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身邊的博物館之,西安博物院

          寫在前面的一句:這篇文從五月中旬到現(xiàn)在,近一個月了,想放棄,想重寫,但終于還是決定發(fā)~

          西大門的仿闕樓,及上圓下方博物館主樓

          西安博物院和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位置,都在方圓1-2公里,算得上身邊的博物館。

          因為去過多次,試著從自己的角度,很外行地寫一下這倆博物館。

          要看明白博物館,僅僅某件文物的來龍去脈,也有很高的門檻,要說明白一個博物館更甚。我沒基礎(chǔ),只是從觀眾的角度,寫點觀感。

          館內(nèi)的大圓頂,地面是長安地圖,頗有沖擊力
          現(xiàn)代意義上的博物館,是為公眾服務(wù)的文化機構(gòu),以教育/研究/欣賞為目的,征集/保護(hù)/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包括環(huán)境)的物質(zhì)與非物質(zhì)遺產(chǎn)。這是官方的定義,博物館是凝結(jié)時間與歷史的場所,重點的是這些承載物們,即文物(包括遺址等等)???/span>結(jié)就兩點,一要有內(nèi)容,二要有傳播,這兩方面都做好,就是好的博物館。
          小雁塔現(xiàn)存唐代國槐十幾株,距今1300年,非常寶貴

          我國最早的公共博物館,是晚清張謇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的“南通博物苑”(1905年)。

          民國政府1912年設(shè)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的前身),是我國第一個政府籌建、并直接管理的博物館。
          當(dāng)然,我國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博物館,是上世紀(jì)二十年代中期成立的故宮博物院。

          啰嗦是為前言,先看看西安博物院的環(huán)境。

          唐槐旁邊這塊是硅化木
          西安博物院得天獨厚的一點,是與古薦福寺在一起,即小雁塔。逛博物館與古塔(唐代)古建(明清),及現(xiàn)代園林景觀相得益彰,環(huán)境非常好。這個地址在唐代被武則天賜名薦福寺,民國時曾作為胡宗南的西北駐地,是很有歷史感的地方,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硅化木局部
          ,非常漂亮的線條和紋路
          上下幾張都是手機拍攝

          博物院的建筑上下三層,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外觀上圓下方寓意天圓地方,西門開在朱雀路(唐長安城氣派開闊的南北主干道“朱雀大街”,在現(xiàn)朱雀路以東)上,門口兩座闕式建筑門樓(本文第一張圖)。

          國槐掩映的小雁塔,益發(fā)秀美玲瓏
          有句話說得好,“博物館已成為人類昨天的腳印、今天的鏡子和明天的根基。”
          還有句話:“年輕人都以為歷史是從自己那時候開始的。”
          陜西的這博物館,很能收獲自豪感,因為陜西得天獨厚地享有我國歷史的數(shù)個高光時刻——周秦漢唐的大量文物,得以從一件件具體的器物上體味一個時代的特征,一個文明的燦爛。
          來看看西安博物院呈現(xiàn)的昨日腳?。?/span>
          西周,勾連云雷紋大鼎,豐鎬遺址出土
          腹部上部饕餮紋,下部勾連云雷紋,雙耳外側(cè)有夔龍紋
          西安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主題是“帝都萬象”,緊緊圍繞古代長安,作為歷代古都的出土文物與朝代特點,分1、2、3三個展廳(地下一樓)展示。展室與陳列不是嚴(yán)格按照年代,而是年代結(jié)合類別,這篇也盡量如此,按時代+類別展開。

          西周永,1969藍(lán)田曳湖鎮(zhèn)出土,內(nèi)壁有123字銘文
          順著旋轉(zhuǎn)樓梯到地下一樓,中廳是“千百家似圍棋局”的唐長安城模型(比例1500:1),非常具象地展示了唐長安城的規(guī)劃與布局(下圖)。

