dāng)作名詞,用于國家和朝代之外,還有用于動詞的晉升、晉級之意,比如清朝作家魏秀仁在《花月痕》第五十回寫道:“此時明相晉了公爵,荷生封侯?!?/p>
或許是清朝撰修《館陶縣志》時,某位編輯在明朝的某個朝廷命令中,發(fā)現(xiàn)了“晉館陶王當(dāng)淴莊王之子”一句,誤認(rèn)為是晉朝的莊王之子當(dāng)淴封為館陶王。由于古書中沒有標(biāo)點符號,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進(jìn)行斷句,結(jié)果這名編輯斷句錯誤。
實際上應(yīng)該是這樣:“晉館陶王,當(dāng)淴,莊王之子”,明朝自己所發(fā)的命令,也不必帶有朝代的字樣了,并且這樣的語言也符合公文傳播的語言。
所以晉朝的“館陶王”司馬當(dāng)淴就在這種情況下錯誤的“被”出現(xiàn)了,實際上說的還是明朝的“館陶王”朱當(dāng)淴。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