          中廳南側(cè)的三個展廳:
          周秦文明,主要是豐鎬遺址,即西周都邑,出土的管瓦等陶器,與青銅器等;
          漢唐風(fēng)采,長安城最繁榮階段,文物種類繁多,頗多精品;
          府城華章,宋元明清,長安作為古都與絲路要沖之地,貿(mào)易往來等的物品遺產(chǎn)。
          西周,衛(wèi)簋([guǐ],青銅食器,1973年豐鎬遺址出土
          四件形制紋飾相同,同時出土,銘文內(nèi)容也一樣)
          周族發(fā)源于涇渭流域,興起于關(guān)中平原的武功縣境內(nèi)。公元前11世紀(jì),周文王將國都由岐山下的周原,遷至渭河平原灃河西岸的“豐邑”(或稱豐京),其后周武王在灃河?xùn)|岸建“鎬京”。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建周,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豐鎬兩京分列灃河兩岸,豐京是宗廟和苑囿所在地,鎬京是周王居住與理政中心(左祖右社),豐鎬成為西安地區(qū)出現(xiàn)的第一座全國性都市。
          豐、鎬兩京作為早期西周王朝政治活動的中心持續(xù)了近300年,周代成為有史可查,嚴(yán)格按照禮制規(guī)劃建都的開始。文王建豐(豐邑)、武王營鎬(鎬京)、成王作洛(洛邑),西周形成較為完善的都城體系。
          西周的特征離不開一個詞:周禮,即禮樂制度。
          “一般認(rèn)為禮樂文化孕育于遠(yuǎn)古,形成于“三代”,在西周定型成熟,并為后世繼承發(fā)展?!保ā抖Y樂文化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劉德喜)
          傳說“周公旦制禮作樂,創(chuàng)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規(guī)范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行為,都納入“禮”的范疇,這就是周代的禮制。”(紀(jì)錄片《中華文明》:《禮樂頌歌》)
          一組西周青銅編鐘

          為什么有禮樂制度?
          荀子的解釋是“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以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篇)
          現(xiàn)代學(xué)者郭沫若的概括:“大概禮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來從示,其后擴展而為對人,更其后擴展而為吉、兇、軍、賓、嘉的各種儀制(吉兇軍賓嘉是周禮劃分的五種儀制)。”
          都有道理。

          西周.??簋(nìngguǐ),豐鎬遺址出土

          周朝以禮樂制度取代殷商的巫覡(xí)文化,歸根結(jié)底,是要“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傳》),既是政治制度,也是道德規(guī)范,形成兩千年來綿延至今的華夏文明核心。
          周以宗法為準(zhǔn)則,以禮樂制度為基礎(chǔ),分封諸侯,統(tǒng)御九州,摒棄了商“率民事神”等舊觀念,奉行“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自周朝起,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社會禮儀規(guī)范與道德準(zhǔn)則,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形成的源脈。
          孔子有言“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睂χ艿亩Y儀制度非常推崇。
          西周,及戰(zhàn)國、漢、唐,青銅兵器
          周、秦時期的戰(zhàn)爭以車戰(zhàn)為主,輔以步兵,當(dāng)時的武器多為青銅制造
          西周銅車馬器部分
          禮樂制度相應(yīng)一詞:鐘鳴鼎食。
          我國青銅器的誕生早在仰韶文化早期和馬家窯文化(距今5-6千年前),但興盛在商末周初。有言“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的肇始。”即夏商周作為我國文明的開端。
          陜西因為西周的緣故,出土的青銅器極為豐富,被譽為“青銅之鄉(xiāng)”。
          青銅在當(dāng)時稱為“金”,是紅銅與、鉛的合金,色澤金黃耀眼,因為后來埋藏地下,出土氧化后大多呈青綠色或黑色。

          西周尊二尊

          西周的青銅器多用于祀禮等禮儀用途,與兵器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制的具體表征和體現(xiàn)。青銅器的種類、使用、多少與大小都有嚴(yán)格的等級與規(guī)范,象征著國與貴族的等級與地位。
          “從銅礦的開采到青銅器的設(shè)計、制作加工、澆鑄,任何個人都太渺小,這是只有靠國家意志才能成就的事業(yè)。中國古代青銅器造型奇?zhèn)?、紋飾瑰麗,代表了當(dāng)時工藝技術(shù)和審美精神之最高標(biāo)準(zhǔn)。”(《中國古代青銅器》陳燮君)

          左:西周獸面紋提梁卣(yǒu),右:商代鬲形獸面紋鼎

          “藝術(shù)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青銅器的歷史價值。中國古代青銅器是古老歷史的直接記錄者,其上的銘文與刻辭如同甲骨文一樣,是商周時期最寶貴的歷史材料,記錄戰(zhàn)爭、訓(xùn)誥、契約、賞賜、冊命等當(dāng)時人們生產(chǎn)生活各方面的狀況。通過對它們的研究,我們可以復(fù)原一個個歷史的細(xì)節(jié),而正是這些連的細(xì)節(jié)幫助我們了解了過去。(《中國古代青銅器》陳燮君)

          西周.呂服余盤,內(nèi)有銘文

          春秋以后,“禮崩樂壞”,青銅器禮器的功能,被大量的實用功能逐步取代,各諸侯國“僭越”青銅器的鑄造與使用,青銅器被更廣泛應(yīng)用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符節(jié)、度量衡、以及農(nóng)具、雜器等。其后鑲嵌、金銀錯、鎏金、彩繪等工藝普遍應(yīng)用,紋樣也更具裝飾意味。青銅器從商和西周的祀神、祀祖先,走向現(xiàn)世。

          新莽九鼎(前青銅鼎,后陶鼎)
          西漢末期,王莽攝政后實施了一系列周禮舊制,九鼎是配套的禮制器具之一
          戰(zhàn)國后隨著鐵器的使用等原因,青銅器逐漸衰落,并在漢代走向終結(jié)。但銅器隨著工藝進(jìn)步(鎏金、錯金、平脫等)沿用至后世。
          青銅器的影響延續(xù)到現(xiàn)在,廣泛使用的一些成語(詞語),如:問鼎中原/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的鼎、尊敬的尊、觥籌交錯的觥、掩耳盜鈴的鈴、竊鉤者誅的鉤......都是青銅器的一種。青銅器上的銘文,是漢字(書法)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中的重要一環(huán)“金文”(周稱銅為金,因此稱青銅器上的銘文為金文或鐘鼎文)。
          前:戰(zhàn)國鳳流盉(
          [hé]
          后:漢代錯金銀勾連云紋銅鈁
          從青銅器的各類造型,復(fù)雜的圖案和紋飾圖形,及內(nèi)部的銘文,可以想見當(dāng)時貴族生活的優(yōu)渥與大量人工的勤奮與巧思,古人的智慧并不亞于現(xiàn)在,想象力與動手能力都好。
          看完青銅器,簡單看下玉器,玉器除了地下一層有一點,地上二層有玉器展室,可以結(jié)合著看。
          左:秦代云紋高足玉杯,阿房宮遺址出土

          右:西漢.高足玉杯,漢宣帝杜陵出土,共三個

          下: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玉膺首

          古代在祭祀、儀仗、喪葬等活動中,使用玉器作為溝通天地鬼神的法器。這些用途的玉器稱為禮器。
          玉作為禮器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商周時期的禮器除了青銅器,很大部分是玉器,“周代玉作有工正專官,主持生產(chǎn)。”周人的主要社會活動“祀與戎”,即祭祀與戰(zhàn)爭,大量使用玉器,“周代的大型雕玉,由戈/矛/斧/鉞,衍變而成圭/璋/璜/琮/璧。”大型玉多用于兵器與禮儀,小件佩玉多從日常工具發(fā)展來,即具備實用功能。
          左:西漢.玉組佩

          右:漢.螭紋玉劍摽,清.匜形杯

          下:春秋.秦式龍紋觽(xī)

          春秋時期,除了官學(xué)還有私學(xué)(如孔子及其弟子),知識階層的興起,用玉裝飾身體漸成風(fēng)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春秋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最燦爛的時代嵇文甫”,是出圣人的時代,“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也是工商業(yè)發(fā)達(dá)——“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孟子)”、藝術(shù)解放的時代,這個時期的“雕玉藝術(shù)和玉材選擇,得到了空前提高”。
          秦漢時期,厚葬成風(fēng),喪葬玉器大量使用且有定規(guī),如金縷玉衣等。

          上左右:西漢.青玉璧,漢.雙身獸面蒲紋璧,漢.谷紋璧

          “我國的好玉風(fēng)氣,和雕玉藝術(shù),同漢代政治一樣,結(jié)束于公元后一世紀(jì)左右。直到唐代才稍稍恢復(fù),發(fā)展出由唐到清近一千年的雕玉工藝,但玉器的意義與價值,與之前已經(jīng)大不相同了。

          秦代.圉人(yǔ,養(yǎng)馬的人,裝扮、容貌都非常有秦人特點)

          春秋戰(zhàn)國(東周)綿延了五百多年,結(jié)束亂局的是秦。

          秦人興起于渭河上游的隴西,公元前770年成為諸侯國,其后九都八遷,一路東遷國都到“山水俱陽”的咸陽,最終在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但秦朝延續(xù)十多年(前221-前207年),二世而亡。

          上:秦.金虎飾

          左:戰(zhàn)國.秦鏤空金虎,右:薩珊金幣

          秦朝代雖短,作為頗多。

          公元221年,秦完成統(tǒng)一,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這種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方式被后世繼承與發(fā)展了近兩千年。

          的中央集權(quán),集天下之利于國家,移天下富豪二十萬戶于咸陽,大量財富的聚集,也因此得以開建諸多大型基礎(chǔ)工程以咸陽為中心修馳道、直道、開河渠,初步形成全國性的水陸交通網(wǎng),并營建阿房宮、始皇陵等巨大工程,以“示疆威,服海內(nèi)”。

          博物館有上面所說大型工程的示意圖,可以仔細(xì)查看,在這略看一下貨幣的演變。

          上:西周蚌飾
          下:21貝幣、22玉貝幣、23銅蟻鼻錢

          秦朝之前,先后被使用具備貨幣功能的主要是貝幣、金屬稱量貨幣、金屬鑄幣等。戰(zhàn)國時期,貨幣有布、刀幣、圓形錢、貝四類,秦國的主要貨幣是鑄幣:圜錢(huán)圓形圓孔,后改為圓形方孔錢。

          戰(zhàn)國錢幣示例(部分)

          秦統(tǒng)一后,于公元210年頒布我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通天下之幣”,即以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重約8克)通行天下。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錢幣改革,"地方天圓"的半兩錢形制固定下來,這一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國初期。


          戰(zhàn)國錢幣(部分):上齊國刀幣

          34“離石”圓肩圓足布/41“半圓”銅錢

          42“文信”銅錢/“郢愛”金板

          漢的錢幣制度基本承襲秦制,仍以金、銅為本位,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

          漢武帝時統(tǒng)一鑄幣權(quán),發(fā)行“五銖錢”,自此漢朝的貨幣穩(wěn)定下來。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貨幣標(biāo)準(zhǔn)化,確定了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fā)行的專有權(quán)力。

          “五銖錢一直沿用到隋,后被唐“開元通寶”取代。

          漢代還出現(xiàn)了鐵錢的鑄造,鐵錢在五代、南北朝、宋代、清代都曾經(jīng)鑄造發(fā)行,但因流通不便、體大值小而廢止。

          45/46秦代半兩銅錢,47秦代“第十三”銅錢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錢,鑄行“開元通寶”(錢文為歐陽詢所寫),成為唐朝的主要貨幣。這是以紀(jì)年為標(biāo)志的元寶、通寶取代指示重量的五銖錢,是我國秦統(tǒng)一貨幣后的第二次貨幣改革。

          通寶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國通寶”,流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漢.金五銖錢,銀五銖錢(拍自陜歷博)
          其后,宋代出現(xiàn)了紙幣“交子”,開始是自發(fā)流通,后轉(zhuǎn)為官營。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第一屆“官交子”正式發(fā)行,這是我國政府發(fā)行紙幣的開始,也是我國古代貨幣的第三次改革。

          紙幣的發(fā)行在兩宋基本完善,但卻是元代走向高潮。

          元忽必烈大力推行鈔法,禁止銅錢和金銀的流通。元代鈔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流通法律,實現(xiàn)了紙幣的全面流通。

          當(dāng)然后來元代也有金銀和銅錢,銀錠在這時起稱“元寶”,但鑄幣很少。

          3西漢五銖錢,10-15新莽錢幣,21唐開元通寶

          明代大力推行紙鈔為主、錢幣為輔的貨幣政策,但明中葉起,白銀成為流通領(lǐng)域的主要貨幣,“紋銀”的名稱在這時產(chǎn)生。明代的鑄錢都屬銅錢,主要用于國際交往,如永樂帝給屬國及外國使臣的賞賜、鄭和帶去國外的贈品等。

          清代制幣“用銀為本、用錢為末”,白銀仍是主要流通貨幣。并且,清是宋之后的又一個鑄幣高峰,種類繁雜且量大。

          22唐順天元24唐乾元重寶

          26-29五代各國錢幣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張之洞在廣東建造幣廠,鑄造新式銅元和銅錢,流行了兩千多年的方孔圓錢走向盡頭。

          清朝先后發(fā)行三次紙幣但都不長久,古代紙幣最終在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大清銀行結(jié)束時終止,從宋的“交子”到清末,經(jīng)歷近九百年。

          上:西漢.麟趾金與馬蹄金/下:西漢金餅

          漢代的黃金貨幣形式有馬蹄金、麟趾金、餅金、金五銖等,下圖的馬蹄金和麟趾金(造型模仿馬蹄與麒麟趾,中空)都是在漢上林苑遺址發(fā)現(xiàn)的,重約250克,即漢代的一斤,價值萬錢,主要用于賞賜饋贈等,不用做流通。(注:漢代1斤=16兩,半斤八兩就這么來的;1兩=24銖

          金、銀鋌最遲在漢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宋元之際漸被金銀錠取代。

          唐代貨幣仍是金、銅本位,除了上面的“開元通寶等銅錢,金銀鋌作為貨幣使用。
          以上貨幣的知識與概括主要來自《古代錢幣》(金開誠著,吉林文史出版社)。

          與錢幣一個展廳內(nèi),古代印章作為身份證明與行使職權(quán)的信物,也非常重要,看一眼。秦漢時期官印的制作已經(jīng)十分精美,不同身份登記的官員所用印章的材料、形制都有明確規(guī)定,隋唐的印章則以官署印為主。

          西漢:6軍市令印銅印

          西漢:1陳請士水晶印/2陳請士玉印/3姚緱gōu玉印

          12隋.千牛府印銅印/五代.彭郡子光圖書銅印/元.卍字押印/明.北極驅(qū)邪院印

          秦末的楚漢戰(zhàn)亂八年后(前209-202年),終于進(jìn)入漢朝。

          劉邦建漢,在渭水以南的秦舊宮基礎(chǔ)上興建長安城,后漢惠帝、漢武帝相繼進(jìn)行大規(guī)模增修,形成接近方形、城垣面積約36平方公里的漢長安城。城大半為未央宮/長樂宮/桂宮/明光宮等宮殿,城內(nèi)大道縱橫、城坊有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化大都市,與當(dāng)時的羅馬雙峰并峙。(需要說明的是,漢長安城城墻內(nèi)面積36平方公里并不大,但即使不加2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林苑,只加約1000平方公里的五陵邑,無論面積或人口都是超級大都市圈。關(guān)于古代長安城的知識主要來自《長安城》劉瑞。)

          西漢以后,新莽、東漢獻(xiàn)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九個王朝仍以其為國都,漢長安城沿用近八百年之久。

          現(xiàn)北郊的未央宮遺址也是世遺,可以參觀地上的宮殿城壕等遺址,開闊清靜。


          漢朝是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強盛帝國,社會安定,生產(chǎn)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財富和文明。漢代的文明在墓葬用品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陶俑、玉器、金器、銅器,以及瓦當(dāng)?shù)取?/span>先看幾組體現(xiàn)造型美與時代特征的陶俑

          上:漢.彩繪跪坐奏樂女俑(樂舞百戲是漢代主要市井娛樂)

          下左:漢.風(fēng)帽喇叭裙女立俑

          下中:西漢.彩繪男立俑(薄太后陵從葬坑)

          下右:彩繪步兵俑(漢高祖長陵呂后墓從葬坑出土)

          上:漢.彩繪騎馬俑(咸陽楊家灣漢墓出土,烏孫馬種)

          下:漢.雙峰立駝/右:漢.彩繪陶器

          漢代的伎樂俑不少,樂舞百戲是重要的市井娛樂之一。

          關(guān)于馬的陶俑也很多,反映出西漢對馬的重視,《漢書.景希紀(jì)》記載,漢景帝時期在西北邊郡的馬苑達(dá)36所,養(yǎng)馬三十萬匹(《奔馳在絲綢之路上的鳴駝駿馬》王仁波)。西漢的絲綢之路與馬密切相關(guān),有學(xué)者說,“站在中國角度,絲綢之路更準(zhǔn)確的名稱是“駿馬之路””(愛德華.伯曼《長安向西,羅馬向東》)。

          馬匹在漢代的重要性,在于西漢面臨的強敵——匈奴。

          漢與匈奴的對抗關(guān)系,從劉邦的“白登堡之圍”,到張騫出使西域,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的故事,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求情被宮刑而作《史記》,蘇武牧羊......可以串起來一連串的事件與人物。

          漢代,彩繪翼馬

          秦磚漢瓦,本是普通的建筑材料,卻因為線條、圖案、文字等文化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時代信息。秦漢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風(fēng)氣,使這一時期的磚瓦遺留頗多,各種畫像磚、陶磚、瓦當(dāng)?shù)?,一方面反映?dāng)時磚瓦燒制的技術(shù)進(jìn)步,另一方面也呈現(xiàn)出秦漢審美的變化。在這放一組漢代四神瓦當(dāng)。

          上:漢代四神瓦當(dāng)

          下:漢.空心磚,圖形優(yōu)美,線條簡潔漂亮

          再看幾件漢代銅器,相比商周,器形簡單大方,多用鎏金、錯金等工藝。

          漢代.鎏金彩繪銅尊(酒器,內(nèi)部蓋和底有彩繪)
          西
          .鎏金鳳鳥銅鍾
          (zhōng,盛酒器)

          下圖是前面那件“漢代錯金銀勾連云紋銅鈁的局部,錯金工藝在陜歷博的杜虎符展室有圖文講解,復(fù)雜費工,但十分精美:

          下圖這件東漢的鎏金鷹形飾,在玻璃特展中展出,得以一見,真是好,這個形狀和色彩,太具沖擊力了。

          東漢.鎏金鷹形飾(眼冠胸腹處原鑲琉璃與綠松石)

          東漢末年的多年戰(zhàn)亂(公元184-220年),是曹操詩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人間煉獄,兩晉南北朝,南北分裂而治,五個少數(shù)民族先后入主中原(這段歷史在統(tǒng)萬城那篇提過),前后在陜西建都的有十六國中的前趙、前秦、后秦、大夏,及南北朝的西魏、北周。

          北周.史君墓石棺正面局部,包括側(cè)面與背面,雕刻彩繪都非常好

          戰(zhàn)亂導(dǎo)致眾多的手工藝中斷,但戰(zhàn)亂引發(fā)士族南遷,南方迎來文化爆發(fā):魏晉玄學(xué)興起、書法藝術(shù),文學(xué)藝術(shù)、繪畫藝術(shù)......建安七子、王羲之王獻(xiàn)之、竹林七賢、陶淵明、謝安謝玄、顧愷之......;北方的民族融合帶來文化的交融碰撞,這一時期北方更突出的是佛教藝術(shù)的興起,佛教造像、石窟造像藝術(shù)等。

          這一時期遺留長安的佛教造像頗多,后面會單開一篇,除此之外,博物院關(guān)于這段時期的文物不多。

          上圖是一組北朝彩繪陶俑(騎馬俑、獨角獸、武士俑等),造型服飾明顯不同于中原,工藝雖拙,但稚拙可愛。眾多的武士俑,合當(dāng)時連年戰(zhàn)亂,豪族都有自己的部曲家兵的狀況。
          下圖是十六國彩繪拱手女立俑,笑容可掬,十字髻發(fā)式、交領(lǐng)長裙,也是時代特點。

          看到展廳中央放置的這座“北周石棺,則完全是稚拙的反面:太精美了!

          公元401年,前秦皇帝姚興迎鳩摩羅什入長安譯經(jīng),自此長安發(fā)展為北方的佛教中心。北朝的許多文物都與佛教相關(guān),這件北周石棺也如此。

          上:北周.史君墓石棺正面

          下:石棺側(cè)面局部

          結(jié)束南北朝亂局的是隋,但隋也僅延續(xù)二世(公元581-618年)后被唐取代,終于到了唐的主要展品。

          隋開皇二年(582),當(dāng)時的隋太子左庶子宇文愷負(fù)責(zé)建設(shè)隋大興城。宇文愷借鑒北魏洛陽城、東魏及北齊鄴都南城的優(yōu)點,依據(jù)龍首塬與秦嶺北麓之間的“六坡”自然地勢,結(jié)合八卦理論,規(guī)劃設(shè)計并建設(shè)大興城,也即后來的唐長安城。(更多長安城的知識會在另一篇“大明宮遺址”中分享。)
          隋唐長安城規(guī)劃整齊、布局嚴(yán)謹(jǐn),是我國古代封閉式里坊制城市的典型。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等五座京城即是效仿長安城與洛陽。

          常有人把大唐比喻成我國的青年時期,海納百川、活力四射,器物也透著活潑潑的生氣。“唐代物質(zhì)文化反映在造型藝術(shù)各方面,都顯得色調(diào)鮮明、組織完美、整體健康而活潑、充滿著青春氣息。(沈從文《中國文物常識》)”
          唐代,彩繪塔式罐,長安區(qū)郭杜出土
          “隋唐長安城在地域上“互動共鳴”、民族上“聚同化異”、文化上“吸納求新””,經(jīng)濟上“華戎互通”,呈現(xiàn)出的社會特征是“多姿多彩”的,如天空中的點點星光,匯成璀璨星河。(隋唐,類似秦漢,前一個朝代短但具開創(chuàng)性,后一朝代連綿且繁榮,常連起來說。
          唐.鎏金走龍,裝飾鱗紋,身姿矯健四肢有力
          “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物質(zhì)與精神文化的獲得感都是實實在在的,詩人、畫師、工匠們自然能發(fā)現(xiàn)新主題,捕捉新靈感,書寫新境界,用豐富多彩的題材和工藝,創(chuàng)造出只有這樣的時代才擁有的鮮明特征與個性的藝術(shù)品?!?/span>
          唐.三彩胡人騰空馬,博物院門口的塑像原型

          唐代(或者說隋唐)代表的文物精品:銅鏡、三彩俑、仕女俑、瓷器、金器、玉器、以及墓葬文化與佛教文化,集大成者,精品太多了,陜歷博的當(dāng)然更好,西安博物院也有幾件代表性的。
          唐.三彩胡人騰空馬,造型生動,釉色鮮美
          是唐三彩題材中僅此一件的精品
          唐墓葬出土文物中,大量關(guān)于馬的題材,太符合那句話“唐在馬上,宋在閨房,明在市井”,唐代女性的颯爽英姿在馬上得以充分展現(xiàn),駿馬也成為非常好的創(chuàng)作題材。
          唐貞觀-麟德年間,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馬匹超過70萬匹,遠(yuǎn)遠(yuǎn)多于漢武帝時期中央掌握的軍馬40萬匹。
          上:藍(lán)釉馱物螺,下左三彩剪鬃短縛尾鞍馬,都是唐三彩精品
          “女著男裝,男著胡裝”。下面這組照片,是1990年灞橋新筑唐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的一組8個狩獵俑的部分:

          抱犬(細(xì)狗)、架膺、帶豹、帶猞猁(左上像貓的猞猁)、馱鹿......當(dāng)時貴族家庭普遍豢養(yǎng)胡人獵師。

          上下兩張都是唐代天王俑,上三彩俑,下彩繪俑,從一文一武持重端正,到踩踏小鬼夸張造型,是佛教文化影響的造型變化過程。

          唐代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包容,長安的“胡風(fēng)”“夷韻”,體現(xiàn)在出土塑像展示的外來人員:天竺深目高鼻的胡僧、黝黑赤身的昆侖奴、婆羅門國的雜技藝人、康國(撒馬爾罕)的胡旋女子、安國(布哈拉)的樂手、吐火羅的天文師、米國的景教傳教士、薩珊波斯的逃難貴族、室利佛逝的侏儒、著長袍的日本僧人、眉清目秀的新羅婢女、以及吐蕃人、龜茲人、高麗人等。
          上為一組胡人牽駝人俑,下是一組駱駝俑。
          杜甫的詩句“東來(tuó)滿舊都”(《哀王孫》,駱駝不只在絲路上多,長安城也很多。
          上面展示了一連串唐代陶俑。隋唐的陶俑,題材主要關(guān)于人物、動物和神怪三類,都富含時代感。再看一組唐朝美女俑。
          唐.粉彩女立俑
          唐代女性的形象與氣質(zhì),和煦、淡漠、含蓄、睥睨,無論什么表情,都透著股自信。
          看她們的發(fā)型,按順序上左右發(fā)髻名稱:蓮花髻、高拋髻、高髻、雙髻、墮馬髻。

          還有這組的妝容,典型的大唐風(fēng)。
          透過這些女俑,唐朝人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態(tài)度與精神面貌都被生動展示,非常有感染力??纯?span style="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lass="cye-lm-tag">這兩位青春活潑的胡服女俑:
          唐.胡服胡帽女立俑,胡服螺髻女立俑
          繁榮愛美的唐朝,飾品、銅鏡、瓷器......各類器具用品,都大發(fā)展:
          歷代銅鏡,以唐代銅鏡為主
          (銅鏡陜歷博更好些,會單開一篇銅鏡的文
          唐.狩獵紋銀鏡殼

          一組金飾

          唐.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盤/三尖瓣盤
          綠釉罐/三彩四系罐
          這樣的鮮亮明快,充滿生機,自信坦然,又包羅萬象的大唐,怎能不讓人懷念?
          但現(xiàn)實中,綿延289年的大唐,卻也是治亂交替、治世少而亂世多的朝代,人們總是向往長治久安(長安),也會在后世的想象不斷美化唐朝,美化那個大風(fēng)泱泱、大潮滂滂的的唐朝長安。
          唐以后,長安從都城轉(zhuǎn)為府城,地位下降相應(yīng)著城垣面積的大縮水:

          唐帝國滅亡后,駐防長安的割據(jù)軍閥韓建,因原先的長安城過大不易防守,對城池進(jìn)行改筑:放棄了長安城的外郭城與宮城,只對皇城進(jìn)行改修,此后歷代基本延續(xù)這種規(guī)模。
          文物精品也少很多了,簡單看一下。


          宋代,耀州窯青釉刻花五足爐
          宋.方形帶蓋舍利金盒與玻璃瓶
          上:宋.耀州窯青釉童子戲蓮紋碗
          左:元.龍泉窯青釉雙魚紋盤
          右:宋.耀州窯青釉刻花三魚紋碗
          上左:金.“耀州造到大寶券紙”銅印,
          “大明秦藩宗室輔國將軍涖關(guān)防記”石?。鉲ì)
          上右:宋代.銅牛符,五代.“彭郡子光圖書”銅印
          下:西夏.西夏文“敕馬燃亮”銅牌

          元代,硬幞頭立俑,笑顏凸肚,相貌服飾均是蒙古人特點

          左,明永樂款阿拉伯文青花碗;右,清雍正款珊瑚紅釉描金碗
          上面這些圖片拍自博物院的基本陳列,基本陳列是一個博物館的壓艙石,今年剛重新布展,觀看體驗挺好,介紹的歷史與時代背景資料也算齊備,但具體到每件文物,還是太簡單了。
          此外專項展覽,常設(shè)的是一樓的佛教造像陳列館,和二樓的玉器陳列館。
          經(jīng)常會有特展,最近在辦的特展是絲路琉光-古代玻璃器展。

          隋.突出圓紋裝飾磨花小壺(西安清禪寺舍利墓出土,陜歷博藏)

          簡單概括一句話,相較陜歷博的博大精深,西安博物院是雅致特別的。
          另外,陜西的文博資源非常豐富,但集中在周秦漢唐這幾個朝代,也很容易同質(zhì)化,有機會多看看外省或異域的博物館,哪怕只是對一類器物的了解,也能更全面些。
          文中的觀點及引言除了注明的,主要來自博物院內(nèi)文字介紹、兩本《西安博物院》、《樂居長安》、《中國文物常識》(沈從文)這幾本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人的仿古·清|西安博物院
          金陵古城讀“宋韻”:浙江文物里的士林風(fēng)雅|浙江省|南京博物院|文物
          這家萬眾期待的博物館明日開館!打卡攻略奉上!
          展覽擷英丨黃河流域的青銅
          超五千年歷史!上古神牛領(lǐng)銜,大批精美“?!蔽奈飦硪u
          永久禁止出國展出的64件國寶(